马一浮纪念馆作文800字
进入“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大门,沿一偏僻的小径行走不远,便来到蒋庄马一浮纪念馆。
蒋庄由三幢中西合璧式的楼房组成,原名“小万柳堂”,系无锡廉惠卿所建,后转让于爱国富商蒋国榜。蒋国榜用重金购得小万柳堂后,供其母到杭州养病小憩。1950年,马一浮应蒋邀请,前往蒋庄居住,直到“文革”开始,整整17年。
现在设为马一浮纪念馆的是一幢二层小楼,背倚闹市,面朝西湖,庭中古木蓊郁,清爽雅致,镂花的大门敞开着,馆内和庭中都没有游人。一只小松鼠在庭前高大茂密的广玉兰树上上窜下跳,引得树叶瑟瑟作响,使得庭中更显幽静寂寥。
我静静地步入馆内,阅读着有关马一浮的生平。这位被梁漱溟称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国学大师,1883年生于成都,5岁开始读唐诗,6岁随父母返原籍绍兴;15岁与周树人、周作人兄弟等应试绍兴乡试,独占鳌头名噪东南;18岁到上海学外文,跟谢无量、马君武创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着力介绍西方社会主义学说;20岁因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被清政府驻美使馆聘为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和万国博览会中国馆外文秘书;随后又到英国、德国、日本游学,钻研西方哲学、文学,以熟谙七种外文被世人誉为“天下文章归谢马”。
自1906年起寄居杭州,静心批读文澜阁《四库全书》36000余册。但他在杭州向无定居之处,曾隐居古寺陋巷,直到入住蒋庄,方觉怡然自得。
他曾这样向朋友描述蒋庄:“临水为楼,轩窗洞豁。南对九曜山,山外玉皇峰顶,丛树蔚然若可接。东界苏堤,槐柳成行。西望三台,南北两高峰环侍。唯北背孤山、宝石山,不见白堤。避喧就寂,差可栖迟。南湖一曲荷叶,天天若在。庭沼俯槛,游鱼可数。今日湖上园亭寥落,此为胜处矣。”
纪念馆的门廊内大门正上方悬有由沙孟海题写的牌匾“马一浮纪念馆”,沉雄顿挫,引人遐想。因为就在这廊檐下,陈毅曾专程来这里拜访马一浮,留下了一段“马门立雨”的佳话。1952年春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轻车便服,前来拜访,当时马一浮正在休息,家人也不识来者是谁,如实相告,并请客人稍候后再去通报。
陈毅忙称不必惊动,遂转身在花港公园转了一圈后再等。此时天空下起雨来,家人请客人进屋稍待。陈毅却言:“未得主诺,不便遽入。”遂在檐下等候。马一浮起床后,知道有客人等候并淋雨,连声致歉。此后宾主言谈契合,言及玄学、禅学、宋明理学和诗词等,陈毅尽欢而去。
马一浮曾备享殊荣:1938年蒋介石特地在重庆邀见和宴请他。宴后,蒋介石以“中正不学,忝主党国,任重事烦,缺失必多,幸识大师,愿垂教言”,虚心向马一浮请益之余,还令教育部长陈立夫为马一浮办了座复性书院,请他传承中华文脉。
1964年毛泽东接见宴请全国政协花甲以上委员时,亦特地请马一浮坐在自己与周恩来之间,一再说“久仰大名,久仰大名”。然而两年后的“文革”中,马一浮却因“反动学术权威”、“封建余孽”之名被赶出蒋庄,那天,红卫兵将他毕生收藏的许多古书古画当众焚烧,他仓皇离别蒋庄一年后谢世。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正崦嵫。”宠辱不惊,物我两忘,大师情怀,令人感佩!
马一浮纪念馆陈列的多件诗文书信手稿,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他的书法隶书从《石门颂》入手,行书立足大王《圣教序》并参以索靖等人的章草,受沈寐叟书法启发,走碑帖兼容的道路。与沈寐叟的以拙取巧不同,马一浮则大巧若拙,马一浮对此曾这样说过:“人谓余书脱胎寐叟,甚或有之,无讳之必要,然说者实不知寐叟之来踪去迹,自更无从知余书有未到寐叟,甚或与之截然相反处?”马氏书法信手写来,妙手偶得,草行相杂,幽雅峻拔,较之沈氏书法的翻转盘旋,生拙厚重,确有“截然相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