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梅花 【篆籀丹青】吴昌硕的艺术世界——绘画之梅花篇
吴昌硕和他的父亲在芜园度过了九年“锄梅引春气,种菊待秋暮”的耕读生涯,这些梅树无疑很大程度上慰藉了吴昌硕战乱之后受伤的心灵。吴昌硕此期作品尚处初涉阶段,且大都收藏在朋友及家人手中,带有更多亲情和纪念意义,流传下来的极少。
吴昌硕 芜园图轴
梅为知己,画梅写梅
在吴昌硕身后留下的作品中,借梅花为题材的画最多,且不乏杰作。他常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画梅,墨梅、红梅兼有,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笔下梅枝多以石鼓文写之,坚瘦挺拔,有如铁铸,傲骨铮铮。他曾作:“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写照是长技”的诗句(题《巨幅红梅》诗,《缶庐别存》),可见他对梅花的喜爱程度。吴昌硕将画梅称为“扫梅”,与米芾的“刷字”可谓异曲同工。
吴昌硕题梅画诗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吴昌硕画梅,虽着墨不多,却是惊走龙蛇,飞墨点点,一片苍凉气象。此外,吴昌硕画梅,常常画石。他说:“石得梅而益奇,梅得石而愈清。”他画梅经常不点色,几枝红梅高耸于岩石之上。既表现了梅花的美,又传达了诗人的情怀。
吴昌硕 墨梅图轴
此件作于吴昌硕四十三岁时的梅花,画出了枝干虬屈繁花满树的梅花形态,笔墨清逸雅秀,虽尚未开启后来豪放恣肆的格调,却也能自抒胸臆。
吴昌硕 岁寒交图
此图由吴昌硕写梅,蒲华补竹,吴昌硕时年五十一岁。蒲华(1830-1911)字作英,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善以狂草笔法入画,尤喜绘墨竹与山水。蒲华淋漓疏放的画风曾对吴昌硕早年的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二人交谊至深,书画交往,留下不少佳话。此作题为“岁寒交”,正象征着二人不畏贫寒,历久弥坚的友情。
吴昌硕 梅花蒲草图轴
此画作于吴昌硕五十九岁时,正是其画艺日趋成熟的阶段,但从线条的秀逸峭拔,略带方折,用色的清丽明洁中,尚可看出受师友任伯年等人的影响,与晚年的苍浑凝厚不同。画面右侧的篆书自题,笔致圆劲而疏朗,与画面两相映照,更添古雅之趣。
吴昌硕 梅石图轴
此图为吴昌硕六十一岁作。吴昌硕所画墨梅,老枝骨立,淡蕊披离,配以嶙峋松石,题以龙蛇之字,郁郁苍苍,自有一种孤傲不群,清逸拔俗之气,非大家绝不可为之。
归隐梅林,安息梅乡
超山是吴昌硕身后安息之地,地处杭州东北,环山梅花遍地,人称“十里梅乡”,是江南三大观梅胜地之一。吴昌硕常携亲友前往赏梅,并觅定报慈寺侧宋梅亭畔坡地为身后长眠之所。
“囊空愧无买山钱,安得梅边结茅庐。”杭州水温山软,是最好的归葬地。他一生爱梅、画梅、咏梅,去世后,能按生前愿望,葬于宋梅亭畔香雪坞中梅花旁,真是得其所哉。早年对梅花的情愫也得到最大慰藉,终于完成毕生夙愿归隐梅林中。
吴昌硕 墨梅图轴
此图为吴昌硕八十岁所作。吴昌硕所画梅花,枝干的长线都是中锋用笔,沉着厚重、力透纸背。特别是梅花主干的用笔,如果剥离梅花枝干的具体形象,这些笔线与石鼓文的书写是相通的,是以书入画的代表。
吴昌硕 生日梅图轴
这幅作于吴昌硕八十二岁生日的墨梅图,梅干蟠结,一如“瘦龙冻蛟,蜿蜒纸上”,用笔沉着,下笔如铁,力能扛鼎,体现他“是梅是篆了不问”的绘画面貌。
吴昌硕 字画八条屏之花卉图屏
屏中四幅写意花卉,以牡丹、紫藤、雁来红与红梅,分绘四季之更替。此屏作于吴昌硕八十四岁临终之年,却丝毫未见衰颓之气,真力弥满、醇厚华润,堪称晚年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