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峰建筑师 陈一峰:做快乐的建筑师
在当今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建筑师似乎成为忙碌的代名词,难以想象,一个顶尖的建筑单位年富力强的总建筑师可以一年365天难得加班,双休日、法定假日都可以在家陪女儿玩耍,还总是能抽出时间到世界各地旅游,而这恰恰是陈一峰的生活状态,对他来说,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最重要的。
明白自己适合什么
然而,感悟到这一点,却花了陈一峰很长的时间。
1992年,是陈一峰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建设部设计院工作的第5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南方改革开放先行了一步,建设规模比较大,设计任务多,而当时的北京相对来说处在很沉闷的状况。我的很多同学在南方,交流起来觉得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对着不同世界的好奇,陈一峰和很多人一样,勇敢地南下海南,在商海中折腾。
陈一峰在南方呆了七年,从在海南自己做咨询公司,到后来筹办清华大学设计院深圳分院,除了做设计,还负责管理。"我在部院工作的时候,心是比较静的,任务交给我,我完成它,就行了,不需要考虑很多别的事情。但在南方不行,不是埋头做好设计就可以的,还要考虑效益、生产任务,事情比较杂,心也比较乱。"陈一峰发现在那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做出特别满意的作品,而人也渐渐地不快乐起来。
正好这时,部院的领导找到陈一峰,希望他回院,而他也想明白了自己适合什么,"我可能更适合安安静静地做设计,我不喜欢生产经营那一块,不喜欢和甲方谈设计费、讨价还价、追款,一个建筑师干这种事,太糟糕了。"就这样,1999年,陈一峰回到了他初次参加工作的单位。
心目中的理想建筑
回到部院后,陈一峰第一、二个项目做的都是住宅,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尤其是为院里开发的房产项目"倚林佳园"所做的设计,与周边的大片房产项目相比,容积率更高,却卖得更贵。这个艰难的挑战被征服,主要运用的是叠拼的手法,这个现代风格的低层高密度的住宅作品,开启了后来北京市场"叠拼风"的滥觞,该项目入围亚洲建筑学会奖,是中国2006年入围的包括公建在内仅有的两个建筑作品之一。
这之后,就有很多住宅的项目主动找上了陈一峰,也因为做了很多的住宅设计,陈一峰也逐渐成为住宅设计的权威。所做的有些项目因为开发商的执行力和实现力度比较好,成为中国住宅建筑的代表作。比如北京珠江帝景,就被业界人士认为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欧式建筑中做得最好的。但陈一峰认为这个项目并不能算是建筑师的理想,因为这是个纯欧式的建筑,并不是中国住宅的发展方向。
"我心目中理想的建筑,应该是一个中国的元素和现代手法相融合的建筑,她应该又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从现代人对时尚的感受、现代人审美的总的趋向出发,在空间的组合和布局、建筑语言的运用上,却是从中国的文化中出来的。
"陈一峰希望所有的甲方都能给他提出这样的要求,给他这样的设计任务,但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有一种强烈的‘家装情结’,就是说他开发房子,就象给自己做家装,多年未实现的想法都要在自己开发的楼盘里实现,建筑师的想法只是被部分采用,最后实现的并不是建筑师理想的建筑。"
向医院建筑设计进发
陈一峰认为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是受局限的,需要迎合甲方的喜好和趣味,若双方的趣味和观点不一致,就会很痛苦,但作为国有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还得考虑整个单位的效益,即使有的项目不符合个人口味,也得接下来做。而相对住宅来说,公建发挥的余地更大些,而且公建大部分是国家投资,质量和效果相对来说较能把握,所以,陈一峰希望在之后的设计生涯中能将精力转移到公建上去。
事实上,陈一峰在部院的处女作即是公建——301医院,而这至今还是他最满意的作品。"这个建筑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现在我回到原地看,虽然当时使用的材料很简单,但在处理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建筑体型、空间以及功能的组织等方面依然非常到位。十七八年过去了,新的设计手法、建造技术以及建筑材料的进步日新月异,医院后来也盖了很多新的建筑,但它们在建筑本身上还是逊色于我们17年前的作品。"
当然,对301医院的建筑,陈一峰也有不满意的地方,特别是护理单元中心的中心筒结构设计,造成了本该开放的中心部位形成了封闭的三角形的空间和不好用的地方,这也是甲方最不满意的地方。"这可能与当时我比较年轻有关,不能坚持我最初的建筑方案,如果当时我有现在的经验,一定可以和结构师一起想出别的解决办法。"
现在,在院里的要求和陈一峰自己的偏好之下,他的工作室又将捡起医院工程的设计,但他也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问题,就是医院的投标往往要看设计院往年的医院建筑设计业绩,这导致陈一峰工作室有时竟然没有报名的资格。"这是非常可笑的,国外还很鼓励跨行业跨领域的设计,这样才能带来很多新的思想,我们现在的医院建筑投标入门要求导致很多优秀建筑师无缘医院建筑设计领域,致使目前医院建筑基本上和工业建筑等同,很少再有获奖建筑,其受关注程度和普遍的设计水平还不如一些住宅区,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盲点。
"
衰败老城区的高密度开发
做一个好的医院建筑只是陈一峰努力的一个方向,陈一峰还有一个非常感兴趣的题目,也是他所带的研究生的课题:衰败老城区的高密度开发。这个课题来源于一个偶然遇到的未实现的项目,却可以追溯到陈一峰的求学史和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在清华大学就学的时候,陈一峰曾受到众多名师的言传身教,深受他们关于保存"文脉",提倡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建筑理念的影响。而在带工作室的时候,为了培养年轻人而将工作任务下放,陈一峰有着充裕的时间,每年抽出一段时间带着问题和思考,和志同道合的设计师一起去国外游历。
他喜欢去一些相对不太发达的地方,那儿的建筑往往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的风貌,让人觉得这些国家的人生活得很自尊,也很自信,而中国目前的大拆大建却是损害着这种尊严。
正是这时,陈一峰遇到了这个旧城改造项目。一个遍布着老的会馆、名人故居,需要2.8以上容积率方有开方商肯介入的衰败老城区。最省事设计当然的是全部推平重建,但陈一峰却做出了一个不同的方案,不仅能达到2.8的容积率,而且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及老的街巷基本能保护并利用起来,还能提升开发的项目使之更有价值感。
然而,事先已得到了拆迁许可的各方怕麻烦,这个能保存文脉的设计方案最终未被接受,一块很有文化底蕴、历史痕迹的地方荡然无存了。
"历史街区的改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和盘活附之其上的有价值的东西,简单粗暴的推平重建是不可取的,这造成了我们的城市千遍一律的面貌,中国给外国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乏味的城市和大量廉价劳动力’,这是不应该的"。基于此,陈一峰希望能把这个项目的理论总结出来,尽快地发表,指导其它类似的项目。
陈一峰从来不强求任何东西,"我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我就是想做自己比较喜欢做的事、遇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保持很快乐的心情,好的生活质量。就象旧城改造项目,当时抓到时非常兴奋,特别着迷,整个人扑在上面,但后来感觉继续下去难度太大,就放弃了,强求太痛苦,保持自己精神的快乐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