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元的徒弟 王佩元:师父从来不夸我“好”
常宝霆先生去世后,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他的得意高足王佩元先生的电话,电话中的王先生言辞悲痛地回忆了和师父的生前过往,并且表示要继承师父的遗愿,将相声艺术发扬光大。
一丝不苟 大褂不能起褶
接通记者的电话,王先生首先感谢新报对常先生的关心,“感谢媒体对相声事业的支持,我师父和《天津日报》等媒体也有很深渊源,没有媒体平台,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现在师父不在了,我们作为徒弟,能够做的就是继承他老人家的遗愿,将相声事业发扬光大。
师父从艺81年,为相声事业鞠躬尽瘁,一辈子说新唱新,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说到王佩元的作品,不能不说《挖宝》这个段子,它就是1971年在常宝霆、作家朱学颖带领下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的成果。
回忆起这个成名代表作,王佩元感慨很多:“那时候我们相声演员可以说相声了,师父带着我一起深入天津肉联厂体验生活3个月,与工人同吃同劳动,创作出了相声新作《挖宝》。1972年国庆,经文化部门批准,《挖宝》在天津市电视台播出,结果轰动全国。
”回忆起这段经历,王佩元十分兴奋:“我当时感觉换了一个人间,可作品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师父和作家朱先生,这个段子被专家认为是和马季先生的《友谊颂》一样,成为中国百年相声的转折点作品,可以说是师父带着我走向了成熟的艺术道路。
”在王佩元看来,师父的艺术登峰造极,“大家都知道我师父的帅!老人家一年四季无论在剧场演出,还是农村地头慰问,从来一丝不苟,大褂不能起褶,头发不能凌乱,这都是我们后辈的学习榜样呀”。
关爱后辈 给戴志诚过生日
王佩元回忆:“师父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地方,比如他这么大的名家,20岁就在相声大会攒底,每次曲艺团出去演出,从来不坐小车,而且大巴士从来坐后面,有领导让他老人家坐在第一排,他总是拒绝。不光这样,人家舞美组装台的时候,他总是力所能及帮忙,哪怕是帮工作人员拿一个灯笼—一切都让人感觉到这位艺术家的平凡和伟大。
”采访中,王佩元先生还讲述了一些常三爷关爱后辈的故事。“当年我们有一个团,经常在外地演出,有一天中午,我师父告诉大家不要自己吃饭了,他和白先生一起请我们所有演员吃饭。
席间,他拿起酒杯,表示理解大家的辛苦,"我们出来两个月了,今天是戴志诚的生日,我们一起吃碗面、喝杯酒,祝他生日快乐。"当时我才30岁,戴志诚也就是个20岁的毛头小伙子,当时感动得"哇"一声哭出来了!
他说"三爷爷呀,我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当时是泣不成声呀,李伯祥先生等很多人当时都在场,你说我师父多大的一个艺术家,对年轻人的关爱可见一斑。”
视师为父 要当演员先学做人
王佩元12岁到河西区戏曲学校曲艺班学艺,1984年拜常宝霆为师,谈起师父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王佩元唏嘘不已:“师父对我的爱护和帮助太多了,我说点实际的吧—他从来不说我好!我进步了,很多同行夸赞,也有观众认可,但是唯独师父不说我好,也不奖励我。
后来我明白了,他是在激励我、鞭策我。有一次他感慨"佩元,我要是不认可你,能收你吗?"我恍然大悟,师父是那么爱我,他一直希望我不被眼前的成绩束缚,在艺术上有更多的提高,所以不在我的面前表扬我。”
在艺术道路上,王佩元视师为父。近年来,他常守在恩师常宝霆病床前。他对记者说:“老师如同父母,尊师爱师是相声界历来的传统,我师父也是这么教我的。他总是告诉我们,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国人的传统礼仪要尽孝,要善待别人。
”王佩元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路人争执起来了,发生了冲突,被师父知道之后,常先生告诉自己的徒弟:“你是一个演员,时时刻刻要在意自己的修养,做人要讲理,作为演员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要学会退让……”王佩元先生告诉记者,师父非常关注他的创作,“不久前,他还关注我和贵田有没有新活,每次听说我们有了新作品,师父总是特别开心”。新报记者 翟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