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和火神派的区别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2019-07-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扶阳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医法圆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扶阳派的思想内涵,此二书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也是其一生独特经验之总结.扶阳派和火神派的区别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郑氏还著有<伤寒恒论>一书,对<伤寒论>作 了阐释.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年的七十年间曾多次刊印,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扶阳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医法圆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扶阳派的思想内涵,此二书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也是其一生独特经验之总结。

扶阳派和火神派的区别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郑氏还著有《伤寒恒论》一书,对《伤寒论》作 了阐释。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郑钦安三种医著在1869~1940年的七十年间曾多次刊印,共有30种版本流传于世。

在清末,刊行版本种类之 多,刊行频率之高,除了经典医籍和以普及医学为特点的陈修园著作外,能如此流行和传播的医书,实不多见,由此可见其影响。1962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吴佩衡主持下将《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作为教学参考资料翻印;1987年、19 90年四川巴蜀书社先后校点出版《医理真传阐释》和《医法圆通阐释》(唐步祺著);199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校点刊行《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余 永敏校);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发行《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两书;1996年四川巴蜀书社出版唐步祺所撰《郑钦安医书阐释》,含郑氏所著三本著作。

扶阳派和火神派的区别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200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周鸿飞点校的《医理真传》。以上各个版本,均曾多次印刷发行,读者众多,扶阳派学术思想可谓薪火不断。

其他扶阳派传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之《伤寒质难》、《祝味菊医案选》等;吴佩衡之

扶阳派和火神派的区别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卢铸之之《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等;刘民叔之《素问痿论释难》、《华阳医说》、《鲁楼医案》等;范中林之《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卢崇汉之《扶阳讲记》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扶阳派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扶阳派作为独特的医学流派确实具备各项要素,与其他医派相比,毫不逊色。从其大量医案中,可以看出扶阳派诸家擅用附子、干姜屡起大症、重症,在全国独树一帜,代有传人,至今犹见兴盛之势。

《扶阳疗法临证辑要》

是以扶阳学说为指导,将体现扶阳思想的各种疗法汇辑一册,对各种疗法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突出重点、彰显绝技。内容包括:药物疗法、灸法、针刺疗法、按摩推拿疗法、气功疗法、意疗法(心理疗法)及其他外治疗法。每一种疗法中都收集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西方现代医学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典型医案,历代医家经典论述及古今医家应用经

验等内容。可强化学者对扶阳思想广泛应用的了解与体会,有助于扶阳学说之弘扬与传承。

《扶阳食疗法要》

是旨在向读者介绍如何通过药膳食疗的方式达到扶阳目的。即是在扶阳思想指导下,通过食疗药膳的方式,达到使人体的阳气得到宣扬、得到强盛,从而防治疾病、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养生延年之目的。

书中将常用扶阳食物分类列出,从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加以介绍;对于药膳食疗方,则按其主治功效进行编排,并予重点释义,对于各家论述等方面内容加以简述。使读者了解扶阳药膳食疗的食用时机,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制作。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在扶阳养生疗疾方面带来有益的帮助。

《扶阳经方临证精要》

是以扶阳经方的临床应用为主线,对扶阳经方进行全方位的阐释,突出重点经方的临床应用。内容包括:经方经文、组方用药、用法用量、功效主治、典型医案,历代医家经典论述及古今医家应用经验等内容。以期引导扶阳学派运用经方之学风。打造一本类扶阳经方集解之书。

《扶阳中药临证应用》

是以扶阳重点用药为主线,对扶阳用药进行全方位的阐释,突出重点药物临床应用包括:药物性味归经、加工炮制、临床应用(用药配伍),用法用量、功效主治、注意事项,历代经典文献摘录及古今医家应用经验等内容,以期阐明扶阳中药的临床应用之基本原则,使读者对扶阳中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知,以便用于临证、提高疗效。

《扶阳名家治验良方》

是将运用扶阳思想诊疗疾病的中医名家治验辑录一册,阐述其在扶阳思想指导下的临床治疗经验、效验良方、治病案例,供大家学习,体会,进而在临床上借鉴、验证、应用、推广,以彰显扶阳思想应用之广泛,有助于

扶阳学说之弘扬与传承。

《扶阳名家医案评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这是中医学扶阳抑阴思想的最早表述。

是收集了众多医家(93位)运用扶阳思想治病救人的临床案

例,其中不乏名医名家,在记述医案的同时还附有医家对病案的分析,使读者在学习扶阳理论的同时更好地体悟这些经验并将其用之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