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事件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深度好文)

2019-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或许一开始,我不仅会把警察的死亡称为是牺牲,甚至我还会说他是个烈士.因为我的理解,警察叔叔因公牺牲,那就是烈士.如果我这样说了,不会有任何问题,既不会有领导找我谈话,更不会受到网友的指责和痛骂.但是,在评论界,这却犯了一个大错:我没有任何资格认定一个人是烈士.白岩松事件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深度好文)我只能质疑某某不是烈士,比如那些因喝酒而牺牲--哦不是--是死亡的公务员.当然,有时候社会是复杂的,就算公务员喝酒致死,也不见得一定不是烈士,比如:小岗村的沈浩.评论总是要讲逻辑的,所谓逻辑,

或许一开始,我不仅会把警察的死亡称为是牺牲,甚至我还会说他是个烈士。因为我的理解,警察叔叔因公牺牲,那就是烈士。如果我这样说了,不会有任何问题,既不会有领导找我谈话,更不会受到网友的指责和痛骂。但是,在评论界,这却犯了一个大错:我没有任何资格认定一个人是烈士。

白岩松事件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深度好文)

我只能质疑某某不是烈士,比如那些因喝酒而牺牲——哦不是——是死亡的公务员。当然,有时候社会是复杂的,就算公务员喝酒致死,也不见得一定不是烈士,比如:小岗村的沈浩。

评论总是要讲逻辑的,所谓逻辑,就是:当你前面一句话被否定了,特别是被证据否定,那你后面的话,人家会觉得很可笑。比如说,警察破获了一起特大杀人案,你写篇报道,把警察狠狠地歌颂一番,结果后来发现,杀人犯抓错了。那么,你所有的表扬内容,不仅一文不值,而且,还会背上一生的耻辱。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呼格案中已经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白岩松事件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深度好文)

白岩松或许吃过这方面的亏——那简直是一定的。现在很多新闻真真假假,当你对一个事件猛烈批评的时候,第二天很可能发现,原来那是个假消息,原来新闻还有另一面,原来那个女司机真该打……当你看了新闻的后续,再回头看你之前的评论,简直无地自容。

白岩松事件 从评论员角度看白岩松事件(深度好文)

所以,白岩松在节目过程中,使用“死亡”和“老汉”,绝口不提“牺牲”和“犯罪嫌疑人”,一方面是理智,另一方面,也是规避风险。但是,白岩松太过于小心谨慎,小心得几乎忘了常识。新闻中有村民指称刘双瑞是“犯罪嫌疑人”,那么在法律上“犯罪嫌疑人”就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他杀人的动机如何,或者有过多么悲惨的遭遇,他都是“犯罪嫌疑人”。

同样,只要警察是因为执行任务而死亡,无论如何,这都是可以也应该称为牺牲,这是起码的尊重。新闻播出的当天,至少这些事实是清楚的。

白岩松过于理智的态度,与网友特别是警察叔叔的悲伤的情绪很不相融,后来,警察薛永清的妻子跳楼身亡,又加剧了人们对白的讨伐。

但是回头来看,白岩松到底做错了什么?一个评论员,保持理性思考不可以吗?不应该吗?客观中立而不是带有任何情绪和褒贬的用词,有错吗?难道评论员的观点和语言,一定要符合公众的情绪和预期吗?就算对方是烈士,难道我就不能不感动吗?就算对方是犯罪嫌疑人,难道我就不能中立地称一声老汉吗?

如果白岩松一定有错,那也只能是错在他评论做得太久,已经超出常人的思想。别人只知道1 1这是数学上的问题,他却可以看到1 1是新闻上的课题。

无数网友和警察一轮又一轮地发帖,对白的两句中立的话揪住不放,仿佛让人看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子。不要说白岩松客观冷静,就算他说错了,舆论也应该在适当批评之后表示谅解,这是宽松的语言环境下,社会需要的一种对评论员的雅量。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允许任何人包括评论员说错话。如果因为一点瑕疵,都统统一棒子打死,这样的舆论氛围是阴冷的,这样的媒体环境,是让人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