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叔本华死太早——唯意志论的美丽人生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最早知道是在一本杂志上,那是一篇影评关于这位父亲是如何欺骗自己的儿子集中营的一切都是游戏,攒积分,游戏规则是不能害怕不能死。
那时候当头一棒槌,这位父亲让我想到了我爸。
那天看了电影,看到男主角瞎翻译纳粹军官的话时,又是狠狠一道棒槌。这大鼻子,大额头,还有卷毛,太像我爸了。
这部电影的价值,成就,艺术手法我不想多讲。以前在网上写这些太腻。一切的手法,一切的情节都是为了能够表达,能够传递,能够传递一种普世的情感。就像一本小说,是否经典是否能够流传百世,是看他传达的感情是否是人类千万百万年以来就具有的,并且生生不息,是组成人类这个个体的。这就是本性,这就是意志。像影片中引用悲观哲学大家叔本华,“意志决定一切。”一样。
电影亦是。
什么是好的电影。不需多言。就是每个人看过,都会触及内心最深处。人生经历不同,感触不同,相同的是赤裸裸,深沉沉的感悟和挖掘。总而言之,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能让你想到你自己。
这部电影触及到我心里最深处了。他让我想到我自己。这个“自己”指的是个人与连带人生关系。
圭多给我最深的就是这是一个游戏人生的人物。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乐观的,豁达的,带着笑,牛逼哄哄,喜剧家的外表,疯子的思想,诗人的内心。他像念诗一般的朗诵着,刹车失灵了;说自己是王子的时候一本正经,绅士风度;玩弄政府官员,一个鸡蛋帽子扣啤酒肚脑袋上;玩脑经急转弯玩得被医生狂称天才;冒充督学炫耀自己灵巧的耳垂和肚脐。
不论这些事情又多小,多被现在的人不耻,这都是一种态度,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人不是命运的奴隶,不受物欲的羁绊,怎么快活怎么活,怎么有意义怎么活,怎么洒脱怎么活。
我那个爹。其实如果不是样貌是个亚洲人,我也会怀疑他是犹太人。可笑话的是,他一个满清正黄旗
后裔却叫嚣着自己上辈子是法国政治家。他二十年前做了一件被他爹恨得牙痒痒的大逆不道的事,他将他奶奶的骨灰没有隆重的下葬,而是找了座山,直接洒在了满山头上。“取法自然。万事归根。这是道之大道。”——若干年后我问起他,他一脸风骚的说。
犹记得我小时候,这种事情不爆粗口是不行的。我爹把只有四岁的我一个人放在一个充了气的皮筏艇上,顺着个漓江哟,我就直下,怕得我恨不得无师自通爆粗口了,然后他就撒开丫子追着我跑,一边追一遍喊“丫头还没老爸跑得快哈哈哈哈哈。” 我一直认为他一定跟我有仇。
说我怀疑我爸是犹太人是有一定依据的。他学的是经济和哲学,双学位。80年代自学法律,拿到了律师证。本来小有成就却毅然不干。学法律不过是让你看到漏洞百出,黑暗的中国法制,学哲学却是不断思想和伟大的过程。一个学哲学的人怎么可能会与这样的法制同流合污。就像让叔本华去舔黑格尔臭脚丫子,看他不削翻黑格尔脑盖。然后我爸就开始过上了喝凉水就馒头,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当然他还是很自得其乐的,比如抱着毯子进厨房差点把毯子扔锅里还哈哈哈哈笑着跑出来,再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黄山半个月,什么也没带,路上还勾搭了一大帮小青年,奉他为男神。
一个东北大老爷们被畜生骑头上了,还被围观路人哄笑会怎么样?把那畜生撕鬼子,大卸八块?
这个大老爷们是个例外,他跟从他裤管一路爬上然后一红屁股坐他头上了的那个猴子派来的那一群逗比一起笑了起来,猴子估计觉得威严受到了来自蠢货的歧视,一大嘴巴子甩我爸脸上,我爸笑的更欢了,然后说对它伸出手说“哥们,该下来啦。”
他可以两年不去十字街,十年不买新衣服,三个月不出门。他没有什么标榜成功的人脉,没有圈子,可以不跟人交流。当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子时,他在心里嘲笑这些人才是真正愚蠢得不可救药。因为他手里紧紧握着自己的人生,他能握住自己的命运,他有他的哲学体系,他有他的研究,他有他的事业。我问他,“根本没人懂你啊,你孤独么?”他说,“伟大的人都是孤独的。学哲学的人都是博大的,心胸宽广的。老爸不孤独啊,孤独是什么?”
喜剧到底是什么?皆大欢喜的结局?笑点满满的剧情?歌颂美的批判恶的,美的永生,恶的灭亡?如果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来看呢?如果用绝对精神来看呢?如果用《批判力批判》来看呢?什么是喜剧?
同理,什么是悲剧。
越简单的问题越复杂,没有绝对的悲喜剧。
美丽人生前半段是欢快的,可是却引用了悲观哲学的代表人物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叔本华一句最经典的——“人生就是痛苦”和电影《美丽人生》对比。能得奥斯卡的原因显而易见。
影片最后圭多死了,他的儿子和妻子活了下来。他游戏了人生,人生游戏了他。可是他是圆满的,不是所有人的结局都因为死而惋惜。他完成了他想做的事,他完成了他的人生。足够了。他终于娶到了公主,他终于开了书店。
人生就是痛苦的翻译其实应该是Life is beautiful.只是叔本华死的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