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为什么谁也瞧不上 祢衡天下奇才为何三国诸侯谁都不用他

2018-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祢衡这个人非常有才,连孔融都是交口称赞,说他文章看一遍就能诵读,言语听一遍就再也不会忘记.据传他的<鹦鹉赋>一气呵成,一字未改,其辩才更是当时拔尖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在三国那样一个争夺人才如同抢夺宝物一样的年代,诸侯们却把他扔来丢去,谁都不用,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祢衡为什么谁也瞧不上 祢衡天下奇才为何三国诸侯谁都不用他(祢衡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给自己定价太高,想出售自己却还要买者涨价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人.祢衡在兴平年间避难荆州,建安初期自荆州北游来到许都.刚来许都

祢衡这个人非常有才,连孔融都是交口称赞,说他文章看一遍就能诵读,言语听一遍就再也不会忘记。据传他的《鹦鹉赋》一气呵成,一字未改,其辩才更是当时拔尖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在三国那样一个争夺人才如同抢夺宝物一样的年代,诸侯们却把他扔来丢去,谁都不用,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祢衡为什么谁也瞧不上 祢衡天下奇才为何三国诸侯谁都不用他

(祢衡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给自己定价太高,想出售自己却还要买者涨价 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人。祢衡在兴平年间避难荆州,建安初期自荆州北游来到许都。刚来许都的时候,祢衡怀里揣着一种叫做刺的东西,就是一块写字的木板,相当于现代的名片,上面有自己的简历介绍。拿着这种东西,无非是像现在投递简历一样,希望大的公司录用自己,在过去就是高官欣赏,给自己一个官做而已,但这块木板上的字都已经模糊不清了,他的这份简历还没有投出去。

祢衡为什么谁也瞧不上 祢衡天下奇才为何三国诸侯谁都不用他

(击鼓骂曹剧照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是当时的当政者闭塞人才之路吗?当然不是。当时虽然是曹操当政,但因为他表面上还要做出拥护汉室的样子,所以他还要保留着一部分汉臣,像杨彪、董承等人。就是曹操本人这时期也是求贤若渴,还专门交代荀彧注重搜罗推荐人才。但祢衡除了孔融和杨修,其他的人谁也看不上。有人让他去投奔陈群或者司马朗,他却说,我怎么能去屈从杀猪买酒的呢!当时正得重用的荀彧、赵融,被他说成是一个可以借来脸面吊丧,一个可以给他管理厨房。

祢衡为什么谁也瞧不上 祢衡天下奇才为何三国诸侯谁都不用他

其实,祢衡能看得上的两个人,都不是能够帮助他当官之人。孔融已经是边缘人物,汉朝廷已经不能任命有实权的官员,曹操也不可能重用他。孔融所以还在曹操身边,也不过是曹操拿他当花瓶摆着好看罢了。至于杨修,他爹是汉臣,他家还和袁术有姻亲关系,他自己想当官,也必须得“改换门庭”,即便是想帮他,也没有这个本事。尽管如此,孔融还是把他推荐给了曹操。但是这个祢衡偏偏却不买账,就是不肯前往。

前面说过,祢衡不是不想当官,他不应曹操召唤最大的可能就是待价而沽,也希望像诸葛亮那样,让人家请他个三回四回,然后一层层加码,最后给他一个更高的官职。其实他不清楚,他既没有诸葛亮的才气、名气,也没有诸葛亮的身世背景。而曹操也不是刘备,这时候不说是手下人才济济,就是在眼下的许都,虽然是国都新建,也是士子群集。想让曹操像刘备那样也来一个三顾茅庐,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说起来,祢衡的悲剧正在于此,想当官,却不积极地推销自己,还幻想着被人来出价加价,真是异想天开。后来被渲染的天下皆知的《击鼓骂曹》,无非是曹操给他的官职是一种羞辱,而他又咽不下这口气,反过来的一种报复而已。

至于于义于理,都扯不上边,因为刘表给他的官他当,黄祖给他的官他也当,而士子们得罪了他,他也照常骂。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只是想当官,想当大官,对于这样的人,别说是诸侯,就是天下的士子,也没有多少人会看得起他。

有文才却并无事务之才 祢衡有文采不假,但这样的人得到一个官职容易,想得到重要的岗位还需要取得信任,再想得到高位还需要一步一步的历练。这就如同那个庞统,卧龙凤雏齐名,刘备最初却只给了他一个县令,就是他开始还没有得到刘备的完全信任。

即便是诸葛亮,刘备得到他“如鱼得水”,但开始的职务不过是军师中郎将,后来才由军师将军慢慢升至丞相。在荆州期间,刘备让他出使过东吴,督收过赋税,说到底就是让他历练外交行政才能。

像祢衡,并不具有行政才能,至少还没有表现出这方面的才能,想一下子得到高官显位,实在是挺难。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建安七子个个文采斐然,但他们除了孔融外,职务都不算高,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或者死的较早,或者被他人压着,还没有熬出头来。

在三国那样一个乱世,诸侯们用人都比较务实,一个人的文才名气,只能是让他进入仕途比较容易些,但要想得到提拔和重用,还得靠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是行政才能。

祢衡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跟曹操就应该是曹操第二,跟刘表就应该代替刘表做主,那要“主公”把原来的老臣子置于何处?正因为如此,祢衡不管到了哪里,总是赞赏者少,嫉妒者多,一旦遇到凶险,多数人都是幸灾乐祸,没有人会伸出手来拉他一把。就是说,他的才能还没有表现出来,而那番做派却已经让人生厌了。不用说诸侯们还不知道祢衡的军事行政才能究竟有多强,就是权衡各种力量平衡,也不可能有人重用他。

目空一切,既不识人也不识己 一个人有点儿性格并不是坏事,但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就不能令人赞同了。祢衡的恃才傲物,已经到了极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看到不如他的人,连话都不和人说”,因此,“人人都对他厌恶至极”!

曹操将他送给刘表,人们给他践行,因为人人都对他憎恨,他又姗姗来迟,就想给他一点儿教训,相约等他到了都不起来迎接。既然迟到,祢衡不是给人道歉,反而大哭,说是自己行走在尸体之间。这样的毒舌,三国第一也就是他了。

人家给你送行,你迟到,说一声抱歉,也是应该的,再要骂人,实在不该。这种不知尊重人的做人原则,实在难让人说出一个好来。后世有一出戏叫做《击鼓骂曹》,如果不是为了诋毁曹魏篡汉的政治需要,则很难让人能接受祢衡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倒是曹操顾忌自己的名声不杀他,表现的则是一个政治家的见识。

假如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让他讨厌,那刘表、黄祖之官为什么要当?既然是为人臣,对主公起码的尊重还应该有吧?但他见谁骂谁,最终被杀。诸侯用人,是找一个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不是找一个来骂自己的人,作为士子,应该必须明白的道理。

就当是的士子来说,为了看出一个人的度量,在依附之前可以说一些狂傲的话,但一旦决定归属,则会对主公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比如说诸葛亮的那个隆中对,他在刘备面前的一番慷慨激昂,完全就是一副老师教导学生的模样;但归于刘备后,诸葛亮时时表现出的都是尊重,如出使孙权,诸葛亮说的是“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而祢衡,依附谁就看不起谁,最终黄祖一怒之下下令杀他,手下的人不但没有人为其讲情,反而拉着他快走,但怕上司再改变主意杀不了他。说起来这既是祢衡的悲剧,也是他的行为的必然结果。

古代知识分子都比较清高,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多表现的有骨气,但那都是义理所在,这和祢衡的行为并不一样。曹操说,我要杀他无异于捏死一只麻雀踩死一只老鼠,这句话当不虚妄。祢衡不如他看上眼的杨修有名,恐怕是他死于黄祖之手而不是曹操之手也有一定的关系。要不是有了一出《击鼓骂曹》的戏码,恐怕他还真难被人记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