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火烧上方谷 “火烧上方谷”是怎么来的?
《三国演义》第103回写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司马懿接连战败,坚守不出。诸葛亮一面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一面密令马岱在上方谷﹙又名葫芦谷﹚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搭起草房,诈作积粮之所,内外埋设地雷,打算火烧司马懿。
一切准备好以后,诸葛亮命高翔以木牛流马运输粮食,引诱魏军﹔又命魏延设法将司马懿诱入上方谷中。司马懿果然中计,一面命众将并力攻打蜀军大寨,一面与二子率兵杀奔上方谷,欲使蜀军首尾不能相顾,趁势烧其粮草。
结果,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遭到猛烈的火攻,谷口也被烧断,无路可逃。司马懿抱着二子大哭,以为必死无疑。不料突然天降大雨,将大火浇灭,地雷也失去作用。司马懿当即奋力冲杀,又得部下接应,终于逃脱一死。至此,不仅诸葛亮怅然长叹,同情蜀汉的读者也不禁感到深深的遗憾﹗
其实,这一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诸葛亮传》、《魏书˙明帝纪》、《晋书˙宣帝纪》等史籍,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明令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司马懿也自知不敌诸葛亮,故魏军虽然偶尔曾与蜀军交锋,但基本上却是坚守不出。
诸葛亮屡次挑战,甚至命人给司马懿送去妇女衣饰,以图激怒之,司马懿仍不为所动。魏明帝又命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前往,禁止出战。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始终未能与司马懿展开决战,终于因病重而死于五丈原。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第102回所写的蜀军兵败于渭桥、魏将郑文诈降被识破、司马懿被诱劫寨大败而回,以及第103回所写的火烧上方谷等情节,均属虚构。
然而,作为小说家,罗贯中如果完全依照史实来叙述,那么,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岂不是太平淡、太沉闷了吗﹖诸葛亮之死岂不也会因此显得黯淡无光了吗﹖罗贯中当然不愿这样。于是,为了圆满地塑造诸葛亮“智绝”的形象,罗贯中充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精心设计了上述情节。
特别是“火烧上方谷”,先写司马懿仔细打听诸葛亮的行踪,直到他确信诸葛亮在上方谷后,又设声东击西之计,可谓十分小心,十分稳妥﹔然后写司马懿终究还是中了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只得在熊熊大火中抱着二子放声大哭,坐以待毙。这一生动而曲折的情节,再一次表明诸葛亮之智高出司马懿一筹,使其神机妙算又一次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