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学生是什么 唐朝国子监的太学生也有暑假 违规者退学(图)

2018-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向来重视教育的发展.每个朝代在教育财政.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例如国子监的监生们的待遇在中国的唐朝和明朝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隋(581~618)唐(618~907)时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加上君主重视教育,兴办教育,在继承前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同时,扩大了学制.行政建制,还在教育管理方面订立了一系列制度,并且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初创了书院,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清朝太学生是什么 唐朝国子监的太学生也有暑假 违规者退学(图)国子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向来重视教育的发展。每个朝代在教育财政、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例如国子监的监生们的待遇在中国的唐朝和明朝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隋(581~618)唐(618~907)时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加上君主重视教育,兴办教育,在继承前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同时,扩大了学制、行政建制,还在教育管理方面订立了一系列制度,并且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初创了书院,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清朝太学生是什么 唐朝国子监的太学生也有暑假 违规者退学(图)

国子监

    《旧唐书·儒林传》序曰:“高祖建义太原,初定京邑,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臣,以义宁(隋恭帝年号)元年三月五日,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孙;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子孙。

清朝太学生是什么 唐朝国子监的太学生也有暑假 违规者退学(图)

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郡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上县学并四十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当时,所有官学生徒的衣食住行均由政府负担。官学教员和国子监的管理人员都属国家官员,都享受官禄。

不仅这样,当时唐朝在教育上的先进让当今的人仍感到惊叹,甚至某些地方还自叹不如。     唐朝的国子监,当时在分科和教学内容方面,不仅有选修课还有公共必修课,儒经分大中小三类。

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标准有“二经”(学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学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全学,其余各选一经)等层次。

《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1年;《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年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为二年;《礼记》《左传》各为三年。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三年),《国语》、《说文》(二年)、《字林》(一年)。

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律学习律令。《论语》、《孝经》是书学、算学和律学的公共必修课。而且,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学馆。     另外,唐代官学已有考核、毕业及奖惩的明确规定。

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由博士主持。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包括诵经一千字,讲经两千字,问大义一条,笔试贴经一道。

获得三分为通晓,二分为及格,不及格的有罚。岁考是考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口问经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六条为中等、五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即留级)。重习后岁试仍然为下等则罚补习九年,仍不及格,则令退学。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都令其退学。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

    官学还有放假制度,经常性的为“旬假”,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季节性的为“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个月,准许学生回家探亲。

家距学校路程较远,或家有大事,还允许酌情延长假期。但已予延长而逾期过多,则令其退学。“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

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新唐书》)     当时的分科教学、学年和学制的设置、学业考核和假期规定等日常管理手段等,唐朝国子监与现代的中国大学几乎区别不大,真是令人惊叹。

其自由度相比于明代来说,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天堂。     到明初,教育依然完全由政府控制,国子学太学生的供养优厚。

国子监的学生由地方学校举荐上来,然后全部参加一次入学考试,按学生成绩的好坏“分科“,与现在的高考有些类似。《明史·选举志》记载,明初大建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

俱设训导,省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府学四十人,州县依次减十。师生月廪米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颁学规于国子监;盖无地而不设立学,无人而不纳之庠序,无问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以此来看,明代学校之盛,对师生的待遇之厚,确是唐宋以来所未有。

明代官学的兴盛还与当时的取士制度有很大关系。《明史·选举志》记载,洪武初年规定:“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     学而优则仕,读书为了做官的人大有所在,官办学校在当时差不多一统天下。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相比于唐朝,明代的国子监的学生可谓少了很多的自由,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了种种的约束和限制,而且政治思想工作重,可以说是白色恐怖紧相随。

    方舟子先生在《明朝国子监:官僚候补机构,知识分子的人间地狱》一文中写到:“国子监学生(监生)的官运确实非常好。

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改朝换代之后从朝廷到地方各级机构需要大量的新官僚去填充;明初又屡兴大狱,胡案、蓝案、空印案、郭桓案,把大大小小的官员杀得一干二净,靠三年一次的科举是远远不够供应的,监生们也就大走官运。

光是洪武十九年这一年,竟有千余名监生走马上任,去填补因为郭桓案杀掉数万人之后遗留下来的空缺,甚至一出校门就当上了从二品的布政使(省长)。     在朱元璋看来,理想的官员应该是对皇帝绝对服从、没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奴才,因此在他的亲自设计下,国子监成了候补官僚的集中营,学子的监狱。

学生们一进入国子监,便在身心两方面都失去了自由。

”     国子监的学生们是怎样失去身心自由的呢?这不得不提朱元璋钦定的监规,起初仅八条,后来越定越详细,多达到五十六条之多。方舟子先生著文说道:“监生也要穿御定的制服——褴衫,不许穿常人的衣服。

进了这座大监狱,吃住都在里面了,不能随意出入,要出去,先要获得教官的批准,领‘出恭入敬’牌(所以后人干脆把上厕所婉称为出恭);想请假或回家,是要皇帝亲自批准的,最好别动这个念头。

饮食由公家包了,吃的是大锅饭,会餐的时候禁止喧哗,更不许议论伙食的好坏。朱元璋自己是参加地下行会发的迹,深知群众组织的厉害,因此绝对禁止在监生之中有任何组织的存在。

连班与班之间都是禁止来往的,甚至对人对事的任何批评都是绝对禁止的。凡是违反了这些规定,都是‘痛决’,就是带到绳愆厅把你痛打一顿。最严重的犯规是‘毁辱师长’‘生事告讦’,处罚是‘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

’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刑法。而怎么算‘毁辱师长’‘生事告讦’,那是可以由学官随意解释的。”     监生学的功课再也不能如唐朝一样有选修的权利了,功课紧张不说,读的还是“朱选四卷”——《大诰》初编、续编、三编和《大诰武臣》,朱元璋亲自写定训词,列举他所残杀的官民的罪状和处决方式,族诛、凌迟、枭令、斩、挑筋、去膝盖等等,让监生在做官前就把这些血淋淋的记录每三日背一百字。

除此之外就是《大明律》,再然后才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每三日必背经一百字,四书一百字。     本应该充满书香气、朗读圣贤书的纯净地方,却变得煞是可怕起来,于是每个月都开始有监生自缢身亡。

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下诏,于1905年永停科举,各级学校皆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亦停止招生,祭酒改为国子丞,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1912年,清帝退位,国子监亦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