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1952版电影 1952年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陈毅亲自做编剧

2019-04-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引发电影<南征北战>创作的四幕话剧<战线>的作者亦即后来电影编剧之一的沈西蒙,解放初曾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战线>反映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我军指战员奋勇歼敌的英勇事迹,由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于1951年初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南征北战1952版电影 1952年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陈毅亲自做编剧话剧<战线>的出现及反响引起了两位有心者的共鸣与关注,他们就是最先介入

引发电影《南征北战》创作的四幕话剧《战线》的作者亦即后来电影编剧之一的沈西蒙,解放初曾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战线》反映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我军指战员奋勇歼敌的英勇事迹,由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于1951年初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南征北战1952版电影 1952年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陈毅亲自做编剧

话剧《战线》的出现及反响引起了两位有心者的共鸣与关注,他们就是最先介入电影剧本《南征北战》创作的沈默君、顾宝璋,当时他们分别为三野文化部创作员、华东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研究员。就在这时,传来了作为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最高领导陈毅观看话剧《战线》演出后的意见,认为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人民战争的思想。

南征北战1952版电影 1952年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陈毅亲自做编剧

华东军区兼三野政治部承担了组织落实的任务,时任华东军区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长的吴强具体负责指导,于是话剧《战线》的电影改编工作,便由沈默君、顾宝璋的各自为战转为彼此合作,很快拿出了初稿。

南征北战1952版电影 1952年电影《南征北战》诞生记 陈毅亲自做编剧

吴强及时安排了集体会审,在十来位从事文艺创作同志的面前,由两位作者朗读了剧本。当时,他们对未来的电影是着重表现人民战争的性质还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并不很明确,只是简单地认为两者不可分割,而在拟写剧本时则比较偏重于前者,原因是对这一方面的生活比较熟悉。

剧本试图把华东战场三年来的重大战役都包罗在内,因而从毛主席到重庆和平谈判、蒋介石撕毁谈判协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写起,接着以莱芜战役为背景写苏北七战七捷后向山东撤退,再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写经过粉碎敌人重点进攻我军转弱为强,最后以外线出击为背景写大踏步前进,直到准备投入淮海大战为止。

贯穿全剧的对敌斗争故事线索,有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和地下工作三条战线,两位作者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

与会者发表了不少意见,一致主张“重庆谈判”不要写;对剧本的总体评价上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说电影剧本比原来的舞台剧本生动、丰富,也有的说电影剧本内容庞杂、头绪很多。会后作出决定,由两位作者继续修改。

约摸一个多月后两人完成了二稿,大家认为比一稿好得多,于是报送到北京总政治部请求初审。5月初总政文化部将稿本发回,认为剧本的主题需要再集中一些,或者写战争的性质即人民战争,或者写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吴强专门召集作者进行了磋商,经过讨论后,接受了总政文化部的第一个意见,将剧本主题思想集中于人民战争方面,即着重于表现解放军为人民利益不畏艰苦、英勇奋斗,在人民支援之下消灭敌人取得胜利。本着这样的认识,又用了20天的时间写出第三稿,送交三野电影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因内容涉及军事及华东战场许多实际问题,又报送陈毅司令员审阅。

陈毅十分重视话剧《战线》改编电影的工作,他于6月间一个雨天的下午,邀约作者及其他几位文艺工作者一起进行漫谈。

陈毅认为这个剧本需要争取更高的成就,应当正面地、大胆地表现战略思想问题,即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争取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他说,在敌强我弱的兵力对比之下,有些地方我们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种放弃实际上等于没有放弃,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必要的撤退实际上便是前进,因为通过撤退可以造成前进的条件,这就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优越之处。

应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的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运动战战略思想。

关于故事结构,陈毅提出就从鲁南撤退写起,写到莱芜战役为止,只有这样才可能表现得深刻,不要什么都写,什么都写得不深刻。他还具体讲述了莱芜战役前后的敌我方基本情况,并说可以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正面描写历史事实,一种是采用虚构故事的做法。

在人物塑造上,陈毅要求集中写几个人物,特别提出为了深刻表现当时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可以安排一个人物对运动战思想搞不通,以致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他谈到表现敌人也应该采取现实主义的方法,如果敌人是顽强的,也就不应该写得不堪一击,敌人也应是有性格的。

他还当场热情慰勉作者,说这个剧本的内容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写得也生动,如果能够再下一番功夫,把写作的角度再转一下子,把问题再深刻一层,思想性与艺术性就会更好一些。

陈毅的指点,无疑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对此作者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增强了修改剧本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写战略思想问题太大,对能否写好没有把握。鉴于剧本必须大动手术,几乎要从头写起,直接主抓的吴强在与作者几度讨论之后,决定增加原剧本作者沈西蒙为执笔人,与沈默君、顾宝璋共同写作文学剧本。经过共同努力,至7月底完成了第四稿,此时正式定名为《南征北战》。

这一稿经过三野电影指导委员会审阅,再复送陈毅司令员审定,同样又在陈毅的寓所作了一次漫谈。陈毅在提出个别场面与对话仍须修改的意见后,认为这个剧本的创作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

然而,当剧本略加修改报送北京后,总政治部会同当时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审查,又进行了一轮删除和修改:剧中原来所写唯一对运动战思想不通的战士王春开了小差,被指为“暴露了我们政治工作一个很大的弱点”,改成不开小差,变为我方全部都是正面人物出场;剧本结尾原先写奉命插入敌后的张连长,为阻止敌人突围壮烈牺牲,以“主要人物不应当牺牲”为由要求取消;原先剧本拟通过高营长和赵玉敏隐约涉及爱情的密切关系,以深入表现部队和群众的联系,结果受到“在战争艰难的情况下,一个军人怎么能够跟一个地方女同志谈恋爱”的诘难,只好改成那种似是而非的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