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应康水很深 石应康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
石应康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每次病例讨论的时候,只要他确认的问题,很少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遇到什么难题,同学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石应康。甚至连老师都分外偏爱他,凡是有手术,都会将石应康安排为第一助手,而其他的同学往往只有站在旁边看的份儿。
唐玲丽解释说,“他来自医学世家,在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就立下了要做胸外科医生的目标。他就像我们74级的一面旗帜。”在当年那些从农村或基层推荐上来工农兵大学生中间,石应康是让他们仰望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石应康非同寻常的家庭背景。
在当天的遗体告别大厅里,石应康的遗像两侧挂了一副巨大的挽联:“来去皆雄杰彰石门刚烈风骨,俯仰无愧怍建华西不朽勋章。”这不仅是对石应康的悼念,也暗含了对他的家世的一种概括。
祖籍福建的石应康于1951年5月21日出生在上海,他的父母是在上海解放前夕乘坐最后一班军用飞机从台湾飞回大陆报效祖国的。石应康的父亲石美森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于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并供职于该院儿科系。作为知名的儿科医生,石美森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转赴西南地区工作,加入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并成为该院儿科学院的创始院长。
石应康的母亲凌萝达是妇产科名医,她是国内“头位难产”及“头位分娩”方面理论与实践的开创者。
石应康的大伯石美鑫则是著名心胸外科专家。曾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并负责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的保健工作。
除此之外,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石应康的另一个伯父石美瑜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庭长。罪大恶极的日军战犯谷寿夫、酒井隆,“百人斩”杀人竞赛者向井敏明、野田毅等都经他审判,并最终伏法。
王兰兰是石应康的结发夫妻。和石应康同是重庆医学院子弟的她,后来成为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在石应康遗体告别仪式上,王兰兰看起来十分哀痛和虚弱,走到哪里,都要有人搀扶着。作为与石应康青梅竹马的伴侣,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目睹石家“顶梁柱”的坍塌了。
就在50年前的1966年,“文革”一开始就强烈冲击到石家。由于不堪众辱,石美森自缢身亡。当时,石应康才15岁。而实际上,他几乎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起父亲。如今,石应康宿命般的结局,让很多人重新提起石美森的遭遇。而95岁高龄的石应康母亲凌萝达远在重庆,迄今还不知道丧子的噩耗。告别仪式后,石应康的骨灰被送到青城山寄存。本来,青城山有石应康为父母买好的墓地,石美森就葬在那里。
石美森除了医术高超之外,也是一名很好的医院管理者。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厚德尚学,精医济世》一书中,有对石美森在医院管理方面才干的记述。当时,石美森提出,创建国内外一流的儿科医院,单纯从医疗上有所提高还不够,必须加强医疗、科研、教学及优秀人材的培养。而许多年后,石应康对华西医院管理的基本思路与他父亲的主张如出一辙,而且卓有成效。
石应康的突然离世,震动了整个华西医院。一位医生说,当听到石院长逝世的消息时“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还有人称,石应康是华西的“旗帜”“舵手”“是迄今为止华西最伟大的院长,没有之一”。然而,对于石应康自杀的原因,所有人都对这个巨大的隐秘闪烁其词。
在石应康去世后第二天,华西医院网站上发出纪念文章。
“动了所有人的蛋糕”
进入位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医院,道路两旁排满了人。越往里走,人越多。门诊楼大厅人头攒动。华西医院这艘“巨轮”,并没有因为石应康的离去而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在繁忙而有序地运转着。
华西医院的历史,可追溯至美、加、英等国基督教会于1892年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作为全国范围内地位崇高的知名医院,素有“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之称。
尽管如此,上世纪90年代初,地处西部地区的华西医院处于发展的低潮时期,当时其规模和医疗服务量在中国大约只能排在前50名。
1993年,42岁的石应康被任命为华西医院院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掌门人。石应康后来解释说:“当时医院发展遇到瓶颈,学校决定重组医院领导班子。院长原本让我做院办公室主任。那时我年轻气盛,跟当时的(华西医科大学)老校长说,要当就当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