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的历程 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风行中国

2019-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个时代的思想读物,一场"美学热"带来的精神洗礼李泽厚中国美学四大流派代表人物,客观社会派代表李泽厚,主观派代表高尔泰,主客观统一派代表朱光潜,客观派代表蔡仪.除了李泽厚与朱光潜,另外两人现在已经鲜为人知.李泽厚美的历程 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风行中国"这本书我是在1979年交稿的.写作的过程很快,大概只有几个月,可思考的时间长."李泽厚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他下放到湖北干校劳动,在农田里汗流浃背时,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一个时代的思想读物,一场“美学热”带来的精神洗礼

李泽厚

中国美学四大流派代表人物,客观社会派代表李泽厚,主观派代表高尔泰,主客观统一派代表朱光潜,客观派代表蔡仪。除了李泽厚与朱光潜,另外两人现在已经鲜为人知。

李泽厚美的历程 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风行中国

“这本书我是在1979年交稿的。写作的过程很快,大概只有几个月,可思考的时间长。”李泽厚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他下放到湖北干校劳动,在农田里汗流浃背时,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当时被批判为“颓废文学”的这首诗,引发了李泽厚的思考:“我觉得它是成熟期的青少年对人生、宇宙最初觉醒的‘自我意识’,是通向‘盛唐之音’的走道。

李泽厚美的历程 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风行中国

”他不满足于割裂开的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开始动笔著述心中理想的学问。

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美学》第二期发表了李泽厚的《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札记》前三章。1981年3月,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全本,书名定为《美的历程》。

李泽厚美的历程 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风行中国

李泽厚

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美学家、思想史家。成名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重实践、高扬“主体性”、“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90年代赴美定居。现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论语今读》等。

《美的历程》 只为时代而写

《美的历程》是一本怎样的书?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洪流”……李泽厚在短短十余万字里容纳了极多的信息和不落窠臼的观点。时隔二十年,易中天仍然记得初读李泽厚时的激动心情:“《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让我怦然心动。”

《美的历程》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很多青年学生称李泽厚为“导师”、“精神领袖”,还有人认为,77、78、79三届大学生,可以称为“读朦胧诗和李泽厚长大的一代”。有一次李泽厚去北大哲学系座谈,然后在学校食堂就餐,竟然引发大群学生围观。

《美的历程》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专论?通史?散文?札记?都是,又都不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也指出,“我们有时候老想把一本书明确划分在某个学科里边,这是比较可疑的。”对于《美的历程》,赵汀阳觉得,它当然可以是一本思想史,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也可以包含很多哲学分析,还有很多后来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

“我在1985年就提醒人们,‘美学热’毕竟并非好事,已经把某些人热昏了头。”李泽厚指出,“美学热在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严重的滥俗倾向,什么‘爱情美学’、‘军事美学’等都出来了。所以从这时起,‘美学热’就出现了退潮的趋势。”

整个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中国社会,本来在学术体系中属于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慢慢走回边缘。“社会开放程度更大之后,人们可以自由谈论更多的事情,不用集中在一条道上了。”赵汀阳说,“‘美学热’的衰退,我觉得是必然的。”

「1981年《美的历程》风行」

“美学热” 和社会变迁同步

那是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迪斯科、披肩发、流行歌曲、朦胧诗、裸体画、“伤痕文学”、“星星美展”……赵士林记得,一切“新感性”、“新崛起”,都伴随着改革开放呼啸而来,究竟该不该穿“喇叭裤”都成了热门话题。青年们的迷茫写在脸上,对美学的好奇和热情重新燃起。

1978年,国内报刊开始重新发表美学文章,有朱光潜《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等。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辑的大型丛刊《美学》问世,这是中国当代第一本专业美学刊物。《美学》名义上是美学研究室编辑,实际上编辑部只有李泽厚一人。

首期刊发了20篇论文,向如饥似渴的读者介绍了形象思维、西方美学、悲剧和灵感范畴等西方活跃的艺术理论。其中,李泽厚撰写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该文是他于同年出版的专著《批判哲学的批判》第十章“美学与目的论”的一部分。

这本30余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在读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借评论康德,李泽厚提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人类学本体论观点,并以美学作为最终的理论总结。

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辑的《美学论丛》也首次出版,蔡仪发表四万余字的长文《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批评所谓实践观点的美学”,再次把锋芒指向了李泽厚和朱光潜。这篇文章立刻引起反响,刘纲纪、朱狄、陈望衡等人纷纷撰文批驳。

1980年,《美学》第二期发表了朱光潜从美学角度重新翻译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发了美学界持续多年的《手稿》研究热。同年10月,为了适应高等院校开设美学课的急需,教育部举办了建国以来首次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朱光潜、王朝闻、蔡仪、李泽厚等人授课,培养了大批美学师资力量。自此,第二次“美学热”在1980年进入高潮。

到1981年,二次“美学热”的重要著作已基本出齐,如朱光潜《谈美书简》、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宗白华《美学散步》、王朝闻《美学概论》等,而其中影响尤为广泛深刻的,当属李泽厚《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