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刚跟二十年前比 赵宝刚:养老意识的觉醒源于20年前父亲的重病
那个曾经以“青春三部曲”风靡电视荧屏,为中国80后们造梦、打鸡血的导演赵宝刚,竟然拍起了一部“头文字老”的电视剧。开拍之前,赵宝刚走访了京城40多家养老院,他说自己养老意识的觉醒,正是源于二十年前父亲的一场重病;而第一次冲动决绝地豪掷重金买房,也正因为母亲吐的一口血。
那个曾经以“青春三部曲”风靡电视荧屏,为中国80后们造梦、打鸡血的导演赵宝刚,竟然拍起了一部“头文字老”的电视剧,是他老了,还是视野中的我们老了?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剧《老有所依》讲述了几代人如何面对养老的严肃话题。
开拍之前,赵宝刚走访了京城40多家养老院,与多位老人深入接触。剧中吕中扮演的“作妈”方琼,原型正是赵宝刚的岳母;赵宝刚也回望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对老人的心态有了新的认识。甚少在媒体面前谈及父母的赵宝刚,首次袒露心声,他说自己养老意识的觉醒,正是源于二十年前父亲的一场重病;而第一次冲动决绝地豪掷重金买房,也正因为母亲吐的一口血。
老太太买的不是药
就是想找人聊天
赵宝刚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一个残酷的现实:几乎所有他接触调研过的老人,竟然80%都像剧中吕中扮演的那个老太太,上当受骗,首当其冲是买假药、假保健品。赵宝刚实话实说,这个老太太的原型就是自己岳母:整天买假药,买了半屋子假药,钱花海了!
他爱人看不得亲妈明摆着上当受骗,就跟她爸发火,“我妈不懂事,爸您一个老革命,您有文化,您也不懂事,也不管管我妈!”结果她爸回了一句,“我们这岁数了,不买药买什么?”赵宝刚和她爱人顿时无语,“你看这话,我们这岁数买别的都没用,老年只有靠药物才能维持生命,这是心理作用,你只能让她买,上当受骗也得让她买。”
所以在赵宝刚看来,剧中方琼老太太,买的不是药,就是想找人聊天。卖药的田咪天天哄着她说,奶奶,这药吃了特别好,您一定坚持吃啊!那和蔼可亲的劲儿,老太太觉得闺女都没有这么关心我,赵宝刚把这种细微深刻的心态全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后来田咪被抓,老太太坐那儿说,你为什么不多骗我会儿,你骗我还有个人跟我说说话,现在只能跟猫说话了……《老有所依》表面看不动声色讲着家长里短,但赵宝刚依靠自己独有的生活洞察和经验,细节处理得特别心酸,比之前的“青春系列”更加现实和残酷了。
一个那么慈祥有气质的老人,突然躺那儿了,只问我一句话,“我怎么了,我还能站起来吗?”
很多人对青春导演突然转而关注养老感到意外,但实际上,正视养老问题赵宝刚从20多年前就开始了。那时父母正在海南讲学,突然通知赵宝刚立刻赶去,说父亲已经不行了。赵宝刚赶到时父亲已经偏瘫,一瘫19年。“头一天还好好的,一个那么慈祥有气质的老人,突然躺那儿了,只问我一句话,‘我怎么了,我还能站起来吗?’我回答‘能啊,没问题’。
”赵宝刚每天都鼓励父亲,帮助复健,结果住院一住就是七年,最后七年的治疗目标变成能自理……临去世前的五十天,赵宝刚觉得父亲把一生的罪全受了,守在病床前自己濒临崩溃。
在母亲身上,赵宝刚有调整,仍然不能免除遗憾。2001年,母亲突然对他说,小宝我吐血了。送到天坛医院一查,肺癌。出了门赵宝刚立刻跟爱人说,咱们必须马上买房。他跑到自己家对面,花了70多万,给母亲买了现在住的155平米的房子,还嘱咐装修队,越早完工越好。
“就希望我妈能早点住上大房子,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没了,一辈子也没有住过那房子,我会遗憾一生的。现在我父亲都去世了,我妈妈还活着,已经87岁了。”可是,赵宝刚的母亲已罹患老年痴呆症,一时糊涂一时清醒,有时候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儿子,说到这些,赵宝刚陷入了沉默。
所以,赵宝刚想通过《老有所依》给所有人,特别是未步入老年、仍在事业爬坡的中青年人敲个警钟:养老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凡是遇到父母有疾病的,谁都当一苦难的事,假设你有心理准备,这事来了你不至于那么大负担。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反而你会在照顾他们的时候特别快乐。这才是应有的养老态度。”
给自己立好“生前预嘱”
《老有所依》中,张铎饰演的吕希有一天回家发现长年瘫痪的母亲严重吐血,正要送医院,母亲用仅存的力气说出了三个字:“让我走。”吕希犹豫着跑出家门,纠结是否送母亲就医,等他后悔返家时,母亲已经离世。妻子江木兰后来也为此跟他离婚,直到发现吕母生前留下的信件才明白她的用心。
这段剧情的设置反映了赵宝刚对养老的态度,他希望能通过“生前预嘱”的形式,来决定自己离开世界的方式,签署“生前预嘱”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归途。这个既前沿又厚重的理念,被赵宝刚用一个简单直观的故事传达了出来。
其实赵宝刚的早期作品《我的青春谁作主》中就涉及这个话题了,医生曾给杨家人出了一道选择题,病人情况恶化,完全靠打增压针支撑生命,是否要继续打增压针需要征求家属意见。在这个增压针打下去之后可以继续活着,可是这个活着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老太太毅然决然拔针,而且拔针是医生允许的。
赵宝刚说:“如果是家属决定不维持老太太生命了,决定撤针,那么可能所有人都会说你不孝,说明明还活着有一口气为什么要撤针?你是不是不想要老人这个累赘了?这就是一种传统的思想和态度,而我是赞成撤针的。”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