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李兵 国防大学专家谈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

2017-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防大学专家谈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国防专利,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国防动员近日,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并首次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2346件,促进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转化,为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供战略支撑唤醒国防专利在这里发力--访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伟海写在前面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军转民"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

国防大学专家谈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

国防专利,军民融合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

近日,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并首次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2346件,促进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转化,为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唤醒国防专利在这里发力

——访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伟海

写在前面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军转民”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之一不可忽视,其实质是各国调整国防战略,将原本仅用于国防的国家资源,重新配置优化组合,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转变与一国国防、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国防专利制度“重定密、轻解密”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防专利技术从军用转化为民用的推进,许多优秀国防专利技术长期“沉睡”在保密柜中。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防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从2015年起,对已授权国防专利开展密级审核工作,并于今年3月初,通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进行国防专利制度实施30多年来的首次集中发布。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此次解密与发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带着问题,笔者来到国防大学寻找答案。

拆除“军”“民”科技体系之间的壁垒势在必行

笔者:此次国防专利解密,是国防专利制度在我国施行30多年来的首次集中解密与发布,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促使了这一举措的进行?

姜鲁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反复强调,科技创新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提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把国防和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军民科技两大体系仍处于二元分离状态,两大体系之间“封闭化”“孤岛化”、互动共享不足问题比较突出。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拆除这两者之间的壁垒和藩篱势在必行。而国防专利解密这一举措,无论是对促进信息共享,还是对促进技术双向转化,都是必需的基础性、先决性条件。

国防专利凝结着国防科技领域大量优秀的技术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防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国防科技成果转向民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为涉及国防利益和国家秘密,其转化为民用首先便要跨过“专利解密”这道关口。

只有经过解密这道关键程序,国防专利成果才有机会被社会大众所知晓,进而有可能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

王海伟: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严重,低端供给、无效供给过多,中高端供给、有效供给不足。就国防科技领域而言,这些年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海洋、太空、网络等新兴领域的科技支撑力明显不足。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每年支付大量的专利使用费从国外引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屡屡面临被人制裁的风险;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自己研发的优秀国防专利技术长期“沉睡”在保密柜中。

这一现象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我国国防专利制度长期以来“重定密、轻解密”。国防专利权人申请专利解密往往要经过层层严格审批,许多创新主体不敢触碰保密红线,不能确定哪些国防专利成果可以解密。加之因为信息交流不畅等因素,国防专利技术绝大多数仅用于本系统,转化为民用的还非常少,使得国防专利成了“睡美人”,既降低了广大国防专利持有人的创新积极性,又影响了国防专利技术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国计民生。

因此,推进国防专利解密制度改革,激活“沉睡”的国防专利,加速把国防领域的优质创新要素引入民用创新领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任务。

破除信息交流局限,促进良性反哺机制形成

笔者:此次国防专利解密是一次有益实践,这一举措对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将起到什么作用?

姜鲁鸣:国防专利具有保密性的特点,从申请、受理、审查到转让和实施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保密规定,这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非常必要。但是,国防专利只保密不解密,或解密迟滞,实际上都是一种对资源的耗散。在国家秘密“高压线”的警示之下,不少科研工作者甚至是国防和军队领域的科技人员都难以便捷获取相关国防专利信息,难以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更新进度。

解密国防专利,有助于促进军民之间的信息分享,破除信息分享交流的局限,有助于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展科研工作,节省时间、精力、物力。

同时,国防专利作为一种技术,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推动国防专利解密会起到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的作用,有助于释放国防系统长期积淀的创新要素,其作用是双向的、良性的。它可以促使军民创新要素组成新组合,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裂变效应。

国防专利解密使军用技术既能够发挥军事科技对高新技术的孵化带动作用,又能使其在转化运用中产生新的技术,进而以创新技术反哺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现在,不少军用技术转民用之后,经过新的要素组合实现了新的创新之后,转而又变为“民参军”,“一出一进”这样一个大循环,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军转民、民促军的良性反哺机制。

以国防专利解密为突破口建立相关制度

笔者:对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而言,国防专利解密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王伟海:以此次国防专利解密为突破口,可以激活国防部门长期积淀形成的优质创新资源,将民用前景好、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国防专利技术向民用领域推广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培育和催生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供给,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这一举措,是实质性推进科技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务实之举,有助于激活国防领域的优质创新资源,提速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步伐,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军民融合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天,我们要完成科技兴军的历史重任,大幅提升我军战斗力,必须通过国防专利解密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打通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和经脉,形成军民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用最广泛、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服务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

笔者:刚才提到,此次国防专利解密是一个突破口,那么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姜鲁鸣:在经济优势与军事优势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可以确保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经济竞争力和军队战斗力,“转化”二字牵动着大国兴衰的命运。而要有效实现“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周期性、总量性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供需结构性严重失衡,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薄弱。

过去我们常讲“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今天是“出口一亿吨粗钢,换一千万吨特种钢”。国防科技领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基础软件的研制生产还存在诸多瓶颈。

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体制机制是决定各种要素投入能够形成何种产品供给规模和结构的关键因素,表面上看是优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实质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受阻,根子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导致要素潜力难以发挥。

王伟海:军民融合是大国创新的引擎,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这个引擎的点火器。必须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加快制定完善的国防专利定密解密规定,推动国防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国防专利解密信息定期公布的常态化。

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增加有助于强化信息共享、开放竞争、双向转化、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供给,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以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推动我国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邹维荣、徐雯;制图:刘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