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名言 桂林:一代名师梁漱溟生命安息之地

2018-09-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桂林自然要观赏七星岩,芦笛岩之类的大型风景溶洞.离我们住宿的宾馆不远还有一个穿山公园,同行人群中朋友小江提出近水楼台的风景不可错过,吃过早餐散步行到穿山公园,其位于漓江东岸,距市中心约3公里,总面积53.8公顷,园内有穿山.塔山.月岩.穿山岩.寿佛塔等胜景,小东江自北而南,曲贯穿山与塔山之间.梁漱溟名言 桂林:一代名师梁漱溟生命安息之地穿山是桂林旅游名山之一,自古以来,久负盛名.其主峰有一穿洞,空明正圆,好似一轮明月高挂,人称 "月岩";由于它南北穿透,故又名&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桂林自然要观赏七星岩,芦笛岩之类的大型风景溶洞。离我们住宿的宾馆不远还有一个穿山公园,同行人群中朋友小江提出近水楼台的风景不可错过,吃过早餐散步行到穿山公园,其位于漓江东岸,距市中心约3公里,总面积53.8公顷,园内有穿山、塔山、月岩、穿山岩、寿佛塔等胜景,小东江自北而南,曲贯穿山与塔山之间。

梁漱溟名言 桂林:一代名师梁漱溟生命安息之地

穿山是桂林旅游名山之一,自古以来,久负盛名。其主峰有一穿洞,空明正圆,好似一轮明月高挂,人称 “月岩”;由于它南北穿透,故又名“穿岩”,穿山也因此而得名。穿山有大小30多个岩洞,其中最美的要数1979年发现的穿山岩。

梁漱溟名言 桂林:一代名师梁漱溟生命安息之地

它是桂林市继七星岩,芦笛岩之后的又一大型风景溶洞。岩洞总长517米,游程248米,常温保持在摄氏22度左右,冬暧夏凉。洞内精美的石钟乳、石笋、石幔、石盾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那晶莹透亮的鹅管、卷曲的石枝、雪白透明的水晶石、石头开花长毛,形成了穿山岩独有的四大特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梁漱溟名言 桂林:一代名师梁漱溟生命安息之地

因此,穿山岩被人们誉为“世界罕见神奇的水晶宝洞”。我们谈笑风生穿行在水晶般的地下世界,之前心情郁闷的小江也精神振作在熔洞一景观拍照。旅游的好处就是通过时空景观的变化,改变心情,将自已融入大自然风光之中,把尘世的烦恼抛开。

穿山公园内绿草茵茵,苍松翠竹,山花烂漫,环境优雅。峻峭的塔山上,明代建筑的一座七层六角实心的“寿佛塔”,巍然矗立,倒映江中,雅致清丽,“塔山清影”为著名八个桂林旅游景点之一,俗称老八景。

我们一路悠闲地观赏巧夺天工之风景,不料路边发现一个铜像,似曾相识,究竟是谁?走近一看发现是梁漱溟。其傲骨风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再往前一看是梁漱溟陵墓。

为何梁漱溟(1893--1988)铜像和陵墓能安放再在风景如画的穿山景区呢?

一看纪念碑上的文字才知梁漱溟祖籍是桂林人。他曾在穿山公园居住过3年,1988年他逝世后,桂林市政府希望将他安葬在桂林,经过家属和有关方面的同意,最后厚葬在穿山公园。出于专业眼光我们瞧了瞧其周围环境。陵墓坐落在一笔架峰山脚下,临东江,坐向为午山子向兼丙壬,隔江左侧有一辛峰上建高塔,称塔山,右侧为虎形山;水口丁未,右水倒左,艮寅水上堂。后龙虽为石山,但是植被郁郁葱葱。

伟人的非凡之处是生前为国为民贡献聪明才智,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所建树。梁漱溟是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1917到1924年,他受聘到北京大学 教授印度哲学。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参加了抗战活动,1939年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

次年赴香港办“民盟”刊物《光明报》并出任社长。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0年后 任全国政协常委、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并一直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198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在我心中梁漱溟是一个颇有独立思想和学术造诣的学界大师。当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希望新中国是脱胎于老中国,在古文明的基础上或者框架内,吸纳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不是毁灭旧的,重造一个新的。他尤其反对引进“阶级斗争”这个理论,在他看来,中国没有阶级,只有贫富贵贱,却可以上下流转而相通。可是,梁漱溟的存在,在中国社会改革的滚滚洪流中颇有些孔子奔走列国无果而终的意味。

当改革开放大幕掀起时,梁漱溟面对新旧体制交替之时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认为中国对现代化的百年追寻走到了十字路口,道德、秩序、体制、思想、文化、教育等似乎问题频出。当一切都被“现代科技”主导之后,人心该往何处走?梁漱溟晚年试图解答的这个问题,即是现代化的反思。其思索和期望,尽体现在他口述的《这个世界会好吗》。

“人生是冷峻的,留言是温馨的,一个历史老人的智慧,未必就能引导一个文明古国规避现代化的弯路,但他那“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执著,到底让人在展望人类前程时,感到了一丝暖意。当我们读过《这个世界会好吗》,心中也会面对民族的前途和个人的价值取向,作一番赤子之心的反思和憧憬。”

梁漱溟仙逝多年,当今中国文化界有何人有类似梁漱溟风骨的大儒呢?!思想的沉寂和学术水平的下降,导致出现一些唯唯诺诺的马屁精,没有独立思考、没有个人道德修养、没有一家之言的学术根底的平庸文化人,在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正当时,时代呼唤梁漱溟精神再现于世!离开桂林,我脑海中常浮现梁漱溟那严肃、冷峻的 表情,他仿佛在问我:《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向他老人家报告,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画卷,正在有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操的中国人手中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