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慈寺历史 源远流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

2018-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成都佛协副会长冯修齐考证源远流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大慈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华名刹,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据今已有1600多年.成都大慈寺历史 源远流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武德五年(622年)春,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

成都佛协副会长冯修齐考证源远流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

大慈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华名刹,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大慈寺的始建年代,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所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推算,当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据今已有1600多年。

成都大慈寺历史 源远流长的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

唐武德元年(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武德五年(622年)春,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学律。后来实现他赴西天取经之壮举。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

逃到成都的唐玄宗为僧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次年,无相禅师重建大圣慈寺,凡九十六院。贞元十七年(801年),韦皋镇蜀,扩修大慈寺普贤阁,又凿解玉溪流经寺前,使大慈寺环境更趋完美,成为唐代颇具声望的讲经胜地。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故“不在除毁之例”,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 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幸蜀,许多著名画师也聚集成都,使成都绘画之风大盛,仅在大慈寺中,就有壁画千余堵,留下作品的全国知名画师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其弟苏辙游大慈,对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备加赞赏,称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

唐宋时期的大慈寺,是中、韩、日三国佛教学术交流之重地。唐代新罗国(今韩国)无相禅师,原为新罗王子,开元十六年(728年)到长安,受到唐玄宗召见,后入蜀参拜智诜、处寂禅师,深得法要。玄宗幸蜀,复获召见,并命重建成都大慈寺,广开讲席。

宋代道隆禅师,十三岁出家于大慈寺,在寺学成之后,淳祐六年(1246年)率徒东渡日本,首传禅法,后嵯峨天皇特诏谒见,并敕迁建仁寺。道隆在日本三十二年,弟子众多,其名望可与唐代鉴真和尚相比。

道隆示寂后敕赠“大觉禅师”,为日本有禅师谥号之始。 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是当时成都的游览名区,每逢庙会更加热闹。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形成季节性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

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 明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明末复毁。清顺治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接引殿(1958年辟东风路拆除),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四十余亩。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对外开放。

大圣慈寺九十六院新考 民国《华阳县志》对大圣慈寺九十六院进行考证,考得名称者七十二院。大慈寺开放后,兹对此七十二院重加考证,计不应列入的五处、重复列入的七处,实际只有六十院。迄今为止,新考得的又有十二院:宝相院、正法院、广福院、智福院、昭觉院、西律院、东林院、罗汉堂、不动尊院、福庆禅院、西方丈院、多宝塔院,加上六十院,仍满七十二之数。列名如下:

文殊阁 普贤阁 观音院 东观音院 极乐院 大悲院 西大悲院 药师院 弥勒院 华严院 楞严院 揭谛院 宝胜院 宝相院 超悟院 宣梵院 正觉院 正法院 昭觉院 延祥院 大轮院 资福院 智福院 广福院 保福院 寿宁院 吉安院 承天院 兴善院 福庆禅院 崇福禅院 崇真禅院 如意轮院 炽盛光院 不动尊院 利多心院 百部院 千部院 鲜于院 大将院 白马院 瑞像院 石像院 石经院 六祖院 四绝堂 萧相院 嘉佑院 罗汉堂 土地堂 维摩诘堂 僧伽和尚堂 玄宗御容院 中和胜相院 锦津院 竹溪院 玉溪院 雪峰院 慧日院 三学院 念经院 水陆院 严净院 东律院 西律院 灌顶院 东林院 西林院 经楼院 方丈院 西方丈院 多宝塔院

大圣慈寺壁画作者及作品 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若大慈寺之盛。

— 宋·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 成都大圣慈寺壁画,起自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历唐末、前蜀、后蜀、北宋三百多年,其间画家上百人,作品上千堵,为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极盛时期。今参考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邓椿《画继》等书所载,将大圣慈寺壁画五十位作者及其作品整理如下(有名无画、有画无名者未计): 卢楞伽:京兆人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后,从开封来到成都。

嘉名高誉,播诸蜀川,当代名流,咸伏其妙。至德二年(757年)建成大慈寺,次年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颜真卿题,时称二绝。 赵公佑:画《天王》、《东方天王》、《四天王》、《十二神》、《天王部属》。

范 琼: 画《药叉大将》、《和修吉龙王》、《鬼子母》、《天女》、《两金刚》、《东西二方天王》、《阿弥陀佛》、《四菩萨》、《观音像》、《药师像》、《七佛》、《四仙人》、《大悲变相》、《南北二方天王》、《北方天王》、《天王变相》。

赵温奇:画《北方天王》、《梵王、帝释、大轮部属》、《大将部属》、《梵王、帝释、普帝释》。

赵德奇:画《南北二方天王》、《释迦十弟子》、《十六大罗汉》、《帝释》、《罗汉》、《帝释、梵王》、《文殊、普贤》。

辛 澄:画《五如来同坐一莲花》、《小佛》、《如意轮菩萨》。

李洪度:画《帝释》、《梵王》。

左 全:画《维摩变相》、《师子国王》、《菩萨变相》、《三乘渐次修行变相》、《降魔变相》、《水月观音》、《千手眼大悲变相》、《两金刚》、《金刚经验》、《金光明经变相》、《行道二十八祖》、《行道罗汉》、《地狱变相》。

张南本:画《大悲变相》、《六祖》、《大悲菩萨》、《八明王》、《孔雀王变相》。 高道兴:画《丈六天花瑞像》。 赵德玄:画《隐形罗汉变相》。 常 粲:画《悟达国师知玄真》。 常重胤:写《泗州和尚真》 、《华亭张居士真》。

李 升:画《汉州三学山图》、《彭州至德山图》。 张 玄:画《十六罗汉》。 杜龊龟:画《毗卢佛》、《十二面观音》、《释迦佛、二菩萨》、《十六罗汉》、《佑圣国师光业真》。 刁光胤:画《四时雀竹》、画《花雀》。

蒲师训:画《金刚》、《托塔天王》。 赵忠义:画《西域记》、《天王变相》、《药师经变相》。 李文才:画《西天三藏真》、《定慧国师真》、《奉圣国师真》。 阮知诲:写《少主真》、《先主真》。

吕 侥:画《天王部属诸神》、《王波利真》。 竹 虔:画《丈六天花瑞像》。 杜 措:画《地藏菩萨》、《竹石山水》、《翠微寺禅和尚真》、《太子舍身喂饿虎》、《善惠仙人布发掩泥》。 杜子瑰:画《八明王》、《西方变像》、《释迦如来》、《十六罗汉》。

杜敬安:画《北方天王》、《无量寿尊》。 僧楚安:画《明皇帝幸华清宫避暑图》。 宋 艺:写《大唐二十一帝圣容》《禅僧一行》、《沙门海会》、《内侍高力士》。

张 立:画《墨竹》。 释惠坚:画《姑苏台》。 孙知微:画《慧远国师像》、《慧远送陆道士》、《李翱观药山》、《护法神》、《炽盛光九曜》。 童仁益:画《汉孝明帝摩腾、竺法三藏》、《首楞严二十五观》。 文 同:画《枯木》。

童 祥:画《花竹六鹤》。 刘国用:画《释迦佛》、《十六罗汉》、《六祖》。 周 纯:画《潇湘图》、《树石》。 王逸民:画《桃源图》。 李 蕃:画《天王》。 释智平:画《护戒神》、《观音》。

释祖鉴:画《十观音》。 郭道卿:画《窠植》、《湖滩》、《渡水》、《吃草》、《带鸦》、《病马》。 郭游卿:画《湖山》、《马》。 赵元晟:画《战胜天王》、《罗汉》。 成宗道兄弟:画《观音》、《楞严变相》。 张希正:画《毗卢佛》。 鲁安道:画《龙》、《虎》。 李怀让:画《观音》、《十八罗汉》、《白衣自在观音》。 僧正广:《山水》。 僧宗震:画《奉圣国师真》、《齐天大王》、《泗州和尚》。

大圣慈寺壁画内容及数量 壁 画 内 容 数 量 诸佛如来 1215尊 菩萨 10488尊 帝释、梵王 68尊 罗汉、祖僧 1785尊 天王、明王、大神将 262尊 合计 13818尊 说明1、另有佛会、经验、变相壁画158幅,画中佛像人物未计。2、画当朝从官、府尹、监司以下僚属像390人未计。

苏轼、苏辙观赏大慈寺壁画

宋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二十八日,苏轼与其弟苏辙再游大慈寺,并往极乐院观赏壁画。兄弟二人对唐代著名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备加赞赏,称其为“粗妙冠世”。

玄 奘 受 戒 玄奘(602~664年),倦名陈 ,洛州缑氏(今河南堰缑氏镇)人,唐代高僧,佛教学者,通称三藏法师。唐武德元年(608年)从长安到成都,随宝暹、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武德五年(622年)春,在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学律。

四五年间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为蜀人所景仰。后来赴西天取经。 英 干 施 粥 英干,唐代成都大慈寺僧人。唐玄宗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国内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英干出于佛教徒的慈悲,在成都街头施粥,救济贫困百姓,替多难的国家祈福,并倡建大慈寺。因“安史之乱”逃到成都的唐玄宗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乃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为建大慈寺奠定了基础。

无 相 住 锡 无相(684~762年),俗姓金,唐代新罗国(今韩国)王子,出家后来到长安,后入蜀资州处寂为师。玄宗幸蜀,无相被迎至成都净众寺。后来请他规划和督建大慈寺九十六院,造像一万余尊,绘壁画一千余堵,使大慈寺成为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无相也成为大慈寺的唐代祖师。

知 玄 讲 经 知玄(809~882年),俗姓陈,唐代眉州洪雅人,十一岁出家,随师父到唐兴邑四安寺苦研佛典,十三岁即大有成就。当时宰相杜元颖镇蜀,请知玄到成都大慈寺普贤阁讲经,听经僧俗大众每天达万余人,人称“陈菩萨”。唐宣宗时赐予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唐僖宗时赐封为悟达国师,曾重兴新都宝光寺,圆寂后建塔于彭州三昧水。

苏轼致函宝月大师 (一)屡蒙寄纸糖,一一愧荷。附马都尉王晋卿画山水寒林,冠绝一时,非画工所能仿佛。得一古松帐子奉寄,非吾兄别识,不寄去也。幸秘藏之,亦使蜀中工者见长意思也。他甚自珍惜,不妄与人画。知之。

(二)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日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请自爱,晚岁为道侣也。 (三)某有吴道子绢上画释迦佛一轴,虽颇损烂,然妙迹如生。意欲送院中供养,如欲得之,请示一书,即为作记,并求的便附去。可装在板子上,仍作一龛子。此画与前来菩萨天王无异,但人物小而多尔

宝月大师塔铭

苏 轼 宝月大师惟简,字宗古,姓苏氏,眉之眉山人。于余为无服兄。九岁,事成都中和胜相院慧悟大师。十九得度,二十九赐紫,三十六赐号。其同门友文雅大师惟庆为成都僧,统所治迈出余人,鞭笞不用,中外肃伏。庆博学通古今,善为诗,到于持律总众,酬酢事物,则师密相之也。

凡三十余年,人莫知其出于师者。 师清亮敏达,综练迈万事,端身以律物,劳已以裕人,人皆高其和,服其心,凡所欲为,趋成之。更新其精舍之在成都与郫才,凡一百七十三间,经藏一,卢舍那阿弥陀弥勒大悲像四,砖桥二十七,皆谈笑而成,其坚致可支一世.

师于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也。故余尝以为修三摩钵提者。蜀守与使者皆一时名公卿,人人与师善。

然师常罕见寡言,务自却远,盖不可得而亲疏者。喜施药,所活不可胜数。少时,瘠:黑如梵僧,既老而晰,若复少者。或曰:“是有阴德发于面,寿未可涯也。” 绍圣二年六月九日,始得微疾,即以书告于往来者,敕其子邓小平皆佛法大事,无一语私其身。

至二十二日,集其徒问日蚤暮。及辰,曰:“吾行矣。”遂化,年八十四。是月二十六日,归骨于城东智福院之寿塔。弟子三人,海慧大师士瑜先亡;次士隆;次绍贤,为成都副僧统。孙十四人,悟迁、悟清、悟文、悟块、悟缘、悟深、悟微、悟开、悟通、悟诚、悟益、悟权、悟缄。

曾孙三人,法舟、法荣、法原。以家法严,故多有闻者。师少与蜀人张隐君少愚善,吾先君宫师亦深知之,曰:“此子才用不减澄观,若事当有立于世,为僧亦无出其右者。

”已而果然。余谪居惠州,舟实来请铭。铭曰: 大师宝月,古字简名。出赵郡苏,东坡之兄。自少洁齐,老而弥刚。领袖万僧,名闻四方。寿八十四,腊六十五。莹然摩尼,归真于上。锦城之东,松柏森森。子孙如林,蔽其阴。

苏轼书《奉喧帖》

轼顿首:昨者累日奉喧,既行,又沐远出,至刻厚意。即日法履何如?所要绣观音,寻便召人商量,皆言若今日便下手绣,亦须至五月十间方得了当。如成见卖者即甚不佳,厥直六贯五六。见未令绣,且此咨报,如何?如何?借及折枝两轴,专令归纳,并无污损,且请点检妆佛,甚烦催督。

今令两仆去迎,且请便遣回。今趁追荐,仍希觑令子细安置结束,勿使磨损为祝。其余者,亦幸与督之。至祝!至祝!所借浮沤画一轴,近将比对壁上画者,恐非真笔,然亦稍可爱。

前人如相许辍得亦妙。冗事甚聒雅怀,非宗契不至此也。大人未及奉书,舍弟亦同此致恳。珍重!珍重!不次。轼顿道宗兄宝月大师。三日早。 前买缬一匹,花样不入意。却封纳换黄地月儿者一匹,厥直同否?聒噪!

聒噪! 昨所说两药方,答去呈大人。近召卅八哥,与说前来事意,他言待归与一亲情计会,此欲与再扣前人,恐要知。浮沤请与挂意图之,厥费亦请勿令过,前来所说,但量贫宗所办得,莫作何三辈眼目看也。呵呵。因送窦宰,千万口衣,轼手启。

苏轼书《眉阳奉候帖》 (一)轼顿首:违间旬日,法履何似?昨眉阳奉候数日,及至嘉树亦五六日间,延望不至,不知何故爽前约也?怏怏。来早且解缆前去,浙远,无由一见,惟强饭多爱,今嘉卒任屯田秀才行,聊附此为问。草草,不宣。轼顿首宗兄宝月大师。十月十二日。

苏轼书《眉阳奉候帖》 (二)子由在筠甚安,此中只儿子□□身相随,余皆压宜□,子由诸子在许州也。法眷各安,不及一一奉书。轼又上。 成都大尹明叟,雅故相知之深,礼当拜状。以罪废之馀,不敢上玷。或因问及,即道此意,如不言及,即不须道也。轼手启。 手启上宝月大师老兄。轼谨封。 书上成都府大慈寺小和院宝月大师。眉山苏轼谨外封。

苏轼书《法舟帖》 轼近以痔疾,发歇不定,亦颇无聊,故未和近诗也。郡中急足有书并顾椽寄碑文达否?成都宝月一师孙法舟者,远来相看,过筠带子由一书来,他由循州行,故不及面达,今附上。轼再拜。

苏轼书《宝月帖》 大人今致恳为催了礼书事,各未及上问。作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今子监薄□安胜,未及修染。轼顿首。

苏轼与宝月大师

宋代大文豪、眉山苏轼(1037~1101年)与成都大慈寺的关系颇为密切。究其根底,除了他崇信佛教和雅好佛画艺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苏轼与大慈寺胜相院的住持惟简(1012~1095年)堪称为生死莫逆之交。

惟简俗姓苏,眉山人,是苏轼的宗兄。他九岁出家,十九岁得度,二十九岁宋仁宗赐予紫袈裟,三十六岁又赐号宝月大师,直到八十四岁圆寂,从未离开过大慈寺。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到成都拜谒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后,又拜会了大慈寺的惟度和惟简。

几年之后,苏轼应惟简之请,为大慈寺胜相院(原名中和院)作《中和胜相院记》。熙宁元年(1068年),苏轼向大慈寺赠送了吴道子所绘四菩萨像,撰《四菩萨阁记》,并捐五万钱建造了四菩萨阁,以珍藏四菩萨像。

苏轼与惟简,在俗家为同乡宗亲,在佛门为虔诚信徒,族谊深厚,志趣相投。苏轼宦海沉浮,无论官居礼部尚书,还是贬为琼州别驾,都与惟简长期保持书信往还。苏轼给惟简送去了四菩萨像后不久,又送另一幅吴道子绢画释迦佛像。苏轼在致惟简的信中写道:

某有吴道子绢上画释迦佛一轴,虽破烂,然妙迹如生,意欲送院中供养。如欲得之,请示一书,即为作记,并求的便附去。可装在板子上,仍作一龛子。此画与前来菩萨、天王无异,但人物小而多尔。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为惟简撰《胜相院经藏记》。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故苏轼在此记中叙述了苏轼那时的处境和心情。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六月二十二日,宝月大师惟简在成都大慈寺圆寂,世寿八十四岁,戒腊六十五夏。

六月二十六日,惟简的灵骨奉入成都城东智福院之寿塔中。当时,苏轼谪居惠州,惟简的弟子士隆、绍贤派他们的徒孙法舟、法荣,不远万里从成都赴惠州,请苏轼为惟简撰写塔铭。

此刻,苏轼已年近花甲,屡遭贬谪,亲友遽亡,倍感悲伤。乃用当时最名贵的纸、笔、墨来书写《宝月大师塔铭》。 次年,苏轼再贬崖州、儋州。直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方赦罪北归。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死于常州,比惟简后亡六年。 唐代祖师无相禅师

无相(684-762年),俗姓金,唐代新罗国(今韩国)圣德王金兴光之第三子。在他做王子时,去到郡南寺出家为僧,人称金和尚、金禅师。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金禅师浮海西渡,来到唐朝的京城长安,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并命住锡于禅定寺,其后,他周游入蜀,寻师访道,乃至资州(今四川资中)德纯寺,拜谒智诜的高徒处寂禅师为师,取法名“无相”,并授与则天皇帝所赐的摩纳法衣。

安史之乱,玄宗入蜀,无相禅师被迎请到皇帝行宫的内殿供礼,后来住锡成都净众寺。

时有僧人英干,在成都大街上施粥,并倡建大慈寺为国祈福。玄宗大喜,特御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一千亩,请无相规划和督建此寺。无相为大圣慈寺建九十六院,造佛像一万余尊,绘壁画一千余堵,使此寺成为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无相也成为大慈寺的唐代祖师。

无相禅师居成都二十余年,先后修建了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在外邑所建寺塔不可胜数。无相在大慈等寺严设道场,讲经说法,广传“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使成千上万的僧俗弟子受缘悟道。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九日,无相禅师在成都大慈寺俨然坐化,世寿七十九岁,有弟子无住禅师继承其禅法。

历代诗人咏大慈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 [前蜀]贯 休 玉节金珂响似雷,水晶宫殿步徘徊。 只缘支遁谈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 帝释镜中遥仰止,魔军殿上动崔巍。 千重香拥龙鳞立,三种风生锦绣开。 [作者简介] 贯休(832~912年),俗姓姜,字德隐,浙江兰溪人。唐末为僧,后入蜀为前蜀王王建所礼遇,赐号“禅月大师”。善诗兼工书画,有《禅月集》。

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 [宋]田 况 万里银潢贯紫虚,桥边螭辔待星姝。 年年巧若从人乞,未省灵恩遍得无。 [作者简介] 田况(1005~1063年),字亢均,开封人,宋天圣中进士。时官益州知州,颇有政声,深受成都百姓钦仰。

大慈寺前蚕市 [宋]田 况 高阁长廊门四开,新晴市井绝纤埃。 老农肯信忧民意,又见笙歌入寺来。 [说明] 《方舆胜览》云:“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号蚕市。五月鬻香药,号药市。冬月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俱在大慈寺前。”

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宝月求 塔铭于惠州,还过高安送归 [宋]苏 辙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后世,经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说明] 宋绍圣二年(1095年),大慈寺胜相院宝月大师圆寂,徒孙法舟不远万里赴惠州请苏轼为其师祖撰塔铭。再赴高安访苏辙,苏辙作此诗送行。

天申节前三日,大圣慈寺 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 [宋]陆 游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 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 星陨半空天宇静,莲生陆地客心迷。 归途细踏槐阴月,家在花行更向西。 [注释] 天申节:南宋以高宗赵构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举国庆祝。 花行:成都街市名,在大慈寺西数里,为陆游任范成大幕府参议时之居处。

会庆节大慈寺茶酒 [宋]范成大 霜辉催晓五云鲜,万国欢呼共一天。 淡淡暖红旗转日,浮浮寒碧瓦收烟。 衔杯乐圣千秋节,击鼓迎冬大有年。 忽忆捧觞供玉座,不知身在雪山边。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人,宋绍兴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置制使、参知政事等职。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登大慈宝阁 [明]王 胤 宝阁巍巍祀大雄,乘春登览绀烟中。 经翻贝叶龙光紫,香散昙花法雨红。 璀璨飞薨低慧日,参差雕牖度天风。 只疑身在须弥上,踏破尘凡即太空。

大慈寺经阁 [清]顾复初 川原凤舞与鸾回,杰阁登临亦旷哉。 四壁图书空翠湿,下方城廓白云开。 秋从雪岭西边到,雨自天河北岸来。 最是法筵重启处,不须更问劫余灰。 [作者简介] 顾复初(1812~1894年)字子远,号幼耕,苏州才子。清咸丰三年(1853年)入蜀,相继为四川学政何绍基,成都将军完颜崇实、四川总督骆秉章等人的幕宾。书画诗联,品格高雅。

陪黄翔云观察游大慈寺 [清]含 澈 微雨新晴旭日鲜,卖花声里养蚕天。 芙蓉池沼生春水,杨柳楼台蘸晓烟。 初地斋钟重警俗,东郊社鼓又祈年。 消闲且趁遨头会,放足偕游鹿野边。

[作者简介] 含澈(1824~1899)年,号雪堂,新繁龙藏寺方丈。擅长待文书法,广交天下名士,与顾复初、黄云鹄、王懿荣等人相友善。平生编著印行诗文集三十余种,于地方文化颇有贡献。

过大慈寺,追忆圆乘长老 [近代]林思进 参闲人静坐长廊,梵放无声觉昼长。 斋散鸟稀钟后食,雨余僧上佛前香。 身疑戏瓦闲童子,心识粗毡旧道场。 若道西来法力胜,如何鹿苑转茫茫。 [作者简介]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别署清寂翁,四川华阳人,近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曾作《圆乘长老招同廖季平师、王咏斋丈太慈寺看近人所摹尊宿像百轴,并约题字其后》诗,二十年后过大慈寺,圆乘长老已圆寂,故有此作。

挽万慧法师 [当代]夏莲居 今之万慧师,似唐代玄奘; 奘迹遍天竺,慧塔建仰光。 [说明] 万慧(1889~1959年),成都大慈寺高僧,四川乐至人,俗名谢希安,著名学者谢无量之弟。上海复旦大学肄业,1910年在大慈寺披剃,1920年至缅甸仰光弘法,名震东南亚,圆寂后缅人为师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