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袁枚 如何理解清代袁枚《子不语》中的《南山顽石》?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研究了一下午,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也收录于我自己写的专栏——【不文乱语,鬼话连篇《子不语》】下。欢迎关注。
注:本故事由笔者翻译自清代袁枚所著志怪笔记小品 ——《子不语》,篇末附有对应章节之文言文原文,敬望周知。
在海昌有一个姓陈的秀才,在肃愍庙里祈祷肃愍君(此神本名于谦,是个忠义冤死的民族英雄,肃愍是他的谥号)于梦中为他指点迷津。(古代相信有些神明会在梦中为世人指点迷津,所以一些庙宇会有禅房供信众休息待梦)。陈秀才果然梦见肃愍打开门请他入内,陈秀才徘徊不已,不敢冒然入内。
肃愍君说:“你以后就是我的门生了,从礼节上而言你应该从正门而入。”陈秀才这才进去,坐没一会儿,就有人通报肃愍君说“汤溪县的城隍有事请见,”紧接着就看到一个带着官帽的神明走了进来。肃愍君让陈秀才与城隍施对等的礼,说:“他是我的部下,而你是我的门生,论资排辈你应坐上座。”陈秀这才惶恐而坐。
没多久,陈秀才就听到城隍与肃愍在小声说话,却又听不清楚说的具体是什么。只是隐约听到“死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这十六个字。没过多久,城隍就要先行告退,肃愍君让陈秀才送城隍出门。到了门口,城隍对陈秀才说道:“刚才与肃愍公说的话,你可刚好都听到了?”陈秀才说:“只是听到了十六个字”城隍说:“你好好记住这十六个字,日后会应验的。
”送完城隍,陈秀才又进去见肃愍君,肃愍君也说了同一番话。陈秀才惊醒过来,把梦中所发生的事情与那梦中听闻的十六个字告诉别人。却没有人能够解释这梦境当中的含义。
陈秀才家境贫寒,有个姓李的表弟,被选任为广西某个地方的通判,想带着陈秀才一起去上任。陈秀才不肯去,说:“梦中的神明说‘死在广西’,如果我与你同去,恐怕会有不祥之事发生。”陈秀才的表弟李通判则解释说道:“神明说的是‘始在广西’,是始终之‘始’,不是死生之‘死’,如果你真的会死在广西,怎么会有‘中在汤溪’,(在汤溪中举人)呢?” 陈秀才觉得这么说也有道理,于是就跟李通判一起到了广西。
在李通判的通判署中,有个西厢房,平时被紧紧地锁住,十分诡秘,没有人敢去开那个门。陈秀才却作死去开了那个门,发现这西厢房中有园亭花石,景观环境很是不错,于是就搬到了那里面住。住了一个多月也没出现什么古怪状况。
到了八月中秋,陈秀才喝醉了在庭园中吟诗道:“月明如水照楼台。”突然听到空中有人拍掌笑道说:“‘月明如水浸楼台’更好,既然说如水,若把‘浸’字换成‘照’字就差了点。”陈秀才大惊失色,抬头看那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到有一个老翁,带着白藤帽子,身穿葛布衣服。
(汉唐时期文人爱穿葛布),坐在梧桐树的树枝上。陈秀才害怕,急忙想逃入卧室内。老翁从树上落地,用手拉住陈秀才,说道:“你不用害怕,世界有像我这般风雅的鬼吗?”陈秀才问道:“老先生是哪位神仙?”老翁说:“别说这些,我先跟你论论诗。
” 陈秀才看着老翁面容古朴,与常人无异,于是逐渐不再防备。两人登堂入室,互相唱和,吟诗作对。这老翁所写之字,都是蝌蚪一样的形态。陈秀才问他,老翁则说:“我还是少年时,俗世之间都崇尚这样的笔画,今天我也很想用楷书来写,只是习惯了,一时间没有办法马上改过来。”老翁所说的少年时,是在女娲还要往前的上古时期。
自此之后,老翁每到晚上就会来找陈秀才,总是放荡不羁又故作亲近的样子。
李通判的书童经常看见陈秀才拿着酒杯向着空气对饮,急忙将这事告诉了李通判。李通判也觉得陈秀才近来精神恍惚,责骂陈秀才说:“你的样子已经沾染了邪气,怕是‘死在广西’的预言要应验了。”陈秀才这才恍然大悟,与李通判谋划要回老家躲避那老翁。
不料刚刚才登船,那老翁早已在船上等候,而旁人都不能看到这老翁。路过江西的时候,老翁对陈秀才说:“明天就要进入浙江境内,我跟你的缘分已经到了尽头,不得不跟你吐露真言:我修道已经一万年了,尚未得成正果,是因为少了三千斤檀香来雕刻一尊玄女像而已,今日我求你帮忙,如若你不答应,我则要借用你的心肺。
”陈秀才大惊,问道:“敢问仙翁所修何道?”老翁淡淡地说道:“斤车大道。”陈秀才瞬间领悟,“斤”、“车”二字,合起来就是一个“斩”字,更加害怕了,惶恐地说道:“等我回家跟家人商量一下如何操办。”
他们一起回到了海昌,陈秀才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亲友,他的亲友们都说:“你早前梦中肃愍君说的‘南山顽石’,不就正是这个妖怪吗?”第二天,老翁如约而至。陈秀才说:“老先生您可是家住南山?”老翁大惊失色,骂道:“这可不是你能知道的,一定是有恶人教你的。
”陈秀才又将老翁这话告诉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说“这样的话,可以将这妖怪拉入肃愍庙,你或能逃过一劫。”陈秀才听这朋友所说,将老翁引到肃愍庙,老翁面容失色,想要往回跑。陈秀才双手强抓住老翁,把老翁拖入庙中。老翁立刻引天长啸,冲天而去。自此,这妖怪就再也不见踪迹。
后来,陈秀才冒用浙江汤溪镇的户籍去参加科举,竟然中了进士,而会试的同考官是当时的状元于振。(肃愍君本名于谦,因此陈秀才因为于振当同考官而得以中进士,是应了上面肃愍将陈秀才认为自己门生这一事。)
1.一字师
故事中的陈秀才生活在海昌,古代的海昌应是浙江一带,操的方言应是吴语,而在吴语中,“始”与“死”是同音字,都念“sy”音,所以他听到城隍说的预言——“sy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才会有“始在广西”与“死在广西”的歧义。
同音不同字,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的两种结果,“sy”在广西,这一句话可谓“有生有死”、“有始有终”。
陈秀才在故事开端以为“死在广西”,而拒不前往;随后又因表弟解作“始在广西”,而毅然同行;在广西遇到顽石老翁后,又因表弟点拨:“死”在广西将要应验,又再匆忙逃命。这故事设计巧妙之处正在这一字一念(念头),一念之差,差以毫厘竟能谬之千里。
就故事意念设计上而言,让故事主人公陈秀才这平日擅长舞文弄字之人——命悬一“字”,甚是讽刺。这不正是西方编剧理论里常说的“Irony”(反讽概念)吗?
老翁首次登场教陈秀才将“月明如水照楼台” 改为“月明如水浸楼台”,老翁的文采确实甚是高雅风流:因“月明如水”已是把月光的柔美比喻成了水,若后面的动词能再联系前面的比喻,用适合水的特性的“浸”字则可让诗句顿时升华,如此一改,的确让人能感觉用字的精妙。老翁堪称陈秀才的“一字师”。
“一字师”本有典故,如今世人常以此称呼善改诗文的人;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顽石老翁这“一字师”不只改了陈秀才这一个字,还教陈秀才用生命领悟了“始”与“死”一字之差可关乎性命。我想这正是寓意:真正做文章做学问的人,必须字斟句酌,惜字如命。
古人常说“一字千金”,而顽石老翁为陈秀才改了一字,又让陈秀才领悟了“始”“死”之差足以致命,最后又教了陈秀才悟出了“斤车大道”,顽石老翁不跟陈秀才要个三四千金,只要三千斤檀香,怕已是饶了陈秀才不少学费。后来这仅能作出“月明如水照楼台” 这等俗句的不才秀才之所以能高中进士,怕也是经这南山顽石一役,方才领悟字雕句镂,一字不苟的深意。陈秀才后来得以高中,这顽石老翁功不可没。
如此说来,“sy”在广西,也未必就是“始在广西”或“死在广西”,而应是“师在广西”。(“师”在吴语中也是“sy” 音)“师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才是正解,也更恰当。
“师”在广西,“师”让其“死”里逃生,“死”里逃生后,方“始”知一字一珠,字字珠玑。实是妙哉。
2.“斤车”与“顽石”
陈秀才问顽石老翁“所修何道”,老翁答到“斤车大道”,陈秀才领悟“斤车为斩”,由此惶恐不安。但这怕也是陈秀才悟性过低,连顽石都不如,才如此解读。“斤车”加起来是斩吗?不然!“斤”在古代本指斧头,作为动词有砍削之意,《庄子》中就有“运斤成风”的典故;而“车”字在古代本是牙下骨之名,后来也引申为“削”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两个字都是“砍削”与“雕琢”之意。上文不也提到了老翁对陈秀才说“为少檀香三千斤,刻一玄女像。”吗?
所以这“斤车大道”,并不是什么“斩”,而是“雕琢大道”。
这“顽石”究竟何方神圣?文中就有答案:“所云少年时,乃娲皇前也”,老翁说他少年的时候,是在女娲出现之前。所以老翁写的字是如蝌蚪一般的上古文字。
“顽石”在传说本是女娲补天烧练的红、黄、蓝、白、黑五彩灵石,亦称“补天顽石”——百度百科
这石头虽已成精,但确是上古神物(孙悟空,贾宝玉也是其中一块),要这普通人的心肺又有何用呢?况且这还是蒙塞的心窍!
再思之,这老翁本是“顽石”,何为“顽石”?未经斧凿的石块称为顽石。也就是这老翁是未经斧凿的石头,所以这未经雕琢的石头,终日修习“雕琢大道”,以求能飞升归天。而这老头不只爱雕琢实物,还爱雕琢文字,文中老翁帮陈秀才改字不正是“字雕句酌”吗?在船上,老翁说还要借陈秀才的“心肺”一用,用来干嘛?自然也是雕琢。
为什么要雕琢心肺?明·宋濂《序》:“师友良矣,非雕肝琢膂,宵咏朝吟,不能有一验其所至之浅深。”“雕肝琢膂” 同“雕肝琢肾”,心肝脾肺肾是人之五脏,意义上是相等的,这也是说为什么顽石老翁要借陈秀才的“心肺”。
诚如古文所说,良师益友,就是要互相雕琢心智,良师更要雕琢学生的心窍。所以顽石老翁意寓应是这陈秀才之心窍欠缺雕琢,甚至不及他这一顽石。需要老翁以死相挟,演绎这一场烂尾戏方才开窍。(不然,这上古灵石怎可能被那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拉拽进入肃愍庙呢?)
最后这本是补天“顽石”完成“为师”的任务,自然也就回归本位冲天而去。
海昌陈秀才某,祷梦于肃愍庙。梦肃愍开正门延之,秀才逡巡。肃愍曰:“汝异日我门生也,礼应正门入。”坐未定,侍者启:“汤溪县城隍禀见。”随见一神峨冠来。肃愍命陈与抗礼,曰:“渠属吏,汝门生,汝宜上坐。”秀才惶恐而坐。
闻城隍神与肃愍语甚细,不可辨,但闻“死在广西,中在汤溪,南山顽石,一活万年”十六字。城隍告退,肃愍命陈送之。至门,城隍曰:“向与于公之言,君颇闻乎?”曰:“但闻十六字。”神曰:“志之,异日当有验也。
”入见肃愍,言亦如之。惊而醒,以梦语人,莫解其故。 陈家贫,有表弟李姓者,选广西某府通判,欲与同行。陈不可,曰:“梦中神言‘死在广西’,若同行,恐不祥。”通判解之曰:“神言‘始在广西’,乃始终之‘始’,非死生之‘死’也。
若既死在广西矣,又安得‘中在汤溪’乎?”陈以为然,偕至广西。 通判署中西厢房,封锁甚秘,人莫敢开。陈开之,中有园亭花石,遂移榻焉。月余无恙。八月中秋,在园醉歌曰:“月明如水照楼台。
”闻空中有人拊掌笑曰:“‘月明如水浸楼台’,易‘照’字便不佳。”陈大骇,仰视之,有一老翁,白藤帽,葛衣,坐梧桐枝上。陈悸,急趋卧内。老翁落地,以手持之曰:“无怖。世有风雅之鬼如我者乎?”问:“翁何神?”曰:“勿言。
吾且与汝论诗。”陈见其须眉古朴,不异常人,意渐解。入室内,互相唱和。老翁所作字,皆蝌蚪形,不能尽识。问之,曰:“吾少年时,俗尚此种笔画,今颇欲以楷法易之,缘手熟,一时未能骤改。”所云少年时,乃娲皇前也。
自此每夜辄来,情甚狎。 通判家僮常见陈持杯向空处对饮,急白通判。通判亦觉陈神气恍惚,责曰:“汝染邪气,恐‘死在广西’之言验矣。”陈大悟,与通判谋归家避之。甫登舟,老翁先在,旁人俱莫见也。
路过江西,老翁谓曰:“明日将入浙境,吾与汝缘尽矣,不得不倾吐一言:吾修道一万年,未成正果,为少檀香三千斤,刻一玄女像耳。今向汝乞之,否则将借汝之心肺。”陈大惊,问:“翁修何道?”曰:“斤车大道。
”陈悟“斤”、“车”二字,合成一“斩”字,愈骇,曰:“俟归家商之。” 同至海昌,告其亲友,皆曰:“肃慰所谓‘南山顽石’者,得毋此怪耶?”次日,老翁至。陈曰:“翁家可住南山乎?”翁变色,骂曰:“此非汝所能言,必有恶人教汝。
”陈以其语语友。友曰:“然则拉此怪入肃愍庙可也。”如其言,将至庙,老翁失色反走。陈两手挟持之,强掖以入。老翁长啸一声,冲天去。自此,怪遂绝。 后陈生冒籍汤溪,竟成进士。会试房师,乃状元于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