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华将军 杨振华将“四块瓦”带进中央民族乐团

2018-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块瓦"演奏传承人,杨振华时刻不忘对"四块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他不但教出了几十名学生,写出了专著<怎样演奏"四块瓦">,还应邀前往中央民族乐团.中央戏剧学院等地授课.演出.授课杨振华将军 杨振华将"四块瓦"带进中央民族乐团4月20日,著名民间艺术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块瓦"演奏传承人杨振华应邀来到中央民族乐团,进行教学表演,除了讲课外,还要与乐团一起演

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块瓦”演奏传承人,杨振华时刻不忘对“四块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他不但教出了几十名学生,写出了专著《怎样演奏“四块瓦”》,还应邀前往中央民族乐团、中央戏剧学院等地授课、演出。授课

杨振华将军 杨振华将“四块瓦”带进中央民族乐团

4月20日,著名民间艺术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块瓦”演奏传承人杨振华应邀来到中央民族乐团,进行教学表演,除了讲课外,还要与乐团一起演奏节目。

“中央民族乐团的乐器很全,唯独没有“四块瓦”,这也是我前往交流学习的主要原因。”杨振华说。

杨振华将军 杨振华将“四块瓦”带进中央民族乐团

当天上午,杨振华给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讲述了“四块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四块瓦”的几种打法和技巧。

“四块瓦”是一种木质打击乐器,形状像房顶上的瓦片,故称“四块瓦”。过去,北方的许多小戏用“四块瓦”做伴奏。如道情、哈哈腔、二人台等。解放后,民间戏曲、民间音乐争相吐艳,流行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地区的二人台备受重视。

杨振华将军 杨振华将“四块瓦”带进中央民族乐团

二人台伴奏的四大件为扬琴、笛子、四胡和“四块瓦”。“四块瓦”是二人台音乐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它又能伴奏又能起到领奏指挥的作用,能把乐队情绪调动起来,使乐曲演奏的更生动、细腻,表现力更强。“四块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能跟主旋律进行而不影响其他声部,如锦上添花。

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块瓦”演奏传承人,杨振华非常重视“四块瓦”技艺的研究和传承,先后教出了几十名学生。之前,艺人们只是在口头上教授和传承“四块瓦”,有关的文字资料一直没有。杨振华担负起这一重任,将多年演奏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归纳总结,写出了《怎样演奏“四块瓦”》一书。

“你们都是硕士,我是战士,一名老文艺战士。”杨振华既谦虚又幽默。虽然只有高小六年级文化,但他学会了识谱还自学了和弦。“四块瓦”的概况,打发、技巧,杨振华将多年来的研究精华凝练出来,给大家讲了一个多小时,接着开始实践演练。他做示范,大家一边看一边跟着练。

当天下午是演出前的排练。排练了两个曲子,二人台牌子曲《五梆子》和笛子独奏《扬鞭催马》。乐队有二胡、琵琶扬琴等二十来种乐器,杨振华演奏“四块瓦”,同时也充当指挥角色。

演出

杨振华和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赵东升在一起。

杨振华和著名策划人张铁军在一起。

4月21日举办的《中华雅韵》专场音乐会,总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12个节目,杨振华的节目排在了第8个。演出场地位于中央民族乐团的民族音乐厅,一共可容纳500来人,当天几乎座无虚席。

节目开始了,杨振华身着演出服大步流星地走上场去,观众都以为这是一个四五十的中年演员,谁曾想他已经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艺术家。

杨振华的演奏亮点纷呈,一曲《五梆子》赢得一片掌声,纷纷要求他再来一曲。下一曲就是杨振华排练时特别提出换上的《扬鞭催马》。常规的指挥,有形无声,而杨振华的指挥声情并茂,演奏起来乐曲更活跃,犹如锦上添花。与常规演奏不同的是,杨振华一开始就是小快板,高潮骤起,再转成慢板,之后再改成快板。使整个演奏过程中都沉浸在紧张、欢快、激扬的气氛之中。杨振华的演奏取得了圆满成功。

国家一级演员、乐队队长刘翔说,我们经过调查,“四块瓦”就中国有,现在“四块瓦”打的好的没几个人了。外国类似“四块瓦”的叫响板,用绳连着,而“四块瓦”的每块板之间是分开着的。

开始预定的演奏曲目是《五梆子》和《挂红灯》,杨振华建议将《挂红灯》改为《扬鞭催马》。因为《挂红灯》整体比较平淡,没有高潮,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杨振华给中央民族乐团留了书、教学过程录了像,学习“四块瓦”的学员们可以自己研习。为了能让“四块瓦”的演奏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中央民族乐团希望杨振华安排时间再去一次。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赵东升曾经在张家口市文工团工作过,对杨振华非常熟悉,对“四块瓦”也比较了解。在京城著名策划人张铁军和赵东升的牵线搭桥下,“四块瓦”艺术得以走进中央民族乐团,为传承和发展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改版

许多“四块瓦”艺人只会演奏不会唱,而杨振华可以一边演奏一边唱。另外,“四块瓦”演奏得好的老艺人基本没文化,像杨振华这样既有一定文化基础,还出版过著作的就更少了。

其实,早在七八年前,杨振华就被中央戏剧学院邀请前往讲了两次课。最近,北师大音乐学院也向杨振华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择时前往,讲讲课,培养几个学员。

据说“四块瓦”起源于清代。当年,慈禧太后请京城的曲艺名人进宫献艺。一名艺人一边唱着太平歌词,一边用手拍着大腿打节拍,很不雅观。于是,慈禧太后令人找来两块竹片让艺人用它伴奏,效果很好。从此艺人用竹板作为伴奏乐器在民间流行开了。开始,艺人们把它叫做御赐板、御竹板,经过多年的演绎,人们把它破成4块,形成了现在的“四块瓦”。

杨振华根据多年的经验,将“四块瓦”演奏归纳为四种节奏,六种技巧。

四种节奏为:1、山鸡抖翎。两只胳膊左右交摆,好似山鸡抖翎;2、百灵展翅。两只胳膊左右交叉左右摇晃,好似百灵鸟儿展开翅膀;3、凤凰三点头。右胳膊扬起向左划一下,向右平划一下。好似鸟儿点头;4、骏马奔腾。两只胳膊一高一低扬起作骏马状。

六种技巧为:1、单击。一只手击;2、双击。两只手同时击;3、单滚。一只手摇板;4、双滚。两只手摇板;5、花滚。一只手击一只手摇;6、抛滚。一只手摇一只手抛向上。

传统的“四块瓦”长16厘米,宽4厘米,厚1.5厘米,四块一样长。杨振华对四块瓦进行了改进,改为两短两长,长的两块16厘米,短的少了1.5厘米,这样一来,长的音调高、短的音调低,配合演奏声音更动听。每块板也进行了改造,中间留出了空隙,这样演奏出来的声音就更加空洞好听。

杨振华年近八旬,但精神饱满,演奏起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这几天他还参加了一个宣传法制的“法之韵艺术团”,在各区县巡回演出。

“党的政策好,对传统文化重视,才有了我施展才艺的机会。我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服务社会,发挥余热。”杨振华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