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在中国永远破不了的 【猫眼看人】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长平:官方对"朱令案"的回应不足以平息舆论 作者 林兰 2013年5月9日 当今世界一桩发生在中国顶尖高等学府的投毒案在沉寂了近20年后再度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因今年4月份发生在上海的"复旦大学投毒案 "在媒体上的曝光,促使舆论要求对1994年清华大学女学朱令铊中毒案重启调查.追查元凶的呼声再起,华人在美国白宫网站联署要求调查居住在美国的案件嫌 疑人孙维的签名超过十万,使得这一在网络各大论坛热门的话题更增加了国际色彩.截至到周三晚间,在新浪微博有关朱令的留言就达19

长平:官方对"朱令案”的回应不足以平息舆论 作者 林兰 2013年5月9日 当今世界一桩发生在中国顶尖高等学府的投毒案在沉寂了近20年后再度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因今年4月份发生在上海的“复旦大学投毒案 ”在媒体上的曝光,促使舆论要求对1994年清华大学女学朱令铊中毒案重启调查、追查元凶的呼声再起,华人在美国白宫网站联署要求调查居住在美国的案件嫌 疑人孙维的签名超过十万,使得这一在网络各大论坛热门的话题更增加了国际色彩。截至到周三晚间,在新浪微博有关朱令的留言就达190多万条,留言中,有对 案件的回顾、对警方处理案件的疑点分析、对嫌疑人显赫家庭背景与官方高层密切关系的质疑,更有对受害人朱令成为植物人20年来悲悯处境的同情。

在舆论的种 种猜测及质疑声浪中,北京警方5月8日首次对朱令案作出回应,北京市公安局周三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对“朱令案”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 据,因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
对于北京警方所做出的上述回应、朱令案在近期的发展及在公众舆论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采访了著名的媒体人和时事评论作家长平先生。
长平:朱令案在公众舆论中的反应与其说反应了法律问题,不如说它反应了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就是在中国 执法被广泛遭质疑,执法造权利干预是一个普通存在的事实,即使是官方媒体“环球时报”在为这个案件中官方的角色进行辩护时,其实也是承认了一个事实,它只 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说朱令案当年嫌疑人的家庭背景不够显赫,在北京算不上显赫,她的亲戚即使有心阻止在中国顶尖大学里投毒致残案的调查也绝不会想网上想象 的一样那样容易。

那么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如果,(环球时报)也承认如果孙维的家庭背景足够显赫,那也就是可以阻止这个案件的调查的。
那么在这种逻辑下,如果“环球时报”都这样认为,那民众对于这个案件的怀疑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权利干预司法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环球时报的争论只是说其家庭背景的权利是大还是小,是不是达到足够干预。
那么从社会舆论来说,这也是这么多年积累的一些民怨,会在各个方面反应。几起投毒案也反应了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基本的一些讨论和官方的重视。


这件案子看起来官方是在回应,但是在舆论看来,回应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越回应,对他的怀疑就越大,因为他的回应基本的就是不 够真诚,无论是“环球时报”代表官方做出的评论,还是北京警方代表司法做出的说明,都没有令人信服。对警方的不信任是一个基本的社会情绪,不管这个案子究 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说在司法不独立、警方的办案普遍受到权利干预的情况下,而且警方就像北京今天出现的跳楼事件一样,大批的警察武警和军人都去未稳去 了,而家属要看一下现场监控录像都看不到,在类似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警方的解释是不可能平息舆论的,只会引来更多的质疑。不管北京警方认为他们是如何认真 地办理案件,如何坦诚地予以说明,可以说社会舆论都不可能得到说服,何况他们的说明也并不坦诚,他们的办案也看不出来如其所说的那样认真。所以我认为这个 说明可能只会增加舆论的愤怒,就像“环球时报”为官方和警方的辩护引起更多民众厌恶和质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