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协民的孙子 毛泽东与蔡协民的患难交情
湘江岸边师生初识 1952年冬的一天,一张来自洞庭湖畔的烈士画像送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案头。正在伏案批阅文件的主席凝住神,不禁吃惊地问道:这不是蔡协民吗?于是,他老人家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并在画像上深情地题上了两行飘逸遒劲的字迹:"蔡协民烈士遗像毛泽东题"。
主席的题字,不仅浓缩了人民群众怀念烈士的真情实感,而且还凝聚着主席同烈士生前的一段非同寻常的患难交情。 "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其巨大影响也波及到了交通闭塞的华容,在蔡协民的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反响,引起他对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正在这时候,他读到了1919年7月出版的一份《湘江评论》,激动得浑身热血沸腾,好像黑夜航行在茫茫大海上,一下子找到了引航的灯塔。
毛泽东"唤起民众"的号召,使他第一次认清了改造社会、为民造福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打心里仰慕毛泽东的雄才与胆识,产生了一种渴望与之相识的愿望,于是,决定离开华容去长沙报考湘江学校。
湘江学校环境幽静,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所学校因为是毛泽东与何叔衡创办的,很快就驰名四方。蔡协民慕民来到这所学校,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留着满头长发的毛泽东。这之前,毛泽东也从他弟弟毛泽建那里了解到蔡协民带领洞庭湖区民众反对湖田清丈的事迹,就已非常喜欢这位敢作敢为、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
当时,毛泽东是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全国农运的领袖,而蔡协民只不过是来投考的一名新生,毛泽东没有把他看作一名普通学生,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有作为的农民运动带头人,所以,他俩一见面就相见如故,引为知己。
蔡协民说:"毛先生,您的大作思想深邃、识见超凡,大气磅礴,极具感染力,我从拜读您的第一篇大作起就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毛泽东听罢说:"你对我过誉了,也好,这对我是一个鞭策,就让我们展望未来吧。"有一天,郭亮和毛泽东邀蔡协民到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所在地聚会。他们谈到了各自对当前社会问题和革命前途的看法,当蔡协民谈到在华容带领农户斗倒乡坤地霸以后又与省湖田局展开激烈斗争,不受那位詹局长的利诱和威胁,终于取得了斗争胜利这一系列事件时,毛泽东说:"协民呀,虽然你在华容很有作为,但你不能以此为资本而骄傲啊,要知道,全国劳苦大众的翻身和解放,路还长着呢!
"这次聚谈,仿佛阵阵春风吹开了蔡协民的心灵窗,他的心里更亮堂了,对革命充满了希望。不久,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继而转入党组织,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之旅的崭新篇章。
紧急关头指引航向 1927年,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叛变革命,许克祥在长沙制造了"马日事变",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在白色恐怖之中,蔡协民、何坤等县委成员在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顽强地坚持着艰苦的斗争。
一个雨过天晴的夜晚,严文生(蔡协民发妻)寄住的人家里来了一位从汉口来的年轻客人,自称姓张。原来这位来客是受毛润芝的派遣,冒险赶来华容同蔡协民联络的张子清同志。严文生连夜带张子清步行几十里山路来到石华堰见蔡协民,在这最艰难的时刻,看到组织上派遣来寻找自己的同志,蔡协民像见到了久到的亲人,激动地同张予清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说不出话来。
蔡协民从张子清手里接过毛润芝的亲笔信。就像孤独的游子突然得到父母的音讯。
毛润芝在信中向他简单介绍了全国的局势,指示蔡协民迅速脱离白色恐怖区域,赶往武汉见他,接受新的任务。同时,还托张子清捎来了路费五元大洋。五元大洋数目虽小,但它饱含着党的关怀,凝聚了毛润芝的拳拳深情,使蔡协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浑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蔡协民一行五人,冲破华容的白色恐怖来到武汉,按照信中提供的地址找到毛泽东。毛泽东抬头看见他们,放下手中的毛笔,站起身来,把那一双宽大的手伸了过去,热情地说:"哟,我说怎么今天有蜘蛛总在眼前晃荡,原来还真有点灵气,把洞庭湖畔的五员大将给晃来了!
你们几个在前段的大革命中公开亮相唱主角,身份暴露,不宜再回地方工作了,安排你们到军队中去,去玩枪杆子,学会带兵打杖,以后革命需要军事人才!
"这时,毛泽东用火柴点燃一支香烟,思考一下,关切地对蔡协民与何坤说:你们现在成了反动派通辑的"共匪头子",我建议你们最好改个名字,可以避免一些麻烦。
蔡协民沉吟了片刻,说:"毛委员,我要与民同生息,协助民众谋求生存权利,我的名字就不改了。"毛泽东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走到何坤的眼前拍拍他的肩膀说:"何坤1918年在长辛店做过工,就改名长工怎样?"从此,"何长工"这三个耀眼的大字伴随着他艰苦卓绝的历程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