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年五岁阅读翻译 司马懿临终之际 为何会梦到贾逵、王凌为祟?
平定王凌叛乱,是司马懿生前做的最后一件重大的事情。叛乱被平定后,王凌被押送到曹魏都城洛阳的路上,本来王凌以为司马懿不会杀他,就想试探一下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这个意思,就问司马懿要棺材钉,司马懿真让人给他了。王凌就知道了,司马懿是不想给他活路了。所以,到项城的时候,王凌就服药自杀了。
这是《三国志》裴注引用《魏略》的说法,之后又引用了干宝《晋纪》的说法。干宝留下的著作中,今天最著名的当然是《搜神记》,他对鬼神的事情记述得比较多,所以按照他的说法,是王凌在路过项城的时候,看到贾逵的庙,就对着贾逵的塑像说,贾逵啊,我王凌是大魏的忠臣,你如果在天有灵,一定知道。说完就自杀了。之后,司马懿生病,经常梦到王凌、贾逵的鬼魂作祟,不久就死了。
干宝晋纪曰: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侧,凌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
就王凌自己来说,他自杀就是希望能够罪止一人,不要殃及家人宗族,但司马懿做得很绝。虽然王凌在淮南向司马懿投降的时候,司马懿还假惺惺的把他的节钺、印绶都还给了他,装作很尊重王凌的样子。但是王凌死后,已经下葬了,朝廷还是在经过讨论之后决定,要开棺戮尸,暴尸于市三日,然后“亲土埋之”,也就是直接埋在土里,不但没有棺椁,而且连张草席都没给,就直接埋在土里了。
这时候的草为朝廷朝廷已经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完全是司马懿控制了,其他人当然是看司马懿的眼色行事。如果司马懿不想这么做,其他人绝不敢提这个意见。既然有所谓的“朝议”,当然是为了投合司马懿的意思。
《三国志·王凌传》: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司马懿要做的是借着王凌这个机会,尽可能彻底的铲除像王凌这样仍然心存曹魏的势力。所以,他把不仅把王凌开棺戮尸,其他相关的人也都一起夷三族,也就是斩草除根。王凌在起兵之前曾经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商量过,但还没到王凌起兵,令狐愚就死了。王凌联络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一起发难,结果黄华向司马懿告发了王凌。王凌被剖棺戮尸,早已经死了的令狐愚也未幸免。
为什么司马懿这么恨王凌,而且一定要斩草除根呢?裴注引用《魏氏春秋》做了一个解释:
太傅尝从容问蒋济,济曰:“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广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亲曰:“吾此言,灭人门宗矣。”
其实王凌当初并没有反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反而是支持的。所以,在司马懿掌控曹魏政权后,还给王凌升官,从司空升迁为太尉,假节钺。这时候王凌驻守淮南,又有在芍陂之战中击败东吴全琮率领的吴军的功劳,外甥令狐愚又是兖州刺史,所以曹魏东南重兵都在王凌掌握之中。所以蒋济称赞他说,王凌文武双全,天下无双。
那么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什么呢?虽然王凌生于172年,比司马懿大七岁,但王凌的健康状况比司马懿要好。到发动叛乱的时候,王凌还没有生病的迹象,而司马懿实际上已经生病了,自治不久于世。王凌是曹魏元老重臣,又是宿将。司马懿自然担心,他死后,以他儿子司马师的能耐,斗不过王凌,所以他必须趁自己还在世,除掉王凌。
王凌早年和贾逵、司马朗关系很好,都在曹操的司空府中共事。司马朗死的早,贾逵死于公元228年,历事曹操、曹丕和曹叡三朝,对曹氏有大功,所以才能得到建祠享受祭祀的待遇。司马朗是王凌的哥哥,所以王凌和司马懿其实也是很老的交情了,既是曹操府中的老同事,王凌也没有反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是发现司马懿有篡位意图的时候,才起兵反对司马懿。
所以,在黄华告发之后,司马懿力疾而起,率军亲征淮南,完全出乎王凌的意料。王凌看到司马懿来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已经难逃失败的命运,还特意写信向司马懿求饶说:“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这时候的王凌已经八十岁了,其实没必要去洗求饶,之所以如此低声下气,当然是想保全子孙宗族。
因为司马懿出兵的时候先以朝廷名义下诏书赦免王凌,加上王凌自恃和司马懿是旧交,所以并没有负隅顽抗。在得到司马懿允许投降的消息后,就自己乘小船向司马懿投降了。但司马懿却让他在淮河中间停船,王凌才知道司马懿并不信任他,之前的下诏赦免之类都是为了骗他。
凌既蒙赦,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馀丈。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凌曰:“卿负我!”太傅曰:“我宁负卿,不负国家。”遂使人送来西。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凌行到项,夜呼掾属与决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邪!”遂自杀。
这就是说,对王凌来说,一方面以为朝廷既然已经下诏赦免了他,那就不会把他怎么样,另一方面也是自以为和司马懿是多年老朋友,相信司马懿会给他留条生路,从而选择了放弃抵抗,面缚出降,结果却发现自己被老朋友骗了。早知如此,王凌当然会和后来的毋丘俭、诸葛诞一样,一面据城死守,一面向东吴求援,兴许还可以拼一条生路。
虽然司马懿用朝廷的名义把王凌定义为叛乱,但王凌在起兵的时候的姿态很清楚,是反对司马懿,而不是反对曹魏,也就是反司马懿不反曹魏。而且他他废黜的齐王芳在血缘上,比他想拥立的楚王彪要远。司马懿对此当然心知肚明,所以已经心中有愧。加上王凌本来可以选择抵抗,却被司马懿诓骗,最后司马懿又将王凌夷三族,斩草除根,就更加知道自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了。
不过,相比后来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司马昭弑杀皇帝曹髦,司马懿虽然下手更加稳准狠,但在心底里,还是知道自己道义上是有亏的,算是没有完全良知泯灭。等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就连这点惭愧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