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语录 宁高宁憾别中粮 痛苦、尴尬与无奈。
12月25日,中粮内部人士向媒体确认:57岁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掌门人宁高宁将赴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称“中化集团”),出任董事长。中化集团的现任董事长刘德树,上个月刚满63岁,已到退休年龄。
十一年前,在华润集团任职近20年的宁高宁,空降到中粮接替周明臣出任董事长一职。宁高宁刚接手中粮时,中粮资产近600亿元,而现在的中粮资产已超过719亿美元(约合4654.23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272位。
10月28日,北京建国门边的酒店里,中粮举行海外并购新闻发布会,久未在媒体前露面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出席,走完例行程序,宁高宁一刻未停留,“他溜了”,一位与会记者说。
宁高宁于2004年底从华润空降中粮,使命是带领中粮转型。当年,这位留学美国,投身香港的山东汉子,完成从华润低层到执掌华润的宏大历程,因为在华润一系列资本运作和并购,被称为中国摩根。来到中粮后,2005-2013年,中粮共完成50起并购项目,投资额为146亿元。他放下身段,“做好央企放牛娃”。
如今,放牛娃白发已生。而眼下中粮,在各个业务条线上困难重重。一位已经退休的粮食局老干部提到对宁高宁掌管中粮多年的观感:“资本运作新招迭出,投资回报实堪忧虑。”
生产组织方式、品牌运作手法和新公司形式创新等,都快速变化,让1958年出生的宁高宁疲于追赶。他给中粮大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可是整个中国经济新潮流已为合伙创业者所引领。职业经理人制度守成有余,突破乏力。
他全力推进全产业链整合,但是全产业链没有爆款产品支持,最终不堪成本重负。他大力资本运作,买来的几十家企业,从做乳制品蒙牛,到做商业地产的大悦城,再到五谷道场方便面,还有福临门食用油,在市场上都难称王者。他海外并购,抢到一堆资源,目前还难以变现为黄金。
宁高宁是尴尬的。在央企前提下,他难以像对手嘉吉、丰益国际那样长远布局。这些家族化企业没有短期赢利账面上的要求,做产业布局时更加从容不迫和有计划,不计一城一池丢失。而中粮却有国资委的年年考核。恨不得国资委放个屁,都要在中粮福临门大厦门口的数字显示屏上显示一下。嘉吉可以在中国投入四五十亿养奶牛,悄无声息。而蒙牛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却需要几经论证,最终拖而不决。
宁高宁是痛苦的。民营企业在新形经济拼命攻城掠地的时候,拘于央企管理体制而无人拼杀。他看到了电商的新趋势,投重兵成立我买网。“我买网可以比中粮还大。”宁高宁说。可最终电商行业王者还是淘宝、京东的天下。
宁高宁是无奈的。曾经他想制造一台家庭用的自助烤面包机,通过面包机和面粉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协同。结果,内部找了好多人,也制造不出来一个让他满意的面包机。最终不了了之。他想把买来的新疆屯河改造成中粮屯河后,打造成中国高端果汁品牌,结果中粮屯河制造出的果汁居然是马蹄型铁罐包装。铁罐既重又不时尚,成本还贵过PET、PP瓶。这创造了一个业内纪录,目前为止后无来者。
事实就是这样,宁高宁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也有高远的战略视角,但是却没有人能帮助他实现。有一次宁高宁出差到伦敦,他问一位股票经纪人,为什么伦敦有这么多星巴克?这位股票经纪人回答说星巴克像风暴一样攻占了伦敦。宁高宁觉得星巴克这样的小小咖啡店,后面有大故事。
后来,宁高宁在飞机场看到一本书,是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所写,书名让他一惊,叫《将心注入》。宁高宁拿着这本书,还没有看,心里就想,看来去星巴克不能光是喝咖啡了,而是要接受一次洗礼。
表面上,星巴克只是把咖啡店装修了一下,并没有改变咖啡。其实星巴克把什么都改变了,它把喝咖啡这种西方饮食中最古老的事,又用心重新设计了一遍。星巴克把咖啡重新挑选,又细心分类,设计出自己的磨制、蒸煮标准和方式,重新定义了咖啡。所以成了赢家。
“据说星巴克鼓励服务生与客人谈天,让客人有家里客厅的感觉,据说这时候咖啡的味道最好。这样做下来,星巴克成了咖啡崇拜的庙宇,也成了市值100亿美元的企业。”宁高宁接着非常有感触地说:“我不想拿所有别人的企业与我们的企业来联系比较,可星巴克这件事与我们肯定是有关的,不信大家可以细琢磨一下。”
实际上,宁高宁特别期望中粮集团旗下各个品牌的发展都能或多或少地学习和借鉴“星巴克”品牌打造的成功经验,最终都能成为中粮的“星巴克。”但是,宁高宁始终找不到像他一样用心的人一起给中粮来一次星巴克式的变革。
职业经理人药方可以根治老国企做事拖沓,令行不止。但是职业经理人职业本位的思考,“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诉求,无法释放每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所以,他的手下看到体制内更好的机会,选择走了。2013年,做油脂和期货出身的干将吕军去了中储粮任总经理。也许是个案,但受中粮经理人文化熏陶多年,去更加体制化和封闭的中储粮,是否表明中粮文化还没远没有深入骨髓的生命力?
看清了方向和目标,却无力前行,鞭长莫及。这种痛苦有时只能靠香烟来麻醉。宁高宁一度烟瘾很大。他曾写过一篇《种桔者》的文章,里面讲到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公司把在英国的桔子电话和德国人换了股,一单生意利润过了千亿。而这是和黄在英国努力经营了十年之后所的。所以,宁高宁称赞李嘉诚是只懂得交易买卖的香港人中少见的农民式的“种桔者”。
他最后写道:“习惯了卖桔的人去种桔不容易,精心地种好桔更考人的心力。我们自己在摸索中摔过跤,也慢慢地明白一些道理,今天,我们可能应该静下心来向这位种桔者(李嘉诚)学一学。”
这种夜深人静时写下的文字自然有所寄托。宁高宁通过资本运作,围绕着地产、食品和乳制品上下游进行了很多次并购。他深知资产买过来要运营才能升值,否则不如持有银行存款。但是,市场和品牌,这一块成了中粮系治愈不了的硬伤。
执掌华润的时候,宁高宁不断地购买啤酒公司,最后整合成了今天产销双破千万吨的华润啤酒品牌。华润啤酒目前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啤酒公司。但是这种成功在中粮还没有成功复制一次。
这么些年,中粮盘子在增大,宁高宁居功至伟。中粮集团是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独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也是国资委改革样板。2014年7月7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粮集团连续21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以1937亿元营业收入,名列第401位。
但是,从负债率来看,近几年,中粮集团总体一直居于60%之上位置。换句话说,中粮摊子越铺越大,赚钱速度始终落后于或勉强等同于借钱速度。与竞争对手丰益国际相比,业务类型相似,赚钱能力相差甚远。丰益国际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窜升速度也超过中粮集团。
在改造中粮的过程中,宁高宁找过不少标杆型企业,对美国GE和其领导韦尔奇也颇为推崇。在流程再造的时候,宁高宁注意到戴尔。“戴尔就因为流程化,一下子把别人打垮了。”现如今,韦尔奇的管理在美国已被苹果、谷哥等公司光芒掩盖,而戴尔也已经被中国联想超越。近些年,也许是累了,也许是提了也没有用,宁高宁不再提对外提中粮学习的标杆企业。
不过,当下还未到盖棺定论时候。
在理想被情怀替代的社会,在集团军屡败于小团队的环境里,在钱再多也砸不出创新的时代,宁高宁和其中粮经历值得咀嚼和品味,它应该是属于大家的财富。
本是藏獒,却做了国企“看门狗”
来源
商业见闻(biznote)
作者
一位先生
年终大戏《谁的万科》又有新动向,这次不是主人公王石,而是他的“白衣骑士”宁高宁。
这位让任大炮任志强最佩服的企业家,在资本运作上长袖善舞、被媒体称为“中国摩根”的、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
从香港华润到“皇城根儿”下的中粮集团,宁高宁曾自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降兵”,也自称是职业经理人,为国有企业“放牛”。
但其实宁高宁是一只“藏獒”,有野心,更有实力,但国企更多需要的是“看门狗”,门后面是由少数人代表全国人民行使的国家利益。
正如《谁的万科》,虽然一天一波折,但大略一看,主角还是那几位。好半天还是华润、宁高宁……还是任志强《野心优雅》里的这些人这些公司。这天下到今天还是赵家人的,和几十年前一点没变。
《武士会》里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寻味:武人的命运,是老棉花的霉味,越是高手越难善终,总是裹在一条旧棉被里,重伤待死。
据说,马云最羡慕的是柳传志,因为柳教父目测可以安全退休。包括很多的40后、50后、60后、70后企业家们,相信他们的最大的理想或者最大的愿望也是可以安全和安心退休,尤其是王石经过“宝万之争”,郭广昌度过“失联事件”。
出生于1958年11月9日的宁高宁已经57岁了,离退休没有多少时日。如无意外,他的职业生涯将在接下来履新的中化集团平静度完,成为另一位让马云羡慕的企业家。
附:宁高宁语录
1、作为一个国企的最高领导人,宁高宁在中粮宣传的是“体面生活”,什么叫体面生活?有不错的房子住、可以开不错的车、每年可以休假、孩子可以上不错的学校、老婆可以穿不错的衣服。至于其他的,“要买私人飞机?对不起了。说我的同学都当部长了,你赶快去找他。”
2、我们相信人是可以教育、可以提升、可以塑造的。我们相信把人放在一个伟大高尚的组织中他也会变得伟大高尚起来。我们相信把人的个体和一个组织的整体目标协同起来是管理学的核心。我们相信管好了人几乎等于管好了一个企业的全部。我们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任何组织的成功都赖于成员的潜力得到发挥。
3、中国承担很多历史的积淀,这个积累一个是财富,一个是包袱,看你怎么看待。做企业的人必须清楚我们继承了什么,不要老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最后企业没发展起来,环境也没改变,要改变环境需要努力,而不是抱怨。
宁高宁喜欢看书,写文章,尤其是帮朋友的书写序作跋。他给任志强《野心优雅》一书写的序,有一句印象深刻——态度和勇气好像让任志强站到了河的对岸,一直不停地向河的另一边的众人大喊。
你猜,宁高宁自己站在河的那一面呢?
以下为原文:
宁高宁:
任志强这样的人,不太识时务,也不知道顾全大局,而且有时候不知趣,还老是自以为是,他在中国的社会习俗下,想谋生混碗饭吃都不易,能混出个样来就更难了。可任志强这几年好像火了,越混越好,越混粉丝越多,不仅名气大了,而且时常还被认为代表着真理了。
有人说微博时代造就了任志强,也有人说房地产经济的时代造就了任志强,还有人说中国进入了一个言论容忍度高的时代,给了任志强放炮的空间从而造就了他。如果说今天任志强是个人物,是个现象,这可能真是一个时代产物。不过到底是时势造人物还是人物造时势,这件事在历史上就没有说清楚过。
任志强当然生活在了一个五彩缤纷、思想交融的时代,他的身上带着明显的时代痕迹,但任志强与我们大部分人比起来还是有他自身的明显不同特点的。我觉得任志强可能90%与我们大家是一样的,有10%的大脑构造是与大部分人不一样的。
比如说他的较劲,较真,打破砂锅问到底,爱钻研还特自信,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态度。比如说他的我行我素,无惧真言,任人评说,不怕挨板砖,不怕扔臭鞋的勇气。态度和勇气好像让任志强站到了河的对岸,一直不停地向河的另一边的众人大喊。
今天任志强又要写回忆录了,虽然我觉得任志强现在干这事早了点,但这就是任志强啊,他不管别人怎么说,想干就干,而且我也相信许多人想看任志强的回忆录,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态度的人不少,但没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也不少,但没有态度,既有勇气又有态度才造就了任志强的今天。
任志强可算应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任志强的回忆录你不能当成故事书看,因为大部分的回忆录都是说年轻时多艰苦,奋斗多不易,自己如何坚持到了成功,任志强的回忆录恐怕也逃不出这样的俗套,但这不是任志强的真正价值。
同时,你也别想从任志强回忆录里得到做生意赚钱的真经,因为任志强严格来讲并不是个好的商人,他之所以做生意好像是为了争取他不断说话的权利,买地卖楼好像对他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任志强回忆录的价值一定是在他真诚性格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勇气,以及由此而生的许多观点和行为。
从任志强的回忆录中你一定能看到社会的进步,经历过这段时期的人,回头看时都会心潮难平、眼睛湿润。我还记得与任志强合资时股东会差点没通过,也记得发股票路演时任志强在巴黎市政厅给瞪大眼睛的法国人讲他如何改造北京明朝留下来的下水道,在纽约世贸中心给美国人讲北京的拆迁政策。
我还记得任志强在北京接待上百位国际投资者,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中国未来也会有住房贷款,想让他们相信中国的住宅市场会有很大发展。那时的北京房价是现在房价的大约不到5%,那时还没有人知道可以从银行借钱买房子。
回想起来,还有许多事今天都历历在目,让人浮想联翩。记得在与任志强合资的后期,大家出现了一些争议,任志强想辞职、分家。用他的话说,就是他不玩了。
但就这样他也不服软,他说:“算了,我辞职吧,前几天俄罗斯的叶利钦总统也辞职了,我也辞职吧!”我当时觉得他辞职还找了个这样的借口,是口出狂言。多年后我听说任志强在演讲时被别人扔鞋,他镇定自若地说:“你是给我了总统待遇啊!
”他这次好像是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比的。看来任志强的心气一直是总统的心气,这是他骨子里的东西。现在看来虽然任志强不是总统,但还会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历史上留下一点点印记。过了60岁的任志强就像树上的一只果子,这时熟了,熟得丰富多彩、滋味无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