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故居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故居
熙熙攘攘的临顿路东,东西向并排着许多条小弄堂,弄堂的东头是著名的平江路,悬桥巷正是其中一个。离平江路的石板路面不过二十余米处,一顶小小的板桥向南一弯,就把我带到了顾家花园——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故居。
顾家花园东、北两面都有河水围绕着。属于顾家的宅院曾经规模宏大,按今天的门牌看,应该是顾家花园4号—12号。不过,当年的人们只说顾家花园有房六十八间。
“我父亲小时候住的房子都很低矮,样子像绍兴的鲁迅先生故居。”顾德辉是顾颉刚先生的长子,满头白发的他也拥有顾家人“身高腿长”的特点,85岁高龄了,思路清晰,语调平和。
顾氏是江南望族,明朝万历年间,住在唯亭镇上的顾兰台举家迁入苏州城,从此开启了顾氏世代读书的家风。而生于1893年的顾颉刚则是这个大家族中光彩耀眼的一颗“读书种子”。
在祖父的调教下,还不会走路的顾颉刚就已经识得许多字了,老妈子抱他上街,小小的孩童就指着路边的招牌认字,店铺中的人简直不能相信:“这怕是前世带来的字吧!”——未能行路,就学识字;未能自食,已读《大学》;未能自衣,就诵《左传》。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顾颉刚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在老屋里接受传统教育到了14岁时,1906年,顾颉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元吴高等小学,10年后,他考入北京大学。
今天的顾颉刚故居已经不再是主人当年生活的旧模样了。“大约在1933年,我祖父把老房子翻新了。房子变得高大敞亮了不少。”顾德辉先生介绍说。“那时怎么不建些楼房呢?”“这里面有个说法,顾家建房不盖楼,因为苏州话说‘顾楼’(指顾宅),听上去像‘孤楼’,所以为了讨个吉利,我家没有一幢楼房。
保留至今的故居占地近400平方米,最南面是一个大天井,南墙上有一个砖刻门楼,上书“子翼孙谋”四字。正房呈长方形,客堂居中,客堂西是一间套房,东面有两间套房,其中一间是顾颉刚父亲、顾颉刚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卧室兼书房,今天的主人则是顾德辉。
“抗战胜利后,父亲和朋友开办了一个图书公司,编辑所设在顾家花园,父亲是所长,他的学生白寿彝任副所长。外面那些房子都给了工作人员当宿舍。”那时的顾德辉二十五六岁,是父亲的秘书。
公私合营时,老宅被划分出去,顾颉刚起居室这一块则在“文革”中成为顾家花园托儿所。“办托儿所对房子还是有些影响的,工作人员打扫时用自来水冲洗木地板,太可惜了。”退休后就长住老宅的顾德辉说起往事不胜感慨。
“故居南面还有些什么遗存吗?”我问老人。“没有什么了,曾经有大厅、女厅、花厅三进房子,大厅中有一个匾,是康熙皇帝送给顾家的‘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太平天国时连房子带匾一起烧掉了。”
清康熙帝南巡到苏州时,曾经赞誉城中一族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这户人家的大厅上就高悬着写有这八个字的巨匾,与亲友交往的名片、礼匣上也都印着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