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野三国演义 蓝天野: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蓝天野,生于1927年。曾入国立北平艺专油画系学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导演。1944年开始从事话剧事业。兼: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石文化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宝玉石协会顾问。蓝天野兴趣广泛,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无一不精,尤其爱好集石、绘画。
60年代初,受到中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许麟庐先生的指点和赞许。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身心投入中国画的创作,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中,1995年在北京与梅阡、凌子风举办三人书画联展。
蓝天野的阅读范围广泛,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还要读各种不同版本的书。
启蒙 从小人书开始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
”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真正要说启蒙书,那非小人书莫属,蓝天野回忆道,当时他还没上小学,不识字,就是被书里的画所吸引,最开始关注的只是书中人物的造型,后来才注意到画的好坏,“当时喜欢看的小人书是武侠、剑侠和神怪之类的,那个时候书上的图案都是手画的,后来有一些用电影的照片。”对小人书的喜爱一直持续到蓝天野成年,甚至后来他所学的画画专业和看小人书也脱不了关系。
家长都望子成龙,蓝天野的父母也是如此,家里人希望他考第一,就不愿意让他看闲书,还要早睡早起,为了能看上书,蓝天野和父母打起了游击战,“有时候我躺在被窝里,看上去是把头蒙起来睡了,其实我是借着从被窝外面投进去的一点光线在看书呢。”
学生时代 越来越爱杂书
上了中学,蓝天野渐渐有些偏科,文科都很好,而理科都不尽如人意,上课也不是很专心,就喜欢课外读一些书,“本来想有计划地读些书,但是我这人太随意,大体上看的书就这么几种。”蓝天野回忆道,一种是反映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这其中巴金给他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家》,因为当时中国的环境太压抑了,都讲究投身新运动、出走等。
”第二种就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开始看,但是有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明白的。”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蓝天野说,最开始容易读懂的是《西游记》和《水浒》,但是看多了,他反而对《三国演义》最感兴趣,到最后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又变成了《红楼梦》,“曹雪芹了不得,书里写了那么多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来有时候我还会再拿起来找几个章节看看。
”
不过,也不是每本书蓝天野都喜欢看,有的咬牙看完了却不甚理解,还有的甚至于都看不下去了,“我记得有这么几本巨著,《静静的顿河》我努力看完了,《战争与和平》我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的知识不够,很多都看不明白。
《安娜·卡列尼娜》尽管兴趣不是很大,但是我看完了,当时还流行看《约翰·克里斯朵夫》,我也硬着头皮看了,但是看过之后只记得极个别的几个片断。”蓝天野说,这都是由于自己的知识不够,还不能理解书里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社会经验等种种背景,久而久之就对这种长篇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其实,这些书都不是做演员的必修课,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全凭兴趣。“
成年后 为北京人艺开书单
谈到自己的工作演戏,蓝天野说这也是兴趣,更难得的是他有机会可以把自己在书里看到的人物塑造出来,而他曾经导演过的话剧《家》就缘自他对这部小说的情结,“《家》从我年轻的时候开始,影响了好几代人,而剧本是曹禺改编的,可以说融合了两位大家巴金、曹禺的心血,演起来真的能锻炼人。”
五十年代建院以后,北京人艺的学习气氛很好,组织过很多次学习小组,大家三五个人一组,自发地在一起讨论表演,院里还组织过几次关于艺术创作的辩论会,也开过几次书单,有一些就是蓝天野开的,蓝天野开的书单都是古今中外的剧本,在他看来,表演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不讲理论不行,只看理论也没用,“当时全中国只有半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大家都苛求地想要学,看不懂就拼命地看。
其实只看是没用的,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不过,人艺浓厚的学习气氛却深深影响了这一代演员,“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到日本演出,大家不只是买家用电器,还买了很多书。日本过去出了很多世界名画,所以当时只要这天没事,我们几个人就到处找画册。”
现在的蓝天野看书渐渐少了,看得更多的是画册,但是他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坚持在生活中经常做万里行,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就连有人送他一块奇石,他也会想到原产地去看看。回忆以前,蓝天野说现在才知道当初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就算是走错了,也常常是一份难得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