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的绰号 为什么说晁盖的死是注定的?
我个人是个《水浒传》爱好者,容与堂百回本的书,我看了大约有二十来遍,觉得好像对水浒传比较了解了。后来有个阶段比较空闲,就大量的阅读《水浒传》的相关书籍,论文,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非常肤浅,如果不去考据《水浒传》的流变,版本,只是按照市面现在流通的《水浒传》来分析问题,得到的往往只是自己想要的结论
所以我再读网上朋友们关于《水浒传》的分析帖子时,往往看到这样一句话:“于是我就有了个大胆的设想”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就开始蛋痛菊紧,因为这句话一出来,就意味着这位发帖的人要开始天马行空,无根无据地“论证”了,因为“大胆”所以不需要“小心”求证。
知乎上就看到过类似的“历史发明家”,把卢俊义上山说得神乎其神,普通的行为背后都蕴藏着作者无限的深意,实在是令人无语,其实卢俊义上山的情节,《水浒传》全盘拷贝元明杂剧《闹铜台》,以至于后来还有人根据该杂剧的地名用语“铜台”“广府”,考证出来《闹铜台》是元代,或者起码是元末明初的作品,早于公认的《水浒传》成书时代,因此《水浒传》应该是参考了《闹铜台》杂剧,而不是相反,例如晚明,清朝的戏曲《九宫八卦》《闹元宵》《蓟州道》《十字坡》这些杂剧完全遵循了《水浒传》的设定,只是在不影响主干情节的前提下,增加了作者自己的创造
可惜的是,《水浒传》参考的更多的是评话而不是杂剧,而评话,尤其是宋元评话,流传下来的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不大容易考证,《水浒传》的源流问题,就在这里。
把闲话休提,回到这个问题,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从北宋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来看,晁盖的事迹是打劫生辰纲以后,到梁山落草(非太行山),而且在落草之后先死,他死后是吴加亮(后来的吴用原型)来做首领,直到宋江上山。
虽然死了,晁盖依旧在三十六人之数,这就与《水浒传》七十回一百零八人的团圆设定直接冲突,所以在《水浒传》里,晁盖不但要死,而且不能作为一百零八之数。
这与所有同时期梁山作品设定直接冲突《宣和遗事》《龚圣与赞》《诚斋乐府》《七修类稿》等等,这是《水浒传》原创性的铁证!
下面是我之前的一个答案,关于晁盖是不是宋江阴谋害死的,仅供参考:
1. 晁盖的死,这是作者为了情节需要所安排的
写小说的趣味性,曲折性,宋江人物的复杂性,使得宋江不应该过早的上梁山。而宋江的能力,手腕以及政治目的,又使得宋江在上了梁山之后,必须要做老大的位子
条件一使得在宋江上梁山之前,梁山必须已经有一个老大
条件二使得在宋江上梁山之后,这个原来的老大必须以一个体面的方式死去或者离开
2. 晁盖的死,宋江不可能事先安排
如果宋江事先安排,晁盖没有可能回到山寨,扔一下一句“捉得史文恭的,为山寨之主”这样的话。这话对于宋江的政治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削弱,对梁山未来的前途是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话可以看出晁盖对于宋江的愤恨,也同样可以看出晁盖把私人恩怨凌驾在整个梁山之上,格局太小。而且,宋江,包括各位阴谋论的读者,你怎么担保晁盖在临死前不会说出:
林教头智勇双全,前者有火并匡扶之功,可为山寨之主,为我报仇
这类的话?万一他真的说出来这话,梁山不就分裂了?这难题不比赚卢俊义捉史文恭更难解决?宋江为什么要给自己出这个难题?一个根本不知道难度上限在哪里的难题?这个不符合逻辑
3. 晁盖的死,宋江心里是悲痛的
我觉得宋江最后招安,在征方腊的时候,将领十损七八,成了宋江的原罪。很少有人看到宋江在这个过程中,行军布阵的成长,个人性格能力的磨练。同时,大家也不再相信宋江的孝义。没错,宋江是救过晁盖的命,但晁盖也救过宋江的,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有道义,也有倾轧,但是在当时,在晁盖根本还没做出断送梁山前途以及宋江政治纲领的情况下,我不认为宋江背信弃义,铤而走险
4. 晁盖的死,他自己没有归咎宋江而是史文恭
《水浒传》是一部认同神明设定的作品。这表现在张天师,九天玄女,罗真人,智真长老等等设定身上,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是作者也服膺的人生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者的确是以春秋笔法安排了宋江杀死晁盖,那么绝对不会有“托塔天王梦中显圣”这个章节。
即便如武大一样生前无明的,死后也有分晓,那么晁盖不可能在成为幽冥之后,还不知道自己是宋江害的,还要来给宋江报信(晁盖在当时就预见到了宋江百日后背疮发作,还提醒他找安道全)。晁盖连这些信息都知道了,那么如果有阴谋,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包括后来史文恭被捉,也是晁盖阴魂缠定
以上是个人一点肤浅见解,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指正。我最后一个小建议,用时代的眼光来解读名著,这似乎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时代局限性,包括《水浒传》的定稿作者,但是,我们在解读之前,最好多研究一些相关资料,这样使得自己的解读更加客观,贴近真实。
网上很多关于《水浒传》的问题,我看基本上王钰先生一本书就说清楚了,而且大家来来回回地讨论,也没有超出王钰几十个字的答案范畴,请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