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中医诊所 追忆国医大师朱良春

2018-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江苏网讯 13日22时26分,国医大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原中央委员.政协南通市委员会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南通市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朱良春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8周岁.朱良春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1987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1991年国务院颁予其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江苏网讯 13日22时26分,国医大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原中央委员、政协南通市委员会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南通市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朱良春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8周岁。

朱良春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1987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1991年国务院颁予其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朱良春中医诊所 追忆国医大师朱良春

200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无偿捐献秘方、支持中医药事业”奖,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朱良春擅长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有“虫类药学家”之称。 (记者陈可)

13日22时26分,一代大师朱良春溘然长逝。14日5时53分,朱良春先生的女儿——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朱婉华在微信中透露,仙逝前十个小时,老人家还在给两位学生的论文签字。

朱良春中医诊所 追忆国医大师朱良春

朱老仙逝的消息传开后,他的朋友、后学、曾经治好的病患哀痛之余,纷纷表达悼念之情。有人撰联:良师驾鹤,俯瞰神州,慈蔼垂顾仍留甘露救世人;春雨润物,无声做雷,发聩警示还盼中医利苍生。这也很好地概括了朱老不平凡的一生。

朱良春中医诊所 追忆国医大师朱良春

用虫药如神

获“五毒医生”雅号

1917年,朱良春先生诞生于镇江市,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

1938年,21岁的朱良春从上海中国医学院学成毕业,回通开中医诊所,独立门户,行医治病。当时中医界有一种说法:“非严谨者不能御毒药”,很多中医对药性猛、毒性强的虫药颇为顾忌。因为,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物活性强,但作用峻猛、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搜剔深入精髓骨骱之病邪,没有功底的医生不敢乱用。

但朱良春的恩师、一代中医大家章次公先生却认为虫类药里的动物蛋白质有灵性,“当用则用”。朱良春牢记师训,汲取各家所长,大胆实践,不断发掘出很多新的用法。

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朱良春开出的虫药用法往往能取得奇效。1940年,南通地区爆发登革热疫情,朱良春先生开出的虫类药方收到奇效。当时西医的治疗一般要一周到十天左右才能缓解,而使用虫药三天就能缓解。当年,药店老药工得知开方子的朱良春只有20多岁时,赞叹道:“这个年轻大夫,胆识可真大。”感佩其用虫药治愈诸多疑难杂症,患者和同行赠其“五毒医生”的雅号。

1963—1964年,他在《中医杂志》连续发表了《虫类药的临床研究》,1978年又出版了《虫类药的应用》,首次系统总结了历代运用虫类药的经验,并用于恶性肿瘤、血液病、骨关节病、心脑血管病、肝硬化等诸多疑难重症治疗,收到草木药不易取得的效果。

如在水蛭条下,他曾明确提及,治胸痹心痛,配全蝎、蝉衣、地鳖虫等虫类药,收到常规药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对后来以虫类药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和方药,深有启迪。同时,他还首创“复肝丸”,以扶正化瘀立法,用红参、紫河车配山甲、鸡内金、地鳖虫、三七等,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先河,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容之一就有“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促中西合璧

在今年8月初接受央视《我的座右铭》栏目采访时,朱良春曾说,他的座右铭是:“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纵观老人漫长而不凡的一生,这八个字贯穿始终。

在朱良春老人家中会客厅的墙上,挂着这八个字。这是他的恩师章次公先生所赠。“发皇”一词,《文选》所录西汉枚乘所著《七发》中有云:“分决狐疑,发皇耳目。”唐代学者李善为《文选》评注指出:“明者曰皇也。”“发皇古义”意为继承传统精辟的东西,将其充分地弘扬和发挥出来。而“融会新知”则好理解,即指要随着时代前进,接受新知识,吸纳现代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在朱良春先生早年行医的日子里,虽然他用虫药看好很多疑难杂症,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中西医两派争论不休,甚至水火不容,有段时间里中医诊所连体温表都不许使用。但在朱良春看来,中西结合才是医学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

1952年,他联合几位医学同仁,开了南通第一家中西医联合诊所,在中医诊疗中借助西医设备和手段,提高诊疗水平。开业后,每个大夫每天看几十号病人,比单独中医或西医诊所都要多。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但西医立足科学理论,有明确的病理依据,而中医却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中医师用来空谈和造势,重理论轻实践,由此也造成“中医无用论”的出现。朱良春从临床干起,明白诊病关乎生死,当然要凭真本事,况且患者也是医家的衣食父母,切忌空谈和造势。

中医界多年来热议的辨病辨证关系等,一直争论不休。如什么是“病”和“证”,关系如何,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等等,从理论、哲学层面上探讨莫衷一是。朱良春从临床着眼,举了一个例子,马上就一目了然,并提出了公允的看法。

辨证论治灵活,体现中医特色,但对疾病的具体机制和明确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这种中西医之间的客观差别,如不经综合参考分析,有可能导致医疗上的严重失误。如直肠癌早期症状易与慢性痢疾或痔疮混淆,如不运用西医学方法早期确诊,中西医结合,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就很有可能贻误病机,致病情恶化,癌肿转移,甚至不治。

智者目光如炬。如今,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已经是一门相对发展较成熟的新学科,朱良春也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尽宏慈善

以菩萨心肠对待患者

朱良春常说,对病人要做到章次公要求的“菩萨心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他之所以饮誉医坛,蜚声海外,不仅因为高超的医术,还因为他宽广的胸怀和仁慈的心。

朱良春常教诲子女“医乃仁术”,这在朱婉华的心中扎下了根。做医生必须把病人当亲人,病人才会信任医生。她表示,父亲经常告诫子女:“医生必须要具备‘仁心’才会有‘仁术’。”

来良春中医医院就诊的患者多为重患,有痛苦艰难的求医经历,有痛不欲生的病痛折磨,还有对疾病的恐惧,对医院的怀疑,有时患者会烦躁至极。“当看到这些身陷疾病困扰,由病致贫或因贫致病的病人,我们会尽力给予理解、帮助和安抚。”

2003年,从上海松江来了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的儿子陈某来看病,孩子因患硬皮病二年余,病情一直进行性加重,形体消瘦,两手指逐渐发展至皮肤僵硬、指腹破溃坏死、指骨显露。就诊时考虑其经济状况,医院给他开了中药汤剂和浓缩益肾蠲痹丸,价格约九百元。当时天气已渐热,朱婉华考虑到夏季高温易引发感染,如孩子指腹软组织坏死不能愈合而出现继发感染,就必须截指,将会致残。

有鉴于此,朱婉华建议改用起效快、价格较高的药,一个月约3000元的药费,并告知一般三个月起效。当时病家同意换价格高的药,但第三个月函诊买药时,患者母亲来信述服药二月未见明显效果,不信任的话语显见字里行间:“我儿子从患病到现在,在上海看的都是知名大医院、大教授,已花掉近十万元了,还没有一个医生敢讲这个病能治好,你却敢说大话……”

“看完信后我心里很平静,因为我是真心为患者着想,说的都是真心话,我对疗效有信心,我也能理解患者母亲的心情和境况,我表示愿意先免费提供她儿子四个月的药物,希望在服用六个月的药以后再下结论。”患者母亲勉强将药收下。服药第三个月时,患者破溃的指腹开始结痂,第四个月陈某坏死的指腹已恢复如常人。第五个月时,患者母亲来信,感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感谢朱医师的大恩大德,一家人永世不忘……”

朱良春诊病非常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尤其是肿瘤患者,并把对患者的心理辅导称为“话疗”。医院也一直贯彻朱老的这种精神,在面诊患者解答疑问时,不忘开导患者并叮嘱生活中注意事项,调整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良好的沟通,让患者建立起治疗的信心,树立起战胜疾病的意志,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为医者,一定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朱婉华表示将牢记父亲的叮嘱,永远“遍洒甘露在人间”。       本报记者 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