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系统 从青苹果“甩锅” 看互联网医疗学习什么?

2019-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俗话说,"前有车后有辙". 前来搅局医疗行业的又不止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然而, "曲高和寡"从来都是真理.腾讯医疗战略下的"腾爱医生" 不到3年时间夭折了.6月4日,成立于2013年11月,定位於"熟人医患"互联网医疗的青苹果健康管理公司公布了该业务停止运营的消息,"甩锅"的结果让人有错愕感却不难理解.青苹果的谢幕或许其创投团队内部也不清楚地知道青苹果的短板在哪儿?掉入了"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

俗话说,“前有车后有辙”。 前来搅局医疗行业的又不止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然而, “曲高和寡”从来都是真理。

腾讯医疗战略下的“腾爱医生” 不到3年时间夭折了。6月4日,成立于2013年11月,定位於“熟人医患”互联网医疗的青苹果健康管理公司公布了该业务停止运营的消息,“甩锅”的结果让人有错愕感却不难理解。青苹果的谢幕或许其创投团队内部也不清楚地知道青苹果的短板在哪儿?掉入了“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泥坑中被焦虑逼迫。

青苹果系统 从青苹果“甩锅” 看互联网医疗学习什么?

“捉襟见肘”,谁在顶端仁者见仁,谁在最低处众口一词。

中国古话讲“天时地利人和”,又讲“时也,势也”。凡事都有机缘,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推进,带来的只能是糟糕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医疗需要具备两个能力:足够多的运力和良好的互联网系统架构的能力。换句话说,其核心有三个,一个是流量和获客能力,第二是精细化运营的能力,第三是获取医生的能力,此外还有品牌,这些都是互联网医疗需要具有的壁垒,也是传统医疗发展很难超越的。倘若在运力、需求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匹配的效率就会下降,盈利也会变得很难。

青苹果系统 从青苹果“甩锅” 看互联网医疗学习什么?

曾经互联网医疗状态就是现在互联网医疗状态的风向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互联网医疗生存背后,面对资本是一种被动选择权,是一种被动承担命运的意志,是由权责机制、互信建立、治理模式转化为事实上空转的标志,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由被动变主动,由客观变主体是无能为力,依然活在“及时捞一把”的心态交集中,难以实现长足的进步也就自然而然了。

青苹果系统 从青苹果“甩锅” 看互联网医疗学习什么?

同样,对青苹果来说,这些年,主要是针对“熟人医患”这个业务层面来展现产品和服务实力。于高光时刻,有过创投业界肱股之臣多次相当可观金额的资本支撑,服务了500万用户,并且转化了可观数量的付费用户。

事实上,青苹果在践行医疗服务靴子落地的几年中,也是把付费用户增长盈利效果放在了重要位置,仅仅是背靠资本实力更有底气地烧钱,现有的盈利模式似乎也没有什么翻新的花样,也没有打造出标准高效的商业化之路。

一方面有业绩止损的压力,其要通过扩大业务规模来实现多元营收;亏损问题却一时难以解决,又要面临互联网行业“不增长就是死”这个铁律的验证;另一方面,不断深入细分垂直的医疗产业链,就意味着还将加大投入,业绩增量压力的天花板已触顶,创投团队也同样对遭遇危机后未能形成未雨绸缪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

显而易见,青苹果“甩锅”背后真正的缘由在於平台认知上的差距导致自身难以把握住医疗行业变革中的机会,缺少良性的用户增长和实时战略产品迭代的支撑,瞄准医疗服务红利,实现付费用户增长这个最大的痒点,痛点是没有重视起用户数和活跃度为何下降这个对于任何互联网医疗都是致命的问题。要做好与团队进行长跑的心理准备,很难在几年的时间就获得比较理想的或至少是比较明确的回报。

以此来看,青苹果并不是投资者心目中原来良性增长正在爬坡的公司,“亏钱赚吆喝”的玩法只能让投资者的攻击使得CEO处于忍无可忍的状态。即便公司内部创投团队逆势硬怼,或事后追因既显得尖酸刻薄,又无济于事。

互联网医疗发展需经得起医疗服务特征的考验

在互联网医疗博弈中,相似性的互联网医疗都是在各自成长的路径里,战略浮躁已司空见惯,遵循的是在线答疑解惑—聚集流量—付费用户—业务项目延伸这种并没有明显差异的商业模式,更加经不起从技术标准、网络架构到拓展整个产业链能力的全新挑战。

现在的业务至少和医疗服务本质是“撞题”的。未能搞清楚互联网医疗基本业务构成是由用户买单、不受专业门槛或政策壁垒限制的推广复制,以及医生为主导核心的上下游利益这种结构性的闭环。也就是说,符合医疗本质的互联网医疗才是其操作系统服务核心的所在。

基于互联网医疗问题的复杂性,显然远远超出各方的预期,需要时间让公众对这一复杂问题形成认知,需要时间让互联网医疗问题具体牵涉到哪些挑战逐渐浮现,需要时间让利益冲突的各方在矛盾的冲突发展中达成妥协和共识,形成更为清醒的认识。

事实上,不少互联网医疗公司面对真实的医疗服务市场现状,在C端巨大的用户流量面前,缺乏医疗服务现实场景经验,也没有运用深入医疗本质作为长板运营,hold理想的进展,还是以往固化思维,不习惯承认自己没有打不赢的仗,都太过急于求成,以背离行业生态发展的方式去成长,违背了医疗行业“慢”的必然规律。

鉴于医疗本质特征考验的是产品成熟度,互联网医疗明显缺陷是在医生临床决策能力上的弱势,自然会对自身深度发展产生一些阻碍,但市场不能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看做仅仅是一条单一路径。

那么,在资本支持互联网医疗赋能服务场景落地应用的情况下,究竟是在进行纯粹的医疗服务创新,还是被商业支持圈到了某一个笼子里?是否会对互联网医疗发展方向上路径的选择产生了哪些影响?

互联网医疗发展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

现今互联网医疗平台人才是鱼龙混杂的,相比在复合型人才团队选择上,核心团队面临着缺失医生为主导地位的结构性支撑闭环的巨大考验,尤其紧缺具有现实医疗服务场景丰富经验和话语权的医疗专业人才。

从青苹果创投团队架构能力背景的视角来看,不管是在口碑上,还是在影响上,都可以说有着三个显著的共同点。

一是创投团队合伙人、投资人和大咖,包括站台背书的,其背景都是有充足资本资源长于操盘互联网产品和整合管理大企业,但同样缺乏操盘医疗服务项目能力和经验。练好基本功很重要,既然吸收但又消化不了医疗服务底层逻辑,那就好好做自己擅长的。

二是创投团队里依然稀缺有医疗背景或熟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从平台所需专业团队、医生资源乃至吸收医疗行业经验做时间沉淀过程看,压根静不下心来,只是把资本作为了强大需求,以此来带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方向,这就很难沉淀出业务项目在互联网端的优势。

三是缘于创投团队不同的文化圈层之间认知的壁垒,洞察医疗行业底层逻辑先见不足,通常都会将最浅表的医疗常识,给出看似理解的解释,而且是多角度的理由。其实以为懂了跟真正懂了是两码事,最大的痛点是做了未能看得懂的医疗行业。

说到底,这些年,互联网医疗在实践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确是存有过多的槽点。青苹果能给互联网医疗哪些启示?现今困境中的互联网医疗可破局之道的底线在哪里,怎么破?边界在哪里,未来趋势又会怎么走,却没有人说得清。倘若再听到互联网医疗这个或那个梗的消息,就是在向用户告别。

以“事后诸葛亮”的旁观者姿态,当然可以说:独自闯荡互联网的“黑暗森林”,势必会危机四伏。更何况,在与森林中同类物种竞争时,几乎没有任何先天优势,它并没有借力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的医疗人才,技术与数据优势。

但愿互联网医疗创投者能对赤兔折戟这段失败的冷经历背后多做一些热思考,从惯性的认知中走出一条可视失败为探寻互联网医疗前方可能性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思路。互联网医疗发展是在变与不变之间,现今走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关口,为行业添加新的商业故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后的赢家是谁,或许现在还不能见分晓,但事实却知道,能够对医疗行业态势变化做出理性预判,坚持做医疗行业底层逻辑,有可能做好更复杂、壁垒更坚固的医疗行业,目前活下来的未必是产品最好的;但率先出局的,一定是最早弹尽粮绝的。

笔者作为一位独立的资深医疗行业观察与实践者,更如是感慨地说,医疗行业是个复杂系统,各种变量彼此纠缠,让沙盘推演变得勉为其难。说这么多并不是真正的不看好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只是对互联网医疗实质性发展趋势,进行审慎的思考,不用和稀泥、不用彼此中庸,以一种劝谏的姿态在此表达意见,让行业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会因此变得更加辩证和包容。

今年3月份,笔者曾在“互联网医疗为何陷入运营困境”文章中点评到: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问题,不只是“投入资本”,“有耐心”,“给团队自由”,“调整打造新产品”理念的聚合,而是互联网医疗坚实基础这条路线的着力点在于:互联网医疗实质性发展必须结合医学学科强势业务的背景才能深入呈现出来核心竞争力。这样结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基础:医生资源和团队经验。但并不容易,互联网医疗发展必定是一个缓慢的爬坡过程。

作者:

郭俊 主任医师、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