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管风琴 “炮中之神”喀秋莎威震天下
它的炮架上刻有一个俄文字母К,表明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由于红军战士十分喜欢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因而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昵称它为“喀秋莎”。
初战震慑敌胆 “喀秋莎”大显神威
1941年7月15日,法西斯德国一支部队侵入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的一个火车站,大批坦克的装甲车辆在此稍事修整,各种车辆在路旁检修、加油,士兵们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三五成群地在树阴下用餐、休息。二战中的德国军队素以谨慎、缜密著称,然而此处离前线超过10几公里,并且德国空军已经掌握了战场的绝对制空权,同时车站附近还部属了重炮,即便有苏联军队向车站进攻,也会被德军炮火迅速清除,所以德军士兵和后勤人员一点也不慌张。
可就在这个时候,车站旁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 在短短几秒钟内,就有80枚炮弹像暴风雨一样倾泻到车站附近。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被炸得支离破碎,运载弹药的卡车中弹后燃起大火,并连锁反应地炸毁了四周的一切车辆、装备和人员,地上躺满了无数德国士兵的尸体。车站内四处都是血迹和残肢,侥幸未死的德国士兵中有一些经历过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这些老兵也被吓破了胆。
德军指挥部获悉后大为恼火,随即命令空军战斗机立即起飞支援,同时命令德国火炮部队立即还击。德军根据攻击强度估计,这应该至少是一个苏军炮兵师的第一轮炮击(苏军一个炮兵师有8个团,火炮总数168门,目标巨大)。德军炮兵部队随即开炮还击,但炮击以后,却没有任何反应。而德国空军在附近进行了细致的侦查,却没有发现苏军大规模炮兵部队的任何痕迹。
德国指挥官大惑不解,难道这一个苏军炮兵师的凭空消失了?其实,他们遭遇的正是苏军最新式的武器——喀秋莎火箭炮,一出场便大显神威。
正是慑于“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纳粹德国苦心孤诣地想获得“喀秋莎”火箭炮的设计图纸。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该型火箭炮的设计图纸被德军情报人员成功窃取。但是当离开苏联国境的时候,设计图纸又被苏联的一个小偷给偷走了,小偷盗亦有道,将“喀秋莎”火箭炮的设计图纸交给苏联政府,这才避免了潜在巨大损失的发生。
多次战场鏖战 “喀秋莎”主宰胜利进程
喀秋莎火箭炮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有着非常良好的战绩,为苏联红军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提供了坚定的火力支撑。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例,苏德双方在城市内激烈拉锯,尽一切力量使用全部的火炮攻击对方。苏军在该战役中先后投入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凭借火力上的优势最终将纳粹名将保卢斯麾下第6集团军30万之众系数分割围歼。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军开始进行战略进攻。同样“喀秋莎”也加入了大反攻的胜利进程之中;经过一系列艰苦战役,苏军火炮于装甲部队像铁犁一样解放东欧、突入德国,最终攻入柏林,逼迫希特勒自杀。柏林战役中约有2000门喀秋莎参加,它们射出的可怕炮火不仅将柏林变成了一堆废墟,而且其可怕的声音更对德军士兵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连希特勒也不例外。
据希特勒副官回忆,希特勒在自杀前几天,突然听到一种可怕的破空声音,他急忙召集副官询问。副官告诉他:那是斯大林的管风琴(德国人对喀秋莎的称呼),希特勒面如死灰。几天后,他开枪自杀了。
战后大放异彩 “喀秋莎”历久弥新
战后,苏联火箭炮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其口径、威力和射程不断增大,射程甚至可以达到100公里,与此同时发射装置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管式和方筒式取代了轨道式。
在战后苏联的火箭炮家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BM-21"冰雹"火箭炮,该炮是前苏联研制的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因性能先进而名扬天下,先后生产2000多门,大量装备苏军,还大量出口至东南亚及东欧各国,我国也进行了仿造。
BM-21"冰雹"火箭炮可在18秒内发射40枚火箭弹,全营齐射能发射720枚火箭弹或化学弹,炮弹总重量达到48吨。目前为止,BM-21"冰雹"火箭炮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炮兵的装备。
在BM-21"冰雹"火箭炮的基础上,俄罗斯军工业又研发出“龙卷风”火箭炮,火箭弹重达800千克,最大射程达到70千米,并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在车臣战场上,俄军便投入了众多“龙卷风”火箭炮,对车臣武装进行了超强度火力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龙卷风”火箭炮还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技术,飞行工程中可不断修正火箭弹的飞行方向,从而使命中精度提高了3倍。威力巨大的“龙卷风”火箭炮配上先进的无人侦察机,将在21世纪战场上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