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
解释:不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点声,何不吟诗长啸慢步徐行?
评点:天下大雨,雨滴穿透了树林,打在叶子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声响。苏东坡却说,不要理它,不要去听雨打叶子的声音,何不就在这雨中,吟诗长啸,自由自在地慢步徐行。
能做得到吗?我们也会背几首诗,下次下雨时,我们都不带雨伞,然后在雨中慢步行吟,如何?我们做不到!苏东坡写这首词给我们看,也并非向我们宣扬:你们要学我这样,以后天下大雨,都不要带雨伞,都学我这样,不管风吹雨打,只管慢步行吟。
这样多浪漫,多自在,多潇洒!同学们,苏东坡这首词要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解读不能太粗心,否则将与苏东坡的智慧擦肩而过,相去千万里。那么,苏东坡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读完整首词之后,我们再来领悟。
说实在的,如果每次下雨,苏东坡都不打雨伞,都来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我看苏东坡是个疯子,不值得我们这般认真地看待他。其实,苏东坡也带雨伞呀。别忘了,小序里明写着“雨具先去”,可见苏东坡也带雨伞呀!只不过是“道中遇雨”,而“雨具先去”,实在是避不开了。是的,我们也常有这种遭遇。既然遇上,又避不开它,只能去面对它。
如何去面对它。像同行那样“狼狈”,还是寻找超越。苏东坡是个很智慧的人,他当然不愿意与同行“皆狼狈”。他找到了一种超越困境的好方法,并且很热心地用诗词告诉我们:困境和逆境是可以超越的,我超越给你们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这就是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原因之所在。如此这般解读,我们算不算读懂了苏东坡的这句诗?算不算?算不算,说了不算,做得到才算。实际上,我们还是做不到的呀!
为什么?因为我们只读懂苏东坡超越困境的方法,还没有读懂这种超越方法背后的智慧。所以,这句诗解读到这里,才算读到了皮毛,并未得它的精髓。正是因为缺乏这种超越的智慧,所以下次遇到大风大雨时,我们无法学苏东坡那样,一来个“不听”,二来个“吟啸”,三来个“徐行”,就实现了对大风大雨吹打身体的超越。我们必须再深入一层,去探索苏东坡超越的智慧。
首先,让我们细心来探讨一下,“同行们”为什么狼狈。大家知道,序里已告诉我们,淋雨的故事的发生在湖北黄冈县,时间是三月七日。我查过黄冈县的近几年年平均气温在16-18度之间。苏东坡时代应该会更冷。三月是春寒料峭时节(下文也提到),在这个时节遭遇大雨淋身,大家自己可以想象,那是多么难以忍受的事。
所以,通常情况下,遇雨就想避开,只要能躲避的为什么不躲避呢?但是,中道遇此大雨,避也避不开,躲也躲不掉,被淋得一身湿漉漉的,自然没有好心情,狼狈相可想而知。
这时候,你可以不听“穿林打叶声”,但你能不听身体淋雨寒冷、透湿的感受吗?这是一种很现实、很不愉快的身体触受。你想潇洒起来,想浪漫起来,首先就得有智慧超越身体淋雨寒冷、透湿的苦受。如果我们被这种苦受困住,对不起,一见到天下雨了,赶紧躲避。
就这样,从小都没有人教我们,对雨我们就本能的学会了持实用态度。长大了,我们还懂得一个道理,雨淋会生病的,淋雨也不卫生,特别是今天,雨水酸性较高,一定不要被雨淋到噢!这又是另一种对雨的态度,叫科学的态度。
不管是实用的态度,或是科学的态度,对雨都是要躲避的。问题是他们道中遇雨,避也避不去,躲也躲不开,而对雨的实用态度总是在心里急切地呼喊着,快跑呀,快躲呀!嗳呀,好冷呀!
真急死人呀!我的妈呀,没一个地方可躲避。嗳呀呀,苦死我了。同学们,这才是狼狈。注意呀!苏东坡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见,这个狼狈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是“觉”到的。如果把狼狈理解成眼睛看到的哪种狼狈,那我们就把苏东坡的这首词给读歪了。
再来探讨苏东坡凭什么独不觉狼狈?
刚才已分析过,如果狼狈是眼睛看的那种狼狈,那么苏东坡也免不了狼狈。但是,苏东坡说的狼狈是心里的那种狼狈,所以我们必须来探讨苏东坡凭什么道理而能不觉的狼狈。
首先可以肯定,苏东坡也是人。他被三月的雨淋身,也会有寒冷、透湿的苦受。苏东坡在雨中能如此潇洒、纵容、自在、旷达,绝非仅仅来个不听 吟啸 徐行,就可以超越雨淋的身体苦受,能使苏东坡超然自在的,恰恰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行为背后的智慧。
反过来说,不同智慧的人来解读这一句诗,就有不同的解读。下面提供三种解读法,请你判断,那种解读最有智慧。哪一种解读最接近苏东坡的智慧。
A.注意力转移法:
淋雨又冷又湿,身受很苦,苏东坡用注意力转移法,令自己不要去听雨打叶的声音,行吟诗一首诗,让自己高兴起来,遮掩一下淋雨的苦受。
这种对治苦受的方法也很常见。或叫注意力转移法,或叫遮掩法。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个教授无缘无故地被造反派抓去批斗。每次批斗都要把他绑起来,逼他跪在台前,听批斗的人用高音喇叭,无中生有地诉说他的种种“罪行”。
这位教授听了很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后来,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他们批他们的,我做我的。他们可以把我身体绑起来,逼我跪在这里,但他们却不能把我的心也绑起来,令我心屈服。于是,他跪直了身体,在心里高唱《红灯记》李玉和就义时唱的歌--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教授在心里唱得比外面高音喇叭还大声。他用这种方法超越了被批斗的痛苦。确切地说,是遮掩了被批斗的痛苦。
电影《芙蓉镇》中有一个叫秦天子的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受迫害。令他每天早晨天亮前把芙蓉镇街道打扫干净。一个知识者遭受迫害,这是很痛苦的事。但是,当痛苦避不开时,有智慧的人不愿直接去受苦。秦天子每天扫街都扫得很高兴。知道为什么?因为每天那么早起来扫街,街上都没有人,他拿着一把大竹扫,嘴里哼着华尔兹的调,“咚哒哒,咚哒哒”,踏着舞步,一路扫过去。苦难的生活因此变得有情趣、有意趣!
劳动累了,喊号子,拉纤的唱船歌等,都是遮掩法,或叫注意力转移法。
B、物我合一法:
道中遭遇大雨,无可遮拦,无可躲避,只能去面对。“我”在天地间遭遇此风雨,恰似“我”在官场中遭遇“乌台诗案”。而政治的风雨比自然界里的风雨更寒冷,更无情,更令人痛苦不堪。今天面对着这场自然的风雨,多少比“我”遭遇的政治风雨来的温情。
而道中际遇的这场大雨,不正是大自然这位老师向“我”演说关于如何坦然去面对人生苦难的道理吗?这样,本来冷雨与人是对立的,但在灵悟式对话中消解了对立性。于是,那风雨打叶的声音,仿佛就是一行行诗,一句句词,让苏东坡一路行吟着(回来写出来给我们,它的题目叫《定风波》),终于超越了身体的苦受,而与雨相趣,内心充满超越的喜悦。因此,同行皆觉狼狈,余独不觉。
有几个男大学生,一傍晚出去散步。途中遇急雨,纷纷逃避。唯一男生大声呼喊:嘿,逃什么?难道你们不愿意让春天的姑娘这样热切吻吻你们吗?大家一听,才恍然大悟,春天来了,这是能意识到的第一场春雨。春天很美好,就像美丽的姑娘一样美好。
你看,雨滴打在脸上,真的比冬雨温柔多了。这一点点清凉的雨打上脸上,还真像姑娘小嘴吻在脸上、手上。这个想法对年青而爱浪漫的男大学生来说,真是太美妙了!于是,那几个想躲雨的同学也不躲了。他们又聚在一起,慢悠悠地散步。一边散步,一边尽情地享受春姑娘对他们的吻吻。这种不与对雨对立而与相趣的态度,也叫审美的态度。
C、随遇而安:
不要忘了,苏试号东坡居士,是个佛学修养很高的人。修佛有所成的人,心是不容易被外境所转。这就是人的定力。儒家也提倡这种定力:所谓君子行不乱步,笑不露齿。所以中国有一句名言:随遇而安。有定力的人,是能随遇而安的。
你看看,前面也是雨,所以别想跑了。不要让雨扰乱自己的心灵,既然避不开,躲不去,那就随遇而安吧。何况《心经》说:五蕴皆空。如果说现在还空不掉,那就用行吟的方法,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遮掩一下身体的苦受。
或者试着与雨进行心灵的对话,以消解身受与雨的对立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再听听雨穿林打叶的声音。那声音多自然自在呀,仿佛是一行行诗,一句句词!何妨不慢慢地走,心情轻松而愉快地听一听这一路上大雨为我作此般美妙的行吟。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解释:(雨天路滑,主人公)以竹作杖,脚穿草鞋,行吟于雨林中,情趣和意趣满怀,轻松愉快的心情,令人觉得慢步徐行胜比骑马。遇到如此有情趣和意趣之雨,有谁还害怕?
评点:竹杖、芒鞋,点明了词主人公雨中行吟的另一细节,使词主人公雨中行吟的形象更鲜明。竹,很清雅;芒鞋,很清淡。竹杖在词主人公手里,芒鞋穿在词主公人的脚上,而行吟雨中,词主人公清雅、淡泊、超然脱俗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不是苏东坡自我陶醉表现,而是苏东坡以此快意示现我们超越逆境的人生意义。
轻胜马:“轻”字,表达了诗人超越困境的心情:轻松、喜悦。“轻”字形容的是心情,“胜”字形容心情轻松、喜悦的程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表达了词主人公于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自由自在,自得自乐。
谁怕:既然能超越雨淋的苦受,并因为超越而产生的美妙的情趣和意趣,所以诗人反问“谁怕”。这一问却是意味无穷。谁怕呀?词主人公是不怕雨了,但同行的人却怕呀!所以,诗人这一问,一则有对自己所体悟的境界给予坚定而明确的肯定,二则是对那些还不懂得超越而怕雨受苦的同行(包括读者)给予殷切的启发。这一问中包含着苏东坡么深切广大的关怀!这个关怀从他身边的那几个狼狈的同行者起,一直延伸到今天我们这里来。
3.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释:如果我一生历程中布满了烟雨,那我将只需一件蓑衣,我愿淡泊自在地穿越这一生的烟雨。
评点;作者从近到远,从眼下逢雨的超然感悟出发,联想起人的一生之艰难困苦。平生就是一生,烟雨象征着艰难的困境。诗人想象,如果我的一生每天都这样充满了烟雨,那我就穿着一件蓑衣穿越这一生的烟雨。我不需要别的,不需要权利,不需要荣华富贵,像今天这样,只需要雨中行吟的情趣和意趣,只需要超越困境的人生智慧。
一生的历程中都是烟雨,这是很苦难的。遭遇一生烟雨,而能利用的,也只有一件蓑衣,这更悲哀。但是,诗人把平生、烟雨、一蓑放在一起,中间加了一个“任”字,苦难的生活就变成了美好的诗句。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把苦难的现实生活诗化,让人的痛苦学会吟诗,学会唱歌!这就是苏东坡借这首词要给我们分享的人生智慧!
词句中“任”字用得很巧妙。尽管身处逆境,外在生活条件也很清寒,但诗人愿意,并自信能淡泊、自由、自在地穿越人这一生的历程。
上片小结:写诗人道中遇雨,而能超越雨淋之苦,反得雨中行吟之情趣和意趣。并由近及远地想象自己一生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诗人坦然对面人生困境的超然、豁达的态度。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解释:早春的寒风将酒意吹醒,微微觉冷。
评点:这句词意,既是写事,又有象征意义。
从写事的角度来看,这一词句告诉我们:苏东坡及其同行,被雨淋了一阵之后,终于找到了有人家而且可避雨的地方。他们在那里避雨,还喝了酒,暖暖身子。词主人公酒喝多了,都有点醉了。被料峭春风一吹,人才从酒醉中清醒了过来。
从象征的意义来看,这一词句告诉我们:大雨淋人,就像人生一切逆境,懂得如何超越淋雨之苦,能令能人得雨中行吟的情趣和意趣;经历人生的一切逆境,并能努力超越它,将使人更加清醒更有觉悟。
微冷,既是指喝酒后被寒风次的身体觉受,也是诗人承认,自己的修养不够,所以身处逆境,还不能完全解脱,尚有人生惨淡的感觉。
5.山头斜照却相迎。
解释:雨后,西面的山头上露出了太阳。太阳光斜斜地照射着我们。雨后见斜照,心情真是高兴呀!而山头的斜阳也喜气洋洋地迎着我们照来。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人生顺境的象征。相迎:人人喜欢顺境,所以用相迎。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释:回想刚才那段风雨萧瑟的历程,我们回去的时候,却是没有风雨也没有晴的景象。
评点:这一词句,主要写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回首向来萧瑟处”,前后对比,是为了突现“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因为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境界。这样,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三个境界:一个是风吹雨打的境界----逆境;一个是山头斜照喜相迎的境界----顺境;第三个是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不逆不顺境。
一般的人喜欢顺境,害怕逆境,而对不逆不顺境没感觉、不在意。但是,苏东坡却不同于一般人,在他看来,恰恰是那“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境界更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享受。
下片小结:避雨饮酒,清醍之后,又见斜照相迎和无风雨也无晴两种自然景象,与上片雨中行吟相呼应,分别象征着人生中的逆境、顺境和不逆不顺的平境,巧妙地表达了苏东坡智慧地对待人生三境的旷达态度。
二、词的主题品味: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苏东坡一伙人外出返回的途上遇到大雨,雨具被前行人带走,后行的这些人没有雨具,也找不到一处避雨的地方。他们中除了苏东坡之外,都被雨淋得很狼狈。唯独只有苏东坡不觉狼狈。因为苏东坡懂得如何超越雨淋的困境,不去理会雨淋的身受之苦,而是能与雨进行灵悟式的对话,从而消解了人与雨的对立关系,得到了超越雨境的情趣和意趣。
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避雨的地方,并且还在那里喝了不少酒,暖暖身体。他们还臆想不到,雨后竟然天晴了。山头的斜阳迎照着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天气又变出了一个新的景象:无风雨也无情。
表面写的是作者一天中的几种境遇,实际上却是借写这一天的三种境遇,表现了苏东坡对人生智慧的观察和深刻的觉悟,以及作者自己觉悟后以词的形式与人分享觉悟,对尚未觉悟人给予殷切、深广的关怀。
词中有三种境遇:雨境象征着人生的逆境;斜照相迎象征着顺境;无风雨也无晴象征着不逆不顺的平境。苏东坡借这首词,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境遇无非这三种。如何对待这三种境遇呢?苏东坡很感慨地说:你们呀,我不知道怎么说你们。
你们呀,一生一世只懂得拼命去追求功名利碌和荣华富贵,却不肯花点时间好好地看待自己。你看你看,你们是怎么对待人生的这三种境遇?你们中大多数人呀,遇到逆境只想躲避,遇到顺境就只懂得喜欢,而对不逆不顺境却一点也没有感觉。
这样为人处世如何不苦呢?算了算了,不怕你们说我自吹自擂,我实在不忍心看你们被这三境转的苦不堪言,我还是把我的人生秘诀透露点给你们。但是,我真的还不能直说,否则你们一定会很生气,以为我这样小看你们每个人的智慧。这样吧,我把我的觉悟写成一首词,奉献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看懂我的良苦用心噢。
这次道中遇雨,和我同行的几个人,你们都看到了,够狼狈了吧!为什么他们会那么狼狈?因为他们遇到逆境,只想躲避,明明知道已躲无可躲,避无可避,还没想到如何去面对。这是做人的第一错误。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不敢去面对它。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它时没有超越它的智慧。哪,我示现一次给你们看----莫听穿木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看懂了没有?现在你还害怕吗?真的不怕了,说明你领悟了。还是害怕,说明你还没有领悟。
大家都爱顺境。顺境是好呀,但是你们都没意识到,在你们喜爱顺境的同时你们开始害怕逆境,虽然逆境还没有来。因为顺境和逆境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翘翘板,顺境在这头,逆境在那一头,玩起来,这边上那边下。所以我说,你们没有好好看待你们自己。
一条长凳,坐两头都不安稳呀,坐中间那个位置最安稳。中间那个位置就是不顺不逆的平和境呀!可是,你们又不在意它。平时也嘴里讲:人呀,平安最好!生活呀,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是,平境来时,你们却不懂得去珍惜它,享受它。
却让自己的心热切地追求顺境,惶惶恐恐地躲避逆境。我可不像你们,顺境来了我就受,不用去刻意追求。逆境来了,能避的我就避,避不开的我就去面对。你看,今天我们一下子遇到了三境,逆境来,超越它,可得其情趣和意趣,我不怕;顺境来了,自然好,我也不当心失去它;不顺不逆境来,你们不知道,只有我独自悄悄地享受。
你们要问,苏东坡呀,你写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别的意思。不要老是认为我老苏写诗写词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
傅河河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师随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