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平原 王敦《“阅读”陈平原》现代文阅读答案
如 果把平原先生的学术空间比做波光粼粼的昆明湖,那么"通俗化"的《北大旧事》就是湖边的万寿山了。一个以学术为生活的必需,根本不需要"黄金屋"或"颜如 玉"来当药引子的学者,"一不留神"出了本无意于流行却广受大众"买帐"的畅销书,这使人对二十世纪末中国学问家的活力与读书者的悟性产生信心。
不管怎 样,《北大旧事》"畅销"的是醇厚的文风与学术生机,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平原先生是有本事吸引大家去"阅读"他的。边"阅读"平原先生边觉得,哪怕"身 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好。
陈平原,1954年生,出身广东潮州书香门第,三代都是读书人。15岁初中毕业正赶上插队,他在粤东山村老家插队八年里就是靠着父亲的藏书度日。"文革"后恢复高考,陈平原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4年,三十而立的陈平原北上求学,考取北京大学有 史以来第一位文学博士生,师从王瑶先生。
1987年出版论文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8年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出版。36岁起任北 大中文系副教授。37岁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8岁被破格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平原先生著作颇丰,不同口味的读者都会列出各自津津乐道的一 批书目。
北 大的教授各具神采,平原先生便是其中颇令人难忘的一位。平原先生讲:在北大这个地方是不敢随随便便"乱说乱动"的。他又进一步解释:站在讲台上的未必如坐 在下面的高明。听讲者"虎视眈眈",逼得人不敢掉以轻心。
听过平原先生课的人都知道,平原先生从不会为追求某种效果而在课堂上进行"学术煽情"。在北大这 么一个每天都有好几个讲座和演讲,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的地方,平原先生从来没有应各学生社团之邀而做过什么讲座。平原先生普通话里带着粤腔,声音也不 大,且从不强调或重复上一句话。基本上可以说,平原先生不是一位善于演讲、雄辩、或具有预言家魅力那种类型的学者,是一位钟情"冷板凳"而不要"满堂彩" 的教授。
学 者的学术魅力,自然离不开他的学术品格。在思路上平原先生偏于"守旧出新",不轻易选择时髦;在用笔上讲究"温润"与"醇厚"。他讲:"倘若借用世人对 ‘先锋派文学’与‘传统派文学’的笼统划分,将勇于探索、努力创造或借用新理论新方法的文学研究称为‘先锋派学术’反之则称为‘传统派学术’;那么,我认 为,好的文学史家,既非先锋派,也非传统派,而是处在‘先锋派的后卫的位置上’。
"
平原先生认为"有历史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惊世骇俗、竞奇斗异的新,大部分只是尝试与探索,并不是真正有长久学术活力的 新。"他以史家的眼光说,"这一个世纪的学术失误之一就可以说是没有厚重根基的不断趋新。歧路亡羊,100年来学界吃够了不断游移,无所建设的苦头。平 实、醇厚,是我个人明确的学术追求。"
面 对自己的成就,平原先生始终保持着"学徒"心态。"做学问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好,而做更可贵的是要知道自己不做什么。能取重要,能弃更难得。特殊的年代耽 误了我的青春和读书的大好光阴,可以说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缺憾。自己‘先天不足’可以意识到,也要注意不要‘后天失调’"。
学者治学,必然与书结缘,平原先生每到一地必先"访书"探路。至于"访书"中的看书、买书、藏书等路数,陈平原自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陈平原和夏晓 虹住在蔚秀园单元楼时,房子小,家居之中几个大书柜显得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96年,搬入西三旗教师公寓。夫妇俩搬家搬得不轻松,因为书太多了。书弄停 当,家也就算搬妥了。
平原先 生温润、醇厚的文体,得益于他阅读古今圣贤对别人的深切把握与触摸。平原先生总是能让所评述对象所处的时代、文体与自己文章的风格相协调。他的散文风格, 尽可从他集子的书名透出,体现了"书生意气"与"学者的人间情怀"。他讲,"目前,我还没有摆脱职业化阅读的困境。尽管明知这对于谋生与求道都必不可少, 我还是希望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躺在蓝天下的草坪上,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读书"。
对 于平原先生的感情,"阅读"平原先生的收获,可借用平原先生对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读纸面也读纸背,如此古老的阅读方式,人皆知之。我想强调的是,‘知 人’不只是为了‘论世’,本身便有其独立的价值。并非每个文人都经得起‘阅读’,学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觅得一本绝妙好书的同时,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学者, 实在是一种幸运。"
(节选自《传记文学》,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传记的第一段写中央电视台播出对陈平原教授专访的这件事,其目的是为了突出陈平原清瘦而略带广味儿口音的谦谦学人的形象特点。
B.陈平原这本具有醇厚文风和学术生机的《北大旧事》得以畅销,这就使得人们对二十世纪末中国学问家的活力与读书者的悟性产生了信心。
C.陈平原普通话里带着粤腔,声音也不大,不善于演讲、雄辩,这些情况都制约着他,使他在北大从来没有应各学生社团之邀而做过什么讲座。
D."有历史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陈平原认为,学术尝试和探索要有厚重根基,不能只注重表面上的五花八门、惊世骇俗和竞奇斗异。
E.陈平原与书结缘,在粤东山村老家插队八年里就是靠着父亲的藏书度日,后来每到一地必先"访书"探路。他的温润、醇厚的文体,主要得益于他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读书。
解析:A项,对作者写法意图理解错误,文中写这件事目的是说要想真正了解陈平原,必须通过"阅读"的方式;C项,文中作者说陈平原从来没有做过什么 讲座,主要是强调他学术求真的性格特点,说他是一位钟情"冷板凳"而不要"满堂彩"的教授;E项,文中说,"平原先生温润、醇厚的文体,得益于他阅读古今 圣贤对别人的深切把握与触摸",可见这里的"主要得益于他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读书"曲解了文意。
答案: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答A、C不得分。
(2)"北大的教授各具神采,平原先生便是其中颇令人难忘的一位",请结合文本具体概括陈平原有哪些方面的"神采"。(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紧扣传主陈平原的相关事迹,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追求和表现,概括出他所具有的"神采"。要分点来概括,语言表达要简洁。
答案:①从不会为追求 某种效果而在课堂上进行"学术煽情",是一位钟情"冷板凳"而不要"满堂彩"的教授。②思路上偏于"守旧出新";学术上追求平实、醇厚;用笔上讲究"温 润"与"醇厚"。③面对自己的成就,始终保持着"学徒"心态。④与书结缘,每到一地必先"访书"探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结合文本,概括本文材料运用的特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传记中作者如何运用材料。材料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和作者的整体构思密不可分。一般来说,运用材料包含选取、组合和材料自身的特点三方面,作答时,要从这三点出发,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答案:①从选材的角度看,作者选用最能体现陈平原学术追求的材料,突出其求真务实的特点。②从组材看,文章围绕陈平原的文体之美和学术风范来组织材料。③从材料特点看,文中多处引用陈平原的相关论述或材料,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每点2分)
(4)文章的结尾一段引用陈平原的话说:"在觅得一本绝妙好书的同时,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学者,实在是一种幸运。"你认为"值得再三品味的学者"应具备哪些特质?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回答时应在联系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陈平原所具备的特质,以此来推知"值得再三品味的学者"应具备的特征。在结合文本的同时,要分条概括出要点。
答案:①要有深厚知识 的功底,学识要渊博。陈平原出身书香门第,插队八年以书为伴,在以后的生活中又与书结缘,不断增强学识修养。②要学会求真务实。陈平原注重追求"长久学术 活力的新",追求"平实、醇厚",从不搞花架子。
③在学术研究上有思想,有独特的见解。陈平原认为"好的文学史家,既非先锋派,也非传统派,而是处在‘先 锋派的后卫的位置上’","有历史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这些见解非常独到,常常会令人耳目一新。④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陈平原从来没有应各学生社 团之邀而做过什么讲座,而是一心一意踏踏实实搞学问。(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