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 韩非之死真的就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吗?

2019-04-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家好,我是竹吟风.今天我们聊一聊韩非之死真的就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吗?如此法家大才,嬴政为何会痛下杀手?下面我们就揭开历史的面纱,一探究竟.李斯与韩非曾经同拜荀子门下,一起在齐国稷下学宫留学,货真价实的同班同学.学成毕业以后,李斯和韩非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李斯还在吕不韦门下兢兢业业做一个小助理的时候,韩非已经回国潜心钻研学问去了--普通人需要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在他那里是根本不用考虑的.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 韩非之死真的就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吗?几年以后,韩非发表了他的学术著作<韩非子>,一时间

大家好,我是竹吟风。今天我们聊一聊韩非之死真的就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吗?如此法家大才,嬴政为何会痛下杀手?下面我们就揭开历史的面纱,一探究竟。

李斯与韩非曾经同拜荀子门下,一起在齐国稷下学宫留学,货真价实的同班同学。学成毕业以后,李斯和韩非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李斯还在吕不韦门下兢兢业业做一个小助理的时候,韩非已经回国潜心钻研学问去了——普通人需要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在他那里是根本不用考虑的。

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 韩非之死真的就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吗?

几年以后,韩非发表了他的学术著作《韩非子》,一时间成了著名的国际学者,在法家学术界的地位,甚至可以和李悝、商鞅、慎道这些人比肩。而且秦王嬴政也是韩非的铁杆粉丝。

嬴政亲政以后,秦国吞灭六国的战略也已经进行到了最后阶段。韩非所在的韩国,是六国里国力最弱的一个,这个国家恰恰又地处战略要冲。很自然,韩国成了秦国的第一个目标。

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 韩非之死真的就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吗?

在秦国备战的同时,嬴政给韩王下了通牒,要求把韩非送到秦国来,这就和拿着枪出去抢劫一样。韩国自然不敢怠慢,赶紧把韩非送到秦国。而韩非一到秦国,就被嬴政奉为上宾,成了秦王的高级顾问。

嬴政之所以在开战之前把一个敌国的王族子弟拉过来,可能有两层考虑。从理想层面说,嬴政确实是惜才爱才,把韩非强行要过来就可以避免在后面的灭国大战中波及他,而且还不会给韩非制造道德压力,因为他是被韩王迫于压力送到秦国的,和他本人没关系。

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 韩非之死真的就是李斯一手促成的吗?

从现实考虑是,当时嬴政身边确实缺人。蒙恬、蒙毅兄弟虽然和嬴政关系很近,但毕竟是军人,不能干政。廷尉李斯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占了一个先到先得的便宜,嬴政当时不用他也没有更合适的人了。朝堂上一眼望去,基本就是吕不韦留下的老班底,这些人的政治诉求和吕不韦没什么不同,比如像丞相王绾,动不动就想着逼宫改制。

秦孝公有商鞅辅佐,秦惠文王有张仪辅佐,秦昭襄王有范雎,嬴政何尝不想身边有一个相才可用。韩非是商鞅之后的又一个法家大才,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不好说,做高级顾问出谋划策是足够了。而且他和此前的商鞅、张仪、范雎一样,都是外国人,和秦国内部的各派势力没什么利益瓜葛,可以让朝堂格局变得对嬴政有利,灭韩国,韩非也无须再背负道德压力,所以从理论上说,韩非确实可以为秦所用。

战国时的文化氛围,还不存在无条件忠诚于谁的问题,人们普遍崇尚实力,看重实际利益。一个人从一国到另一国,其实和公司人员跳槽的性质差不多。韩非是韩王室成员,你让他和韩国为敌确实不太可能,但如果过了这一关,其他的就不是问题了。应该说嬴政这个考虑是很合理的。

韩非到了秦国以后,也确实很快就履行起高级顾问的职责,开始主动献策。韩非力劝嬴政先别打韩国,这个倒是还可以理解,毕竟那是他的祖国。可是韩非力主秦国南下灭楚,这就完全是不怀好意了。后来的情况说明这真的是不怀好意,秦在先后消灭掉韩、赵、燕、魏四国,后方及侧翼基本无忧的情况下,以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由资历最高的王翦率军六十万军队,历时一年才摆平了楚国。

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秦国真要是一开始就打它,到时候谁灭谁恐怕都两说。更要命的是,当时不少秦国高官真信了韩非的话,朝堂之上形成了两派完全相反的意见,导致秦国的灭六国准备工作,因此停滞了有两三年。

一个人说了不正确的话也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吗?答案是:真的有,直到现在也是这样。一些完全反常识的话,如果是通过某些专家学者的嘴说出来,即便再不合理,很多人也会相信,久而久之,“专家”“学者”在一些场合就干脆成了贬义词了。

事情不止如此。韩非还以私德不检为理由,力主嬴政杀掉负责情报工作的大臣姚贾,这位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美国的中情局局长的角色。韩非的这个提议还真有人跟着应和。

嬴政慢慢感觉到苗头不对。以笔者看来,其实韩非入秦,就是一名战略间谍。这是他的自作主张,还是韩国官方的谋划,无从得知。如果韩非仅仅像徐庶入曹营那样,不献一策,那嬴政多半会一直养着他,可是他所力主的优先攻楚,假如真的做起来,很可能会重创秦国,届时即便秦国能挺得住,在嬴政这一辈上,也基本没可能再有作为了。

韩非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秦的国家安全,嬴政再爱才,到了这一步,也只能处死韩非。传说中李斯因为嫉妒韩非而杀了他,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即便你是廷尉,要绕开秦王和整个秦国司法体系,去做掉这么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人物,这难度和风险都实在太大。当然,促使嬴政下决心杀韩非,在一旁推波助澜这种事情,依照李斯追求绝对安全感的个性,倒是真做得出来。

韩非这件事做得对不对,我们还真没法评价,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以上帝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也不能把“忠诚”看做是一种罪恶,只能说这是他的选择。

回顾战国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企图靠阴谋来扭转乾坤的事,韩国人其实不是第一次干了。 更著名的一次,是派经济间谍郑国到秦国,说服丞相吕不韦上马郑国渠工程。韩国人想的是,靠这个工程拖垮秦国的财政。结果没承想,韩国大大低估了秦的国力,秦国在郑国渠上耗了五年时间,最后还真给修成了,把四万顷荒地改造成了良田。

其实在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嬴政就已经发现郑国是间谍了,结果不但没处置他,还把他收编了过来,继续把这个工程搞完。这件事韩国弄巧成拙。

因为国力弱小,没办法正面和对手硬杠,韩国历来都非常看重类似的阴谋,总是想着靠这种奇谋妙算,来一巧破千斤。

韩昭侯时代的丞相申不害,就奉行法家术治,更是把这个喜好阴谋的传统推到了极致。所谓术治,简单说就是把国家的管理分为明暗两部分,明的是看得见的法律,暗的是看不见的帝王之术,后者本质上和现在的所谓“职场36计”之类的东西差不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历朝历代,皇帝都讲究一个天威难测,这就让下面的官员摸不准他的脾气,自己的一句话会让君王高兴还是愤怒都不好说。如此一来,群臣就得像陪伴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样,小心侍奉君王。类似的手段,如今在办公室政治当中,同样是不新鲜的。

这种“术治”,或者说是阴谋,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要么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之上,要么是需要把几样关键信息隐藏起来,秘不示人。总之,在整个布局当中会留下几个罩门,这些要素往往是布局的人所无法完全控制的,一旦为人所知,立马满盘皆输。比如韩非和郑国渠,这两场战略欺骗能否达成,完全取决于秦国的君王和高官是否一定会迷信权威,以及这中间不会有一点消息走漏,而这两点,确实是韩国人所没法控制的。

韩国缺乏硬实力,所以迷信这种近乎“小聪明”的路子,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对秦国的硬实力有所消耗。

公元前230年,秦最终发动了灭韩之战,因为实力对比悬殊,这一仗打得实在没有悬念,以至于《史记》关于韩的灭亡,一共就写了十七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