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刘昌伟 菏泽鄄城非遗传承人刘昌伟的泥塑艺术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享名于世的有天津的“泥人张”和惠山的彩陶,山东鄄城刘家泥塑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泥塑艺术的殿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鄄城刘家泥塑起源于清末,其作品广泛用于民间庙宇、殿堂。创始人刘云峰,后传给其子刘超中,刘超庸,后又继续发扬,传给刘文修,刘文珍,后又由刘文修之子刘同贞继承,在刘同贞二子,即第五代传人刘昌伟手中发扬光大,申遗成功。
刘昌伟,1977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临濮镇大刘屯村,是刘家泥塑的第五代传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手工协会会员,菏泽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他自幼秉承家学,师从其祖父刘文修,父亲刘同贞,学习传统泥塑制作技艺,系统的掌握了刘家泥塑制作的程序和制作技法,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刘家泥塑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继承了刘家泥塑制作精细,生动传神的艺术手法,并广泛深入学习各种雕塑技术,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他擅长创作传统的佛教,道教人物,神像,和历史人物,技艺精湛,对人物的面部肌肉表情刻画精细入微,眼睛生动传神,可以达到纤毫毕现,血管肌肉分明,人物表情丰富,喜怒哀乐,栩栩如生。人物身体结构合理,造型准确,既有夸张,浪漫的写意,又有细致入微的写实,很好的继承发扬了刘家泥塑的传统手艺和艺术精华,又对传统泥塑技艺作出了创新和发展。他的作品以古装人物为主,传神写实,栩栩如生。
在鄄城刘家泥塑被评为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刘昌伟把泥塑的传承和发扬为已任,并在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学习深造,系统学习现代雕塑技法和理念,形成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艺术风貌,并于2009年创立了泥塑工作室。
挖掘传统技艺,收集老辈艺人泥塑,整理修纂泥塑资料,积极培养新人,在宏扬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刘昌伟多次到景德镇、淄博等地学习交流技艺,结识众多雕塑高手,推广刘家泥塑,参加多次文化艺术交流,在2015年参加的由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陶艺大赛中他的作品巜妈妈的味道》获得一等奖。
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他的作品广受好评,并入驻国际手工业者村,免费提供工作室和展览,鄄城刘家泥塑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艺迹被山东卫视,齐鲁晚报,菏泽电视台,菏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泥塑作品被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多家专业院校和艺术机构收藏。
泥塑艺术是汉族民间艺术的一种,鄄城刘家泥塑艺术更是汉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别样的继承,刘家泥塑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制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明清以后,民间泥塑艺术得到老百姓的青睐,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刘昌伟说,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朴实、直观、真实,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刘家泥塑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