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作者 大胆!这位中医说 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2019-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但大冢敬节先生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举出其友人山本成一郎的解释:"卒是引卒的卒,似为统率的意思.提倡--由伤寒的大将所统率的一群疾病之意."后他又研读了藤堂明保所著<汉字语源研究>一书,证明山本成一郎的解释是正确的.伤寒论作者 大胆!这位中医说 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因此"所谓'伤寒卒病论',就是将伤寒的疾病所统率的如同杂卒之中风和其他一群的疾病,整理成次序井然并妥为排列以利诊断和治疗的书籍.如此看来,则'伤寒

但大冢敬节先生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举出其友人山本成一郎的解释:“卒是引卒的卒,似为统率的意思。提倡……由伤寒的大将所统率的一群疾病之意。”后他又研读了藤堂明保所著《汉字语源研究》一书,证明山本成一郎的解释是正确的。

伤寒论作者 大胆!这位中医说 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因此“所谓‘伤寒卒病论’,就是将伤寒的疾病所统率的如同杂卒之中风和其他一群的疾病,整理成次序井然并妥为排列以利诊断和治疗的书籍。如此看来,则‘伤寒杂病论’的‘杂’字,便可解释为如同杂卒的疾病的意思。是则‘伤寒卒病论’与‘伤寒杂病论’不是同样的吗?不过到了后世,因把《金匮要略》称为‘杂病论’之后,不知道‘卒’字的意义罢了”。至于“集论”,恐为一部已佚之书。大冢敬节先生亦有这样的猜测。

伤寒论作者 大胆!这位中医说 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以康平本验之,大体一致。

第二,“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二十三字在康平本中为嵌注;“夫天布五行”以下一段文字则为追文。

民国时期,杨绍伊先生即已指出: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邢斌按,指王叔和)撰次。

伤寒论作者 大胆!这位中医说 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

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

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也。

杨氏之观点,以康平本验之,大体一致,稍有不同,而这不同并非原则性的差别。其论证,则合情合理。于此又可知,即使无康平本,人们也能发现《伤寒论》文本中的问题,只是需要深厚的文献学功底。

张仲景与《伤寒论》的关系。

仲景在序中说得很清楚:“余宗族素多,尚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嵌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故《伤寒论》是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成的,也就是笔者在本书《几点说明》中所说的: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而是使《伤寒论》呈现出目前通行本面貌的“后期作者(或曰后期编者)”之一。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一嵌注反映出什么问题来?一是仲景搜集到原始《伤寒论》文本后,还掺入了其他学派的内容,那就是《素问》《九卷》等古医书的内容。二是谁那么了解仲景,知道仲景撰用了《素问》《九卷》等古医书的内容?我以为,恐怕只能是与仲景弟子卫汛较厚,或许本就是仲景弟子的王叔和。

这套医术治伤寒无效

第四,仲景在编集《伤寒卒病论》之前,或更早,在其宗族遭遇伤寒之前,其医术如何?我的看法是,他早已具有高明医术,但他掌握的这套医术可能主要还属扁鹊一系,而这套医术治伤寒无效。

为什么这么说?

众所周知,仲景曾遇王仲宣,断言其后当眉落,而后果眉落。此事有三个版本,分别见于《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卷739《疾病部》和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这一事迹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时间信息。据史书记载,王仲宣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而他在二十或三十年前遇仲景(三个版本所述有差异),故可推知两人相遇最晚也必发生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甚至更早十年。

换言之,此时的仲景已具备高明的医术。而《伤寒论》原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尚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故《伤寒论》编成时间大约是在建安十年之前一二年左右,或更晚些。那就是说,仲景早在《伤寒论》编成前六七年,甚至十六七年前便已具备高明的医术。但他原有的高明医术却不敌伤寒,这说明他此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是新医术,或者说是别家的医术。

作者简介

邢斌,全职的中医爱好者(中医的临床实践者、研究者与教育工作者)和执着的理想主义者。爱自由,喜思想,常说读古书当求原意、求真意,要与古人心灵沟通;做临床要见微知著、切中肯綮,有如福尔摩斯探案,故颇好此两项心智游戏。

临证方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拘一格,自出机杼。并自创针灸新法,临证常获立竿见影之功效。著述方面:已出版《危症难病倚附子》《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方剂学新思维》《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此外,主编《中医思想者》文丛共两辑。

教学方面:着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精神。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新思维等课程,在上海应象中医学堂教授古典汤液学,2016年成立邢斌针药结合工作室。

本文来源于新书《伤寒论求真——基于康平本的全新探解(上)》。

给大家推荐新书《伤寒论求真——基于康平本的全新探解(上)》,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汉魏古书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通过不断附益等形式动态地形成于长时段,这就是古书成书的“通例”,《伤寒论》也不例外。忽视文献学研究,只把《伤寒论》当医书来读,会导致一系列误读、误解。本书“求真”的第一层含义是对文本的求真文、明真义,即以“古书通例”来重新审视《伤寒论》,以《伤寒论》诸传本中最具备古貌的康平本为基础,进行全新探解。

“求真”的第二层含义是对医理的求原意、求真意。全书得出张仲景不是《伤寒论》“原始作者”等一系列新观点,对诸多疑难条文和医理做出了新的合理解读与发挥。

本文由中医出版公众号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来源于《伤寒论求真——基于康平本的全新探解(上)》。

大家都在看↓

名老中医畅达:对 《伤寒论》 研究方法的探讨

中医入门必读之作——《伤寒论校注白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