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炘炀”现象的思考
在当下的中国出现“张炘炀”现象并不稀奇,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进行真正的反思与革新,现在有“张炘炀”,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张炘炀”。甚至,好多家长即便了解了张炘炀,听到了“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他们,他们应该为此努力。”这令父母寒彻骨髓的话,但仍对张炘炀父母艳羡不已,为了能培养出这样的“神童”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我们不能把眼光只专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而更应该把问题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来考虑。是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决定了其父母的培养模式和方向,是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造就了孩子们的成长模式和轨迹。然而这些,是做为政策、方针、制度的最直接实施者——学校、教师难以改变的。但是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因为正是我们没有真正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没有真正的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没有坚守住尊重人的自身发展这一教育的底线,而是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教育的功利性上,才助长了造“神童”的社会风气。
现在我们回看张炘炀的成长过程,不难发现在他的成长求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学习”两个字,缺乏情感教育,从而使孩子形成了孤傲、自私的性格。每一个人都好比一台电脑,首先应具备的是性能良好的硬件——健康的身体,其次是安装一套功能优化的操作系统——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世界观,再次才是安装更多的应用软件——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自身发展造福,为社会发展助力。然而从张炘炀的成长历程来看,即便他有健康的体魄,超高的智商,掌握精尖的技术,难保他不会成为第二个“马加爵”、“孙杨”。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鹰爸”、“虎妈”式的家庭教育不可取,“一刀切”、“小绵羊”式的学校教育要改革。可是如何改,改到哪条路上,没人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也不敢大刀阔斧,因为我们输不起,也负不起历史的责任,但是作为一线教师和父母,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起到的作用更多情况下是纠偏,更应是做一个耐心的观众去施以掌声和鼓励,而不应有意的去塑造孩子,让孩子按家长和老师的意愿去前行,更不可拔苗助长。在当前应试教育仍没有彻底消失的背景下,更考验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如何使提高孩子的素质与修养和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并行不悖,将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总在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