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书记的恩怨情仇 “五大书记”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2018-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五大书记"的名号可谓世人皆知,早已成为新中国建立前后党中央最高领导的代名词."五大书记"的正式成立,始于1945年6月19日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五大书记的恩怨情仇 "五大书记"是如何走到一起的那么,"五大书记"中,其他四位伟人是如何跟毛泽东走到一起的呢?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五大书记”的名号可谓世人皆知,早已成为新中国建立前后党中央最高领导的代名词。

“五大书记”的正式成立,始于1945年6月19日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五大书记的恩怨情仇 “五大书记”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那么,“五大书记”中,其他四位伟人是如何跟毛泽东走到一起的呢?

毛泽东与朱德

在“五大书记”中,毛泽东与朱德正式合作的时间最长。

早在1927年10月,毛泽东就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而朱德率领的军队在经历过南昌起义的失败后,辗转于江西、福建、广东边境继续战斗。两股革命力量相隔不远,都派出了联络员,希望能合并到一起。

五大书记的恩怨情仇 “五大书记”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到1928年4月28日,两支红军部队终于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并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朱德与毛泽东的名字就被连在了一起,再也没有分开。

因朱德在军队中巨大的影响力,一直都是红军“总司令”的代名词,在“五大书记”中也是分管军事,成为毛泽东在军队的最得力助手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五大书记的恩怨情仇 “五大书记”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妄图分裂中央,并威胁朱德反对毛泽东,但朱德毫不动摇,声称:“你张国焘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正是朱德等人的坚决反对,张国焘才最终落败。

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形容两人说:“如果没有‘朱毛’这两位天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将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许多中国人都视朱毛为一个人。毛泽东有一个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有一颗火热的战斗之心——这给了他一生的动力。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条最高的原则,原因之一就在于朱德对政治领导的忠实与服从。”

毛泽东与刘少奇

在“五大书记”中,刘少奇是工人运动的最杰出代表,年仅27岁就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组织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等工人运动。

正是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第一次相识,并对刘少奇的组织能力非常赞赏。

之后,刘少奇一直从事工人运动,与毛泽东的交集不多。抗战爆发后,刘少奇被派到华北组织北方局,成为华北地区党的最高负责人,领导了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后来又历任中原局、华中局书记,对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内的威武越来越高。

在党内,刘少奇的理论水平是公认的,早在王明时期,刘少奇就跟“左”倾路线做斗争,是第一个全面深入批判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人,受到了全党的瞩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系统地指出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到1942年3月,刘少奇被党中央安排来到延安。对于他的到来,毛泽东非常重视,一路上竟然打了十几个电话询问他到了哪里,并告诫沿途的负责人一定要确保刘少奇的安全。足见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巨大期待。

到延安后,刘少奇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其出色的理论水平让毛泽东都深为叹服。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推举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从此,刘少奇成为党内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

至1945年6月19日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五大书记”诞生,刘少奇顺利入选。

毛泽东与周恩来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我以前写过不少文章,就不再啰嗦了,总之,这两位伟人就是天生要走到一起的,缺了任何一位,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都将会大不同。

其实,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比跟朱德还要早。早在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了打击共产党,一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当晚,毛泽东去了李富春家里商量对策,周恩来也在场。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二人第一次见面。

后来,两人的合作开始频繁起来。当时,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专门邀请了毛泽东去作报告;而毛泽东当时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也邀请了周恩来做过《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的报告。

不过,此时的两人还尚未深刻体会到对方身上的巨大魅力。直到周恩来1931年底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后,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才逐渐认识到了毛泽东伟大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而毛泽东,也越来越欣赏周恩来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杰出天才。

从此,近代史上多了一对可遇不可求的伟大的搭档,不光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毛泽东与任弼时

“五大书记”中,毛泽东与任弼时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早在1920年,当时在长沙上中学的16岁青年任弼时,就非常喜欢看《湘江评论》,对他的创办人毛泽东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正是在毛泽东和《湘江评论》的影响下,年轻的任弼时选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4年,任弼时从苏联留学回国,年仅20岁就担任了中国共青团团中央总书记,跟中共中央局委员的毛泽东成为同事、战友,让他很是兴奋。

1927年8月,毛泽东回到湖南组织秋收起义。后来,任弼时也作为中央特派员来到湖南,调查秋收起义的情况,但后来又因种种原因,任弼时被调去白区工作。

直到1931年4月,任弼时来到苏区,重新与毛泽东成为同事,与王明、博古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战爆发后,任弼时被派到共产国际工作,直到1940年3月才回到延安,参加中央书记处的工作,担任中央秘书长,成为毛泽东坚定的得力助手。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顺利当选为“五大书记”之一。

任弼时向来有“骆驼”之称,一生任劳任怨,叶剑英曾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可惜的是,任弼时因工作过度劳累,且长期抱病工作,于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