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漯河● 齐桓公召陵会盟背后的故事
“召陵会盟”的前身是齐桓公联兵伐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2600多年前在召陵这个地方发生了齐桓公联兵伐楚及“召陵之盟”这件惊动当时中国的重大事件呢?请看历史记载:
从上述古籍记载可以分析齐桓公联兵伐楚缘由:
(图为蔡姬)
蔡姬是蔡穆侯的妹妹。春秋时期蔡国是夹在齐国与楚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不得不在夹缝里生存。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一,为当时诸侯“老大”,蔡穆侯为祈求“老大”庇护,于是就将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给了齐桓公。这时齐桓公已娶王姬、徐姬二人,但都无子早逝。
蔡姬是个年轻活泼的姑娘。公元前657年的一天,蔡姬和齐桓公在园中乘舟游玩,顽皮的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来逗桓公,桓公有点害怕,再三叫蔡姬停止,但蔡姬却觉得齐桓公害怕的样子很好玩,反而故意让船摇晃的更加剧烈。划完船后桓公余怒未消,派人把蔡姬送回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穆侯看到齐桓公竟为这么点小事将妹妹撵回来,十分恼火。于是,又把蔡姬转嫁给了南方新兴强国楚国的楚成王。
齐桓公本想要蔡姬回娘家后反省,杀杀她的娇气,没想到蔡穆侯竟然又将她另嫁给了楚成王。于是,齐桓公一怒之下,依从管仲的密计,打着“楚国不给周王上贡”和“周昭王南巡死在楚国”的幌子,率领九国诸侯联军讨伐蔡国。蔡国本是一个小国,根本不经打,一打就投降了。齐桓公又挥师南下,讨伐楚国,很快打到汉水北边的陉山。
联军到了楚国,楚国人心知肚明,就问齐国为何征伐楚国,管仲就以“楚国不给周王上贡”和“周昭王南巡死在楚国”为由,征伐楚国。屈完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周昭王死了,问我们做什么?你们问汉水去!”
齐桓公知楚国方城、汉水之固,且楚军早有准备,就把军队撤退到召陵。楚国见诸侯联军阵容强大,就派大臣屈完到召陵与齐国宰相管仲谈判,最终以齐、楚双方结盟而和平解决。
齐桓公回师经过蔡国的时候,各路诸侯又帮着蔡侯求情,齐桓公此时因为划船引发的莫名恶气也消了。这场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关于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楚订立“召陵之盟”之事,据《春秋左传》记载:“(齐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
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屈完及诸侯盟。”
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桓公亲率九国诸侯联军伐楚,为啥驻军召陵并在召陵与楚国签订盟约而非别地?这里面原因很多:
首先,召陵位于春秋时期纵贯南北的官道上,齐国率领八国诸侯军队伐楚,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呢?一方面因齐国位于召陵的东北方向,走这条道路伐楚路线最近;并且从召陵这条路线伐楚,是楚国防御的薄弱地带,易于进攻。
当然春秋时期,从齐国到楚国的官道很多,像我们熟悉的小商桥,古代也是南北官道,但走这条道路比较远。另外也可以走从许州到舞阳的官道伐楚,但走这两条官道伐楚,均要面对楚国的方城,方城也就是楚长城,是中国秦代以前的长城,这里易守难攻,齐国等九国联军难有胜算。
其次,召陵为丘陵高地,向南去依次是平原和沼泽鸿隙坡(今老王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召陵岗是漯河市海拔最高的地方,而古代的召陵岗比今天还要高10米左右。为什么?一方面由于风雨的摧蚀和砖瓦窑场烧砖取土的消减;另一方面由于洪水的侵蚀,古代漯河当为河流汇聚之地。
其三,召陵在当时属于蔡国,位居中原诸侯国与南方强国楚国之间,为当时两大战争集团的缓冲地带。
其四,古人有高地结盟的习惯,认为高低距离上天近,容易上告于天。召陵周围为平原,在平原之上突兀起来的召陵岗上结盟言和,能够起到登高招呼,镇抚远夷的作用。
齐桓公“召陵之盟”是华夏诸侯第一次联合抗楚,迫使楚国暂时中止向中原扩张,其意义自然非同一般。
齐桓公“召陵之盟”当今到底有哪些文化涵义呢?
首先,召陵这个地名具有独特文化涵义:从字面上解读,“召”字代表召唤、呼唤,“陵”即高处、高地,“召”“陵”合起来解释,寓意着登高处召唤朋友,合作共赢。
其二、齐桓公“召陵之盟”是“召陵”地名的最早记载;是召陵特有的人文故事:齐桓公与八国诸侯等一批领袖级人物在召陵结盟,大人物、大事件与高低交相辉映,构成了召陵的独特文化坐标。
其三,齐桓公“召陵之盟”是真实发生在召陵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召陵之盟”通过谈判和结盟,平息了刀光剑影,避免了生灵涂炭,换来了中原百年和平。
其四,“召陵之盟”是齐桓公称霸天下的重要里程碑。其协商谈判和友好结盟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今天的和平解决各种争端具有借鉴意义。
今天,尽管齐桓公“召陵之盟”已成为尘封千年的往事,但“召陵之盟”的美好故事传说和它倡导的“用结盟和平解决争端”思想成为千古佳话,仍旧为召陵区民众所津津乐道,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