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中奇与赣榆 谢海燕:武中奇的书法艺术
武中奇老人是我国著名书法艺术家,山东省长清县人。幼年家境贫寒,在印刷厂当过童工,看工人老师傅在石版上写字,开始对书法产生兴趣,朝夕揣摩,束青麻为笔,以方砖作纸,用清水代墨,孜孜研求,终于自学成材。青年时代他投身革命,转战齐鲁,凡遇名碑,必驻马观赏。
战事空隙,常挥棒画地,构型谋篇,既解书瘾,又抒情怀。他的楷书在青年时代已成家数。山东莱芜、沂水一带的抗日烈士碑文多出自其手。特别是他三十初度,在苏北赣榆马鞍山所写"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擘窠大字及碑阴碑侧逾千字的楷书,于沉厚宕逸中洋溢着英风烈气。这是他的革命豪情、巧妙构思和深厚功力的结合,是青年时代的代表作。
他的楷书,无论字形多大,都能举重若轻,随心所适。他在丈二匹宣纸上写"唯实"二字,走笔沉稳自然,体式庄重英挺,谁知所用的"笔",竟是他亲手用六把芦苇扫帚改制而成的!他七十多岁时用金粉写的蝇头小楷,造型章法,工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武老学书,先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入手。
武中奇作品《真》 125cm×60cm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看他所写纪念塔上的烈士英名,从其用笔的骨肉停匀,结构的严整峭劲,深感他学欧不徒形骸惟肖,惟求神理相通的艺术表现,显示他解悟秘奥的才能与不落常套的气格。之后,他学颜真卿书《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等,得其筋力沉实,浑厚雄伟,遂使自家楷书在学欧的基础上趋于庄重壮朗。
又学钟绍京小楷《灵飞经》,取其清整秀润,婉畅灵动。继之,潜心师承北朝楷书,积学数载,蔚为书法根基深厚之源。他的楷书,圆劲的笔意,开阔的体态,多得益于《郑文公碑》;峻宕的笔势,奇逸的气魄,多源出于《石门铭》;肃穆的情致,质古的韵味,则得力于《泰山经石峪》。
由于他力攻楷书,并师承多方,妙悟机理,融会贯通,遗貌取神,不以成法自囿,敢于独辟蹊径,在他笔下的楷书艺术,自然是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出自机杼的妙处,形成以浑厚雄伟、刚健质朴、正中寓攲,紧中见放为特色的艺术风格。
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圆中筋骨劲挺,方中血肉充实所具有的挺劲腴润美;走笔如刀,气力深邃所呈现的沉着雄健美;偶尔轻盈着笔,写短小笔画所流露的灵动俊俏美。至于在运笔的疾、徐、流、涩、曲、直、展、收中,控之以"淹留",行之以"涩进"的技法功底则是尤为突出的。
武中奇作品《竹篱诗》 127cm×60cm 1924年
他以唐代楷书垫底,取北朝楷书的风骨神韵,寓以己意,大而化之,成就了自家风貌的楷书艺术之后,转而力攻行草。他的行书以师承明、清为主。初学何绍基,而后撷取诸家之长,着意领会各家书法的势态、气魄和意趣,体察明、清行书与前代行书不同的新理异态。
及至创作,则以情掣笔,直抒胸臆,形成气深势雄,雍容奇肆的独特风貌。他对草书作深入探讨时已年逾半百,多于二王、张旭、孙过庭、怀素诸名家的草书着意分析、领会、博习、精取。
将北碑质朴醇厚的风骨,化入草书,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苍劲雄浑、峻拔奇逸的鲜明个性。在他的草书结构中,力避繁琐的盘曲勾连,注重以虚代实,宁断勿续,笔短意长的手法,使布白醒豁,意境恢宏。他还调动了书法笔墨的可变性与表现力,使自己的草书蕴含客观事物的意象,既无造作的形迹,更不失书法的真谛。他写大字草书喜用破锋飞白的技法,给人以神全气足、豪放老辣的感受。
武中奇作品《行书对联》 128cm×30cm×2 1924年
至于章法则着意于处理字的大小、斜正、字间的疏密、错落等相辅相成的关系,通篇既富抑扬起伏的节奏,又具庄重严谨的气象。中奇老人不仅楷、行、草各具一格,篆、隶、金石亦复精通。他篆宗周秦,规矩森严;隶法两汉,气韵醇雅。
篆刻师承秦汉及徽浙诸家。每有所作,不拘一家规矩,因石奏刀,智妍相生,天趣盎然,自有一番清新古淡风味。"书为心画。"书之为艺无不与书者的精神相沟通。中奇老人作为身经百战的革命战士所特有的气质和感情,以及他所处的特定环境,正是他开阔自己的艺术道路,攀登艺术高峰的极好条件。可以说,人民的革命事业培育了他的书法艺术,他的书法艺术也是属于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