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我有幸在假期看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感到相当有趣。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到了肩吾和连叔的故事,肩吾对连叔说了一个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说那个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是却可以驾着飞龙,乘着云气,"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读到这里,我也象肩吾一样,笑着在心里说,其实哪里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呢?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
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在单位、家庭两点一线之间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难免让人常常有点浮躁,每个人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
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们做不到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们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们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不也是人生的一种感悟、一种境界吗。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看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境而将看似普通的生活看成美妙的一道风景。
"万水千山总关情",看山看水、工作学习,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方向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篇四: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于丹在《庄子心得》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庄子讲了一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这个人专做祭祀时候挂钟的架子,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活,很简单的器物,但是就是这个木匠,他做出来的这个架子,人人见到惊为鬼斧神工啊,他怎么会做得这么好,觉得它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所以大家就对这个木匠特别有口碑。
那么这个口碑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里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到底为什么。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决窍啊,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技巧,他说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普通的架子之前,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那么这种斋戒为的一个目的,叫齐以静心。
也就是说,我去做所有的斋戒,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那么在斋戒的过程中呢,我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就可以忘记了我最后要拿着这样的东西去封功啊,去受赏啊,任何的庆典啊,勋爵啊,加给我的这个利禄啊,这些东西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
再接着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名声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它是弹啊是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那么还要继续斋戒。
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他说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就拿上斧子进山了。进山以后,无非是去看一看我要做的事,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为朝廷做,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杂念你就做不好,他说我这个时候无非就是要做这么一个架子,就是为事而事。
所以我就在里面去看,有哪些天生长得就像野兽,因为我心静,所以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我就把天生长得特别像的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也就是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梓庆的奥秘。
在忘利、忘名、忘我三个境界之后,梓庆才可以做出最好的作品来。这三种境界对我们的工作也很适用,如果我们在工作时,总是想到工作成绩一定要被众人所看到,要惊天动地泣鬼神,让人叹为观止,或者忐忑不安,担心工作做不好,遭受批评,名誉受损,其实这些想法对我们做好工作都会带来压力,我们在做工作时,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把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我是喜欢工作的,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像孩子一样,我没必要为别人的喜好观点去折磨孩子折磨自己,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这份轻松与愉悦。
只有顺从于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心才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因此,我认为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忘利、忘名、忘我。
篇五: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前一阵子从网上下了于丹《庄子心得》的mp3听。刚开始听确实感觉眼前一亮,仿佛有种醍醐灌顶,仙人指路的错觉。可是越往下听,越发觉得有些牵强,很多道理也不太说得通,甚至,有点胡扯了。给于丹冠以"文化快餐"确实准确,正如麦当劳,吃第一口巨无霸的时候,人间美味,好吃,可是在吃下去,不免有些恶心。
麦当劳流水作业,把肉饼从冰柜中取出到包装好吃到嘴里,不过1分钟的事,自然不能跟中华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相比,天上地下,差的太远。
我倒不是说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如何反胃,只是觉得,她的心得,她的演讲,可以满足都市人日益空虚的心灵,却不能代表《庄子》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她没能,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庄子》。麦当劳可以在饥肠辘辘时充饥,却体现不了丝毫的饮食文化,也不能等大雅之堂,一个道理。
我也读不懂《庄子》,要不然我早就兴师问罪了。我自己的体会了于丹所要表现的思想,又重读了一遍《庄子》,可以说《庄子心得》很多地方还是对的。于丹站从当今生活的角度去分析《庄子》,去给世人洗去内心的浮尘。有些观点我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也很有现实意义。可是,我觉得于丹的话语中太多的消极,太多的缥缈。很多地方于丹可以的将所要表达的道理强加在《庄子》的典故中,她的良苦用心可以体会,但多少有点偷梁换柱的嫌疑。
从市场上来说,于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她是传媒学博士,不是文学博士也不是哲学博士。所以她擅长的不是研究《庄子》,而是如何借《庄子》之名,行于丹之实。有人批评她"庄子很生气,孔子很着急"。的确,在这个盛行打官司的年代,庄子要是地下有灵,肯定借尸还魂也要去找个律师跟于丹打官司。
于丹清楚地知道,现在人缺什么。她所传播的,正是这个世上奔波的人们所急需的心灵鸡汤。可这些话如果是她于丹所讲,没人会去听。可如果是庄子说得呢?那它的价值就不会被否定了。
于丹教授还是做了一件好事,只是唤起了社会上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兴趣。漫步书店,琳琅满目,五彩斑斓。不是老书来来回回的翻印,就是新新人类,新新作家的一部部让少男少女趋之若鹜的青春文学。在或者,人还没怎么红,回忆录出了好几套。
央视百家讲坛的兴起,带来了猛补历史课的潮流。名噪一时的《易中天品三国》,风云突变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别出心裁的《明朝那些事》。这是好现象,看历史总比看青春偶像更有意义。前一阵和一个发小聊天,人家竟然看起了《汉书》,让我大吃一惊。看来中国的那些老东西,又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了。
学术超女于丹,虽然是超女,但毕竟让人们更多的关注起了《庄子》,《论语》。在高丽棒子臭不要脸地把咱们的东西都说成是他们的时候,能在中国人中掀起这阵波澜,还是有功于人民的。至少,他让更多人,记起了咱们的祖宗还有个人叫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