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笔记及心得

2019-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给我很大的触动.原来人们日常审美中所流露出的情绪和态度竟隐含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悲剧心理学>带领我们去发现日常审美情绪下的深层含义.通过两遍细读,下面我将对全书的结构和主要观点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点感想.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笔记及心得<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在法国学习时用英文写的一部博士论文,后由北京大学西语系文学教研室张隆溪先生译成中文版.我所选读的是江苏文艺出版

最近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给我很大的触动。原来人们日常审美中所流露出的情绪和态度竟隐含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悲剧心理学》带领我们去发现日常审美情绪下的深层含义。通过两遍细读,下面我将对全书的结构和主要观点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点感想。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笔记及心得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在法国学习时用英文写的一部博士论文,后由北京大学西语系文学教研室张隆溪先生译成中文版。我所选读的是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次印刷版。这部作品在搜集了大量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笔记及心得

朱光潜先生从悲剧的起源到悲剧的衰亡做了细致而深刻的阐述。作者详细总结了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等许多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并具体结合一些经典悲剧作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书18.5万字,共分为13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例结构完整。下面我就分章节对全书主要观点做个总结。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笔记及心得

第一章是本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是问题的提出和全书提要。全书主要讨论“人们为什么喜欢悲剧?”这个问题,并围绕“悲剧快感”这个概念展开。首先本书将讨论“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审美快感”和“同情”,“崇高的美”等及许多心理学,哲学问题密切相关。

尽管许多人已经对“审美快感”做出过解释,但他们的解释大多是片面和孤立的,有些是研究方法上的错误。作者将从审美关照,恶意,同情,悲观人生观,乐观人生观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其次,朱光潜先生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方法:批判与综合的“折中”方法。作者在下文中将从:1.悲剧的杰作;2.书籍杂志上记录的有关悲剧的意见和印象;3.个人印象,作为全书的论证材料。

感悟:第一章不仅提出了主要问题,而且给我们很好的美学研究方法和发散性的写作视角。作者观点鲜明的指出前任研究上的不足之处,让我看到一个学者具备的文学批判精神,同时也让我看到中国人“中庸”的一面。

从第二章到第十二章是具体阐释部分。作者具体论说辨析了一些重要概念,并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在本章中,作者彻底分析了审美经验,他的先决条件,以及它与其他形式的精神活动的关系。审美经验是为了它自身的原因对一个客体的关照,这一客体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也可以是一个自然物。它区别于普通实践活动或道德活动及科学态度。

审美经验的特点:具有非实用性(即审美活动是超脱和独立于实际需要的);非概念性(它以区别于现实和非现实为目的);区别于理性认识,在审美中由于全部的注意力都凝聚在一个孤立的对象上,主题和课题的区别消失,二者合二为一,于是出现了“移情作用”(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体中)和“内模仿”(把客观情调吸收到主体中)。

对于审美经验,近代美学家得出了一些主要结论:(1)由于审美观照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所以与概念的联想是不可调和的。(2)审美态度和批评态度不可能同时并存,因为批评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概念联想。(3)审美态度与批评的区别动摇了所谓“享乐派美学”的基础。

审美快感的意识是一种事后的意识。(4)审美经验是独立于道德的考虑下的。这些美学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主观方面来说,它把审美感觉归结为先于逻辑概念思维,割裂了与生活的整体联系。他们过分夸大了审美经验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心理距离”说为检验各种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准则。

“距离”可被描述为说明对象脱离日常实际生活联系的一种比喻说法。它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及比喻意义上的距离。布洛提出“距离的自我矛盾”,距离既不可太远,又不能没有距离。距离取决于两个因素:主体与客体。为形成距离,主体必须有一些自然地天赋或者经训练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客体必须脱离直接的现实。

在悲剧始中,是生活“距离化”的几种手法。(1)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2)人物、情境和情节的非常性质。(3)艺术技巧与程式。(4)抒情成分。(5)超自然的气氛。(6)舞台技巧和布景效果。悲剧情节经过这些“距离化”因素后,被艺术媒介“过滤”,剩下美和壮丽。

这一章为后边的具体分析提供了一个试金石,悲剧“心理距离”理论贯穿全书。

感悟:审美经验中的“心理距离”理论让我联想到而过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概念。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