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子女现状 湖北宜都贺炳炎红军小学优秀教师王云、于小平
于小平老师在2005年6月5日,经过多番角逐从500多号人中脱颖而出,光荣的成为了一家具有爱心的企业----佛山华国光学器材有限公司的一员。公司力推共好文化,“以事业贡献社会”的企业宗旨,2007年9月,公司开始资助贫困山区教育,回馈社会。
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处处笼罩着爱的光环,经过层层筛选,于老师再次脱颖而出有幸成为第一批爱心使者远赴偏远山区----广东省雷州市题桥小学支教。踏上教育之路,在这里也开启了于老师一生中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支教的路格外艰难:语言障碍是他们前行最大的绊脚石,泥泞小道举足难行,步步维艰,饮食的适应还得从饥饿开始…… 应工作需要,2011年9月于老师又踏上了去广西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平末小学支教的征程,这是一所极具偏僻的山村小学,邻近贵州边境,离周边群众遥远,放学后,学校沉浸在泥土与树枝清新的芳香中,就连一根针掉在地板上都可清晰听见。
水是生命之源,水却成了他们生活的难题,每天都得靠步行几里路来回几趟挑水供应给学生生活用、饮水用,在这里就更别奢求其他的硬件设施了。
2014年9月,再次被选派前往湖北省宜都市贺炳炎红军小学支教。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艰难,有着需要他们去接受的新的挑战。
十年,三个省份,从广东到广西,再到湖北。他们也数不清有多少个无眠的夜,他们也说不清有多少次泪水浸湿了枕巾。其实在辛酸的背后也有他们开心微笑的时刻,每次看到这一群渴望知识的眼睛,他们就会给自己打打气、鼓鼓劲,说上一声:“加油!坚持!”;每次看到这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天天的变好,每次看到孩子们的笑容……这时,他们是最幸福的,无论心中有多少怨悔,都会烟消云散。
于老师不但是公司的爱心使者,还是爱心的传承者,这么多年来,于老师夫妇坚持为留守儿童送上一碗生日面,只要有学生过生日,无论有多忙,于老师都会按时煮好热腾腾、香喷喷的生日面,送上温馨的生日祝福,所以孩子们也习惯称之为“于爸爸、伍妈妈”!
这些年来,他们时刻都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克服种种困难,勇于承担工作任务,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不搞特殊化,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积极认真地向其他老师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所到之处学校日新月异,学生成绩突飞猛进,长期名列全镇、全市前茅。此外,还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级竞赛,同时也自我进取,多次获得市、镇级表彰。一直以来于老师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社会及政府的好评。
1、爱岗敬业,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王云始终坚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论述,并指导自己的工作。从担任学校领导班子职务以来,要求老师做到的本人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我坚决不做。
节假日和寒暑假,更是牵挂着学校的平安,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让我在校领导班子中产生出很强的凝聚力。在廉政方面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家人谋私利。
2、以身作则,科学管理当好“领头雁”。
在学校部门管理上对成员的管理模式是“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拟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上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德育工作管理上能够处于高屋建瓴的势态,强调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效性。
在学校管理上,能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不搞特殊化。目前,学校班子团结和谐,求实进取;教师队伍思想过硬,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
3、紧抓教研,促进成长收获多
作为学校班子成员,我深知教师才是我的基本岗位。因此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
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我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生上,我很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此外,对于教研工作,我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在这方面,我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如市名师送教课、宜昌市优质课竞赛等,不断充实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我积极参加区域性活动研究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获得好评。在2014年宜都市小学科学“活力、高效、生态”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撰写的《德育渗透,让数学课堂更出彩》发表于《教育现代化》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撰写的《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前后联系,加强理解》获得宜都市教学论文、案例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