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结果是什么 安史之乱后 为什么唐朝还能苦撑144年之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到唐太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在历史学者看来,安史之乱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安史之乱促使部分地区出现了“十室九空”的后果。那么,问题来了,经历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唐朝还能苦撑144年之久呢?
首先,史学界把唐朝历史分为4个阶段,即初唐618年—712年,盛唐712年—766年,中唐766年—836年,晚唐836年—907年。其中,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点就是“安史之乱”。虽然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又坚持了144年之久。
对于这144年的时间,已经超过不少朝代的存在时间了,比如秦朝、隋朝、西晋、元朝等朝代的存在时间都不到100年。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之所以还能苦撑144年之久,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虽然和唐玄宗李隆基等皇帝存在一定关系,不过,在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唐朝在藩镇管理上放任地方节度使不断坐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起兵谋反的后果。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痛定思痛,也即对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进行削弱,尤其是对藩镇数量进行削减。
根据《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到了公元807年,唐朝控制的州郡达到了49个,对于当时仅有的5个藩镇,在名义上也臣服于唐朝朝廷。由此,对于藩镇势力的削弱,成为唐朝又坚持了140多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