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庄氏庄园名人 庄氏庄园文化的活字典
文字是符号,书籍是载体。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构造了翰如汪洋的简素缣缃。没有文字,何谈书籍?没有书籍,何谈历史?没有历史,何谈骄傲?华夏七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永不湮灭,靠的就是书籍。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家族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是这样。
基于以上的想法,2005年我在实施大店省政府旧址和115师司令部旧址修复工程时,就曾经酝酿编纂两本书。一本是红色文化,一本是庄园文化,以便把辉煌的红色经典和厚重的庄氏文脉,介绍给大家,留给后人,光照千秋。
庄氏庄园和省府旧址之间有一个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没有庞大的开明的庄氏庄园这个因,就没有省政府和115师在这里扎根、发展和壮大的这个果。所以要写红色文化,必须写庄园文化。只有把这两个文化有机结合,编纂成册,才能使两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由于工作的需要,后来我离开了大店,所以只编了几个很不成熟的单行本小册子,便搁浅成了始终绕萦我心头的一件憾事。
前几天,庄虔玉把他新著的《庄氏庄园文化》一书的初稿给我送来,让我看一下,并叫我给写一个序。在欣喜万分的交谈中,我慨然应允。当我翻开那承载着庄家六百多年历史,囊括着庄家三百多个堂号的沉甸甸的书稿时,一下子被那一篇篇详实的史料、鲜活的人物、恢弘的画卷、尘封的典故,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编纂庄氏庄园文化的初心,终于在十二年后的今天付诸实施,对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慰藉。我一边翻阅着书稿,一边思索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心中那片感激之情,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庄虔玉,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在班里他任学习委员,不论在勤奋攻读上,还是在待人处事上,都是佼佼领跑者。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毁灭了老三届的大学之梦。后来连个毕业文凭都没有,一人发了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就算是毕业了,不少的同学连一张油画都没有得到,哑无声息地回家种地去了。
以至于后来参加工作政审取证时,只能靠当时学校保留的班级学生点名册,来证明你曾经是莒南一中的学生。然而,被毁灭了高校梦的老三届,却没有被生活所毁灭,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大家以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特定的倔强个性和勤廉本色,在困境中搏击,在逆境中生存,活得有声有色,有津有味。
或从农、或从工、或从军,在狭窄而又广阔的天地里,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上演了一场场各自不同的或悲、或欢、或哀、或乐的今生来世永远不能忘怀的人生话剧。这其中,庄虔玉当属最出色者之一。
人是有感情的。这个感情,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字。不管是喜是怒是哀是乐,包括七情六欲,都是从“爱”字派生出来的。没有爱,哪有恨?没有爱,哪有乐?为了这一个“爱”字,庄虔玉穷尽了自己的一生。他“爱”的是什么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庄氏庄园。
离校后,庄虔玉回家务农,不久便被聘任到大店镇文化站工作,后来当了站长。1987年调任县博物馆,任馆长,一直干到退休。在这五十多年岁月里,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无论在什么气候下,他始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庄氏庄园。
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把庄氏庄园优良的传统、创业的艰辛,致富的法宝,思想的进步,统统变成了封资修的东西,被骂得狗血喷头,批判得体无完肤,砸了个稀巴烂。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还庄氏庄园一个本来的面目,成了他魂牵梦绕的心结。
在那些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忖萦绕着庄家创业发家的历史轨迹,时时处处不在倾注着对庄家的执着眷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诠释着一个对庄氏家族的大写的“爱”字。
搜集庄家的历史资料,寻找庄家的文物古迹,拜访庄家的达人名流,抢救庄家的堂号院落,联络庄家的海外侨胞,等等,只要是与庄家沾边的人和事,他都以最大的热情,最快的速度,把他做到最佳之处。从庄氏庄园先宗列祖,到后来每一个庄氏后裔,可以说成千上万。
其中有农耕在家的,有创业在外的;有在国内的,有在国外的;有平头百姓,有乡绅名流,有学者高官,有戎马将帅。问谁能与庄虔玉相比,对庄氏家族爱得这么热烈,这么深沉,这么持久。从血气方刚,爱到白发苍苍,始终如一,从无彷徨,简直把那个“爱”字写到了极致,以至于让后人难以复加,让世人感到不可思议。
为了诠释庄虔玉对庄氏庄园的一个“爱”的程度,我想用人们对他的一个称呼来佐证,可能更确切更形象一些,那就是庄氏庄园的“活字典”。庄家,是六百年前从东海迁来的。从明朝万历年间家族崛起,到清朝末年,形成了一个横跨三省 个县,占地 万亩的庞大的地主庄园群。
随着庄氏家族的崛起,以耕读为传世的庄园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经典,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栋梁精英,自然也有许许多多达官贵族,老爷阔少,感染熏陶了千城万乡的文化环境、社会生活。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政府的成立,山东“小延安”的称号的获得,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对大店庄家的这一切一切,庄虔玉都了如指掌,滚瓜烂熟。
庄园有多少个堂号,他能一气给你说出一二百;庄园出了多少个举人进士,他能一个不漏的从明朝说到清朝;庄园有多少幢御碑,有多少根旗杆,有多少条巷子,有多少个私塾,有多少处学校,有多少座寺庙,有多少家工厂,等等,他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就连那些有名的堂号,养了多少家丁,雇了多少长工,有什么功名,有什么恶迹,他都能口若悬河,倒背如流。
只要啦起庄家的的事,你看那精神头,一说一个摊,一啦一大串,从来没见他啦呱有句号,都是逗号、分号或者是删节号。
在这滚瓜烂熟里边,到底蕴含着庄虔玉的多少心血、多少功夫、多少期待,谁也说不清楚,惟有他自己才明白!对庄虔玉来说,任何别的称谓与“活字典”来比,都显得浮浅、苍白、无力。在这点上,我的体会可能比其他人体会得更加深刻,更加潜心入肺。
那是2005年初,我受命领衔大店省政府旧址修复工程施工。当年省政府旧址什么样子?七个厅局住在那些堂号?那些堂号分别是什么样子?大门朝那?有几进院落?多少间房子?什么样的建筑风格?等等,对我来说一切都是空白。
在任务十分繁重,时间万分火急的情况下,我就是靠了庄虔玉这个“活字典”,给我解决了任何人都无法解决的燃眉之急,很快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工程规划方案,为确保120天如期完成任务,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他那些完整的资料,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布局合理、古朴典雅的十二处深宅大院,也难说有今日大店这一鲁东南重镇的再度辉煌。
如今,不管南来的还是北往的庄家后裔,只要一到大店,庄虔玉这个“活字典”便成了独一无二的向导,特别是那些从国外,从台湾、香港回来的,握着庄虔玉的手,谁不对他恭敬有加,佩服得五体投地。庄虔玉也自然而然成了与海外、省外、县外联络庄家感情、招商引资的形象大使,经常出现在北京、济南、台湾、香港的社交聚会场面上。
“老骥伏枥”,梦在庄园。随着《庄氏庄园文化》的付梓出版,庄虔玉这个“活字典”的名字将深深地打印在每一个庄氏后裔的心上,打印在每一个关心庄氏庄园的人们的心上。最后我以一首《临江仙·一片冰心》作为本序的结尾。
临江仙·一片冰心
痴向庄园寻旧梦,孜孜一片冰心。不求回报但求臻。魂牵千百载,情系后来人。 铅字行行含宝典,篇篇嵌玉镶金。晚晴奢馈古稀春。清风梳皓首,野鹤伴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