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千秋心得 【英雄烈士谱】谭千秋:用生命诠释师魂
【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4月5日清明节,红网、时刻新闻从这一天起,推出"为了民族的复兴•英雄烈士谱"大型系列报道,纪念为了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烈,弘扬传承英烈精神和社会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烈士谭千秋。
校园里的谭千秋雕塑令人肃然起敬。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谭倩 衡阳整理报道
地动山摇中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2008年,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师德,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最后的姿势"
2008年5月12日,中国西部大地空降一场灾难,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的东汽中学距离汶川地震震中仅30多公里。地震发生时,东汽中学老师谭千秋正在高二(1)班给学生们上课。突然,课桌椅开始抖动,紧接着整间教室都开始剧烈摇晃,谭千秋意识到"地震了"。他立即紧急疏散学生,冲他们喊道:"快跑!"
然而,在里氏8级的汶川特大地震来袭的那一刻,短短的几秒钟,教学楼开始坍塌。谭千秋下意识地把离他最近的4名学生拉了过来,把他们藏在桌子底下,而他自己却卧在桌子上,用血肉之躯保护他们。
地震让东汽中学沦为一片废墟。震后,那里成了救援的一个重点区域。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一名教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他像雄鹰一样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在他身下,蜷伏着4名幸存的学生。他用51岁的生命,为学生们撑起了生的闸门。
原东汽中学工会主席唐祖贵说,面对死亡,谭千秋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这既是一种本能,更是平时优良品质的一种必然体现。震后,中央组织部追授谭千秋"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谭千秋父母共有5个子女,谭千秋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却和父母吃红薯。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
1978年3月,谭千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谭千秋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在那里一扎根就是26年。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更多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从凡人到英雄
丈夫为救学生献出了宝贵生命,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悲痛欲绝。当年5月17日,张关蓉怀抱1岁半的小女儿,带着丈夫的遗物回到湖南,三湘大地对英雄的家属给予了最尊贵、最崇高的礼遇。
震后,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爱千秋》一书,谭千秋的事迹载入了母校史册。"对我爸爸,我很难描述,我觉得语言来形容他,真的很有限。有的人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表达的,我知道,我爸爸是一个值得去读的人。"谭千秋的女儿谭君子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如今,一座由湖南援建、以谭千秋名字命名的中学在地震灾区德阳的旌阳区已拔地而起,校园里的谭千秋雕塑令人肃然起敬。谭千秋走了,但"千秋精神"却仍在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