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画云台山记 揭秘《山海经》【24】云台山中说清水(四)
《山海经•南山经》载:“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
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水经注•清水》载:“际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
西十里又有一丘际山,世谓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水经注•清水》引《春秋》隐公十一年载:“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战国策•魏将与秦攻韩》注释:“史作‘秦固有怀茅’。
正义云:‘怀州武陵县西故怀城’。括地志云:‘怀州获嘉县东北有茅亭,即苏忿生邑攒茅’。”《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载:“雍城在县西。
古雍国,周文王子所封。《左传》:郜、雍、曹、滕,文之昭也。《后汉志》又有蔡城,盖蔡叔之采邑。赞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周襄王赐晋文公赞、茅之田。《水经注》赞茅,本一城也。或以为赞城在此地。旁有吴泽,亦曰大陆,今名大陆村。
徐广曰:修武有茅亭,《括地志》:在获嘉县东北二十里。今属卫辉府。周苏忿生封于温,其田有怀是也。《左传》隐十一年,桓王与郑苏忿生之田,有赞、茅、怀。”《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又载:“天门山,县西北四十里。
诸山唯此最低,故名天门。其岩下可容百家,亦名百家岩。温峪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北二十里有石峡,峭壁千仞,悬瀑下注,汇而为潭,曰黑、白二龙潭,亦名温峪潭。”《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又载:“吴泽陂在县北十里。
《左传》定元年,魏献子田大陆,焚焉。杜预曰:即吴泽陂也。东入获嘉县界,为太白陂,注于清水。又宣王陂,亦在县北十里。孔子欲北之赵,尝至此。
后人以孔子追封文宣王而名。流合于吴泽陂 。”一、攒茅“《后汉志》又有蔡城,盖蔡叔之采邑”,蔡城应是方庄村西边蔡坡村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同一部著作同一章节中所载“旁有吴泽,亦曰大陆,今名大陆村”,“吴泽陂在县北十里”,前面说吴泽在大陆村,后面又说吴泽在修武县北十里。
大陆村位于方庄南边九里山,与方庄紧邻。方庄与修武县城的距离,与云台山中的天门山即百家岩与修武县城的距离相当,即“天门山,县西北四十里”,与“吴泽陂在县北十里”,显得不是同一个地方。
我们把《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所载“旁有吴泽,亦曰大陆,今名大陆村”与《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载:“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
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对照,应该得出《读史方舆纪要》与《山海经•南山经》中的吴泽、陆村、鹿水属于同一地理;同时可以得出吴泽泽名的原始出处在《山海经》中,与《山海经•南山经》中的区吴之山、鹿吴之山、漆吴之山三山有关。
云台山百家岩山岩上,至今有古代的白鹿岩画,后面的山峰也叫作白鹿山,鹿水或许正是发源于此,向南流经大陆村一带。
这是不是说,上古时期的吴泽水面要大得多,北自大陆村、五里源,南至修武县城一带,都是吴泽水面。水面渐渐退去,吴泽渐渐缩小,才有吴泽距离修武县城十里,和方庄、敕丘、兰丘“际陂北隔水十五里”的不同说法。
“怀州获嘉县东北有茅亭,即苏忿生邑攒茅”,根据这一描述,茅亭、攒茅应该在与河南焦作修武县紧邻的新乡辉县占城一带。“周襄王赐晋文公赞、茅之田”,似乎又把攒、茅分为两地。“《后汉志》:赞城,在县西北二十里”,与《水经注》标示的方庄为古攒茅位置一致。
“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水经注•清水》中引《春秋》隐公十一年所讲的“隤”是一处地名,属于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乡,叫作隤城寨村,位于方庄村南,与大陆村相邻。
《后汉志》、《水经注》中所载的攒茅位于方庄,与《括地志》中所载的攒茅位于辉县占城一带的地理位置不一致。以至古人已经一时间认为赞与茅是两个地方,一时间又说攒茅“本一城也”。
地理的确认,自古就是十分复杂的事情。比如上古时期著名的大禹治水时期的大陆泽,后世基本一致认同位于今天河北省区域内,我倒是一直认为就位于云台山下的大陆村一带。最为古远的《山海经》中的吴泽,与大禹治水时期的大陆泽,本为同一水域,后分为二泽,再后来才又分出位于修武县城西北孔庄一带的“孔子欲北之赵,尝至此”的宣王陂。
其实,辉县占城与修武方庄,都在云台山下,本来属于同一个称作攒茅的地理区域范围之内,至于攒茅城在这同一区域内的具体存在位置,或许随着时间与历史的变迁而有所移动。
古老城池,大部分都有在一定区域内不断变动位置的历史现象。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在于历史地理的绝对准确,而在于文化,在于辨识文化的真伪。
我们的着眼点,是以文化为目的,不是完全以历史地理为目的。文化是第一位的。或许只有确认了文化的发生轨迹、文化的真实性,才更有利于我们分辨攒茅的地理名称存在与地理位置。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先来搞清楚攒茅这一地理名称的意义是什么。
二、拔茅茹《诗经•召南•野有死麋》载:“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棁兮,无使犬也吠。”《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易经•泰卦》载:“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易经•大过卦》载:“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易经•否卦》载:“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赶路的人累了,将车停在路边金色的阳光里,眼前泉水流淌,青草蔓长,在遍生白茅的草地里躺下,闭上眼睛,轻吟《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的诗句,可以想象一个洁白、柔顺、飘逸的女子,向着你走来,陪你在云台山中散步,这足以消除人生征途上的劳累。
古代,白茅是洁白和柔顺的象征,春天的嫩茅,又称“荑”,自古美人玉手,被称为“柔荑”,即来自以白茅作喻。《诗•召南•野有死麕》高亨注曰:“白茅,一种草,洁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
”白茅别名茅针、茅根、甜草根,属多年生草本,春季先开花,后生叶子,三四月开白花成穗,花穗上密生白毛,结细实,其根脉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根茎可以吃,可以入药,叶子可以编蓑衣。
白茅分布广泛,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因此也为害田园,属于旱地恶性杂草。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为白茅而发动战争,是管仲与齐桓公时期发生的事情。齐桓公想侵略楚国,主要是想测试一下管仲率领的齐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于是出兵去攻打楚国。齐国师出无名,没有理由发动战争,可是管仲心里有准备,齐国军队到了楚国边境,楚国派部队迎战,质问齐国为什么不遵守盟约,发动战争。
管仲说出的第一理由就是,我们出兵是因为你们楚国不尊重周天子,不服从王的命令,朝廷每年祭天所用的白茅,是来自你们南方的楚国,你们已经好几年没有进贡白茅了,因此齐国代表周王来惩罚你们。
古代,白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常用以祭祀时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有着“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的重要性,往往象征方国部落所在方位的土地。
周代祭天所用的白茅来自南方的楚国,黄帝时期不祭天,祭祀圜丘,用的白茅不是采自南方,就采自敕丘旁边的攒茅。攒茅的“攒”字,读撺音,不读赞音。不要像古代典籍中一样攒、赞混用。
攒、赞混用,正是不懂攒茅的文化意义的表现。攒为撺,与“撺”字字义也相同。俗语去地里撺草、去地里撺一把青菜,都是采摘的意思。“攒茅”地名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是采摘茅草的地方,发生过采摘茅草的事情。俗语去地里撺草,也可以说成是去地里拔草;去地里撺一把青菜,也往往说成是去地里拔一把青菜。
在《易经》中,攒茅,就被直接写成是拔茅、拔茅茹。茅茹,即白茅的有一种叫法,专指茅草的白色花穗的“柔荑”性。“藉用白茅,无咎”孔子的解释是:“苟错诸地而可矣,藉故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故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苟是假使,错是安置。孔子说,把祭品直接摆在地上也可以,用白茅铺垫在祭品下面,会有什么错吗?不会!
这是出于慎重啊!白茅是一种卑微的物品,却也可以用于重大场合,这里不是也富有一种社会人生启示吗?以这种认识与态度进入社会,便不会有什么过失。“藉用白茅,无咎”,这是《易经•大过卦》初爻的爻辞。
《易经》中有大过卦、小过卦,传统认为是讲造成过失的两个卦。大过卦讲的是大过失,小过卦讲的是小过失,因此才有孔子的从轻微之处慎重的说教性解释。孔子的解释是错的,忽略了白茅具有的“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用建冢祖”的作用。
大过卦的卦象,上面是暴雨,下面是大风;上面是泉瀑,下面是大风。更准确地讲,这是一种地理形势。是云台山大瀑布下面特有的自然形势。讲的是上过时期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白茅的作用,用于封疆立国,与书契、刻龟,有着同等意义,用于建冢祖冢社。不是孔子所讲的仅仅用于铺垫祭品,也不是高亨所讲的“白茅,一种草,洁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易经•否卦》所载“拔茅茹,以其夤”,《易经•泰卦》所载“拔茅茹,以其夤”,可以很透彻、很形象地解释白茅用于封疆立国的意义。
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指的是天地不交,指的是未开垦的荒原、未开垦的处女地。
否卦爻辞中出现“拔茅茹”,正是以拔掉荒芜的茅草象征开垦荒原为土地,象征这一片土地自洪荒时期就是由我所开辟的意义。泰卦的卦象,是地在上、天在下,指的是天地交泰,指的是已经被开垦的荒原、已经被开垦的处女地。
泰卦爻辞中出现“拔茅茹”与否卦爻辞中出现的“拔茅茹”,意义上紧密相连。象征荒原与开辟的前后过程。未开辟为圆,既开辟为方。谁是最初的开辟者,土地就属于谁,以此封疆、立国、造社。以拔茅、攒茅为认定仪式,为契龟祭祀典礼仪式。
这些仪式的举行地,就在有圆有方的地方举行,就在有圜丘的地方举行,有方坛的地方举行,在攒茅、拔茅茹的地方举行。这是黄帝时期祭祀圜丘与方坛的实质内容与本来意义;这是黄帝颁发旨意、敕令,派遣手下到各地去开辟疆土的集中地;以敕丘为圜丘典范设立行政区域的肇始之地。
颁发旨意、敕令,或许敕丘因此命名。应该说,方庄,是唯一有史可稽的黄帝时期的重大祭祀场所,是中华民族的一方圣地。
在历史长河中,方庄早已经不具有任何神圣光环,早已经成为可以由东周统治者随便予人的地方。在《诗经》中,白茅已被用于谈情说爱,成为江山美人中的美人部分。泰卦开辟荒原的祭祀典礼,也早已经跑到了泰山极顶。
方庄、攒茅,可能是同一个地方有两个名称,在历史演变中,“方庄”作为地名保留了下来,“攒茅”的地名被冷落。辉县占城或赞城,或许有晚于黄帝的后世文物作为证据,有没有与拔白茅行为相辅相成的圜丘?有没有颁发敕令的敕丘?有没有大过卦中记载的地理特征上的瀑布,以及瀑布下的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