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塔的来历 西湖保俶塔的“俶”怎么读?

2019-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俶"是个多音字,西湖保俶塔的"俶"应该怎么读?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因为现代的字典辞书都说得很清楚,应该读"chù".但是,近年有些秀才游了几次西湖后,回去长篇大论地写文章说,现代的字典辞书都不对,应该读"shū".保俶塔的来历 西湖保俶塔的"俶"怎么读?在杭州,这"俶"字使用的频率相当高,有保俶塔,有保俶路,有保俶北路,有保俶塔学校--,而且笔者的家就在这里,经常要念这字,所

     “俶”是个多音字,西湖保俶塔的“俶”应该怎么读?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因为现代的字典辞书都说得很清楚,应该读“chù”。但是,近年有些秀才游了几次西湖后,回去长篇大论地写文章说,现代的字典辞书都不对,应该读“shū”。

保俶塔的来历 西湖保俶塔的“俶”怎么读?

在杭州,这“俶”字使用的频率相当高,有保俶塔,有保俶路,有保俶北路,有保俶塔学校……,而且笔者的家就在这里,经常要念这字,所以来深入研究一下保俶塔的“俶”究竟应该怎么读,也就不是迂腐,而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事情了。    

保俶塔的来历 西湖保俶塔的“俶”怎么读?

    杭州地名中的“俶”,都是指五代吴越最后一位国王钱俶。钱俶(929-988),父钱元瓘,母吴汉月,948年—978年在杭州做了30年国王,他在西湖上有许多的建树,因此在西湖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钱家“弘”字辈,其众多兄弟名字都有一“弘”字,所以初名弘俶。据《吴越备史》卷四等,960年北宋建立,为避赵匡胤父赵弘殷的讳迅速主动改名为钱俶,时年31岁。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钱俶全家去开封,不能再归,虚年60岁(988年)生日这天去世。

保俶塔的来历 西湖保俶塔的“俶”怎么读?

    对于保俶塔的“俶”字,本地广电媒体讲普通话时都读为chù,现代众多的权威字典辞书,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都认为应该读作chù。《汉语大字典》虽然认为“俶”意思为善的时候读shū,但仍然特别指出“保俶塔”的“俶”应该读为chù。

“俶”从字义上说,还有始、厚、作等多种意思,都读作chù。另外又有联绵词“俶傥”(即“倜傥”),“俶”读作tì。——读作tì时,“俶”字不能离开“傥”字,明显与保俶塔、钱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到西湖边说什么“保tì塔”,就非常荒唐,十分可笑,因此本文就不深入讨论了。(详细理由请见注解1)

    或有人认为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善”,所以应该读为shū。他们有什么确凿的根据呢?没有,只有些一厢情愿的想象。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什么,乃家庭私事,要考证出来,也太玄乎了。

既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无证无据的,就太难说了。——说钱俶他父亲的意思是“善”,能证据确凿吗?为什么就不能是“始”、“厚”、“作”等呢?“始”(万始更新)、“厚”(厚德载物)、“作”(有所作为)不也都是含义很好的吗?百度文库《中国人名怎么读》第36“钱俶的俶怎么读”,也没有根据地说:“弘俶当为弘善之义,俶取善义,有shū、chù两读。

”——“弘俶当为弘善之义”,有何证据?“俶取善义,有shū、chù两读”,依据何在?——考证要讲究证据,证据要讲究可靠,无证无据,谓之想当然,不足信也。

    既然如今秀才们的说法不足信,我们就只好自己去查考历史资料,各种古今字典辞书,包括人名词典,——最后,笔者体会到现代众多的字典辞书,都认为保俶塔的“俶”应该读成chù,并没有错误,而是认真研究后才作出的正确结论。近几年报刊、网上有些文章,提出“俶”应该读成shū,其实是一知半解、牵强附会,完全不能成立。

    因为钱俶的“俶”读什么,关键要看钱俶那个时代这“俶”字读什么音,也就是五代、北宋时候,这“钱俶”人们是怎么读的。宋真宗时编的《宋本广韵》,是本权威的北宋官编音韵字典,该书“入声卷第五”里,有“俶”字的字义和注音。

    《宋本广韵》在钱俶的“俶”的读音问题上,所以具有权威性,还因为钱俶在北宋是个大名人,在北宋初年,他既是吴越国王,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的名字天下皆知。在今天,钱俶的“俶”是个冷僻字,可在北宋的时候却不是,作为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官编《宋本广韵》注解“俶”字,绝对不会掉以轻心,随随便便。所以,《宋本广韵》中“俶”字的字义和读音,显然是非常可靠的。

    《宋本广韵》告诉我们,在钱俶那个时代,这“俶”字,字义只是四种:“始也、厚也、作也、动也”,那时的“俶”字已经没有“善”的字义(注2)。所以现在如果有人以为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善”,那不过是假想,不过是自作多情,根本不可能是历史事实。因此,在钱俶时代,钱俶的“俶”也就绝不会读成shū。

    《宋本广韵》里,“俶”的字音是入声,现在普通话里没有了入声,但是江浙一带的吴越方言里保留有大量的古代入声字,《宋本广韵》注“俶”字音为“昌六切”。——“切”,相当于现代的“拼”,“XX切”,就是上字的声母,与下字的韵母相拼,声调同下字。“昌六切”,吴语音如入声“触”。——读成普通话,就是chù。

    清代《康熙字典》,注“俶”字音与《宋本广韵》同,也是“昌六切”,并且指出“音埱”,查“埱”字,音也是chù。

    因此,钱俶的“俶”读成chù,无疑是正确的,五代、北宋以来,无疑历代相同,可谓古今一致,现在的人已经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再节外生枝,考证出什么新的东西来。

    所以,西湖“保俶塔”的“俶”,无疑应该读作chù,而且只能读成chù。

    但是如果把该塔,读成或者写成“保叔塔”,也是正确的,现在本地老杭州人的口语,还是大多叫着保叔塔。因为该塔本来并不叫保俶塔,而是叫保叔塔。“保俶塔”是明朝晚期,才由个湖州文人想出来的。所以如果读写为保叔塔,是一点错误都没有的。

    该塔初建于五代后期,而不是北宋。历史上有过“宝石”、“保叔”、“宝叔”、“宝所”、“保所”、“保俶”等多种名称,主要是谐音转换而已。“宝石塔”一说,是因塔在宝石山上,“宝石山”之名也起源于五代吴越,——因山而名,最合符事理。

    “保叔塔”则是北宋以来民间约定俗成使用时间最长的名字,是因和尚永保师叔咸平年间重修此塔而来,“保叔”就是“永保师叔”的简称。“永保师叔”,双目患疾,募缘十年,使塔一新,精神感人,“土人因号‘保叔’焉”(南宋《咸淳临安志》卷82)。——所以,“保叔塔”之名也是很有点来历的。《水浒传》、《警世通言》等说到此塔时,就都写作“保叔塔”。

    “宝石塔”与“保叔塔”,在杭州话里,声音非常相近,“石”、“叔”都是入声。“保叔塔”所以叫得响,与“宝石塔”声音近似,也有极大的关系。明朝晚期有人会想出“保俶塔”来,也是因为“俶”与“叔”,字形相近,声音相似。

    清朝、民国时期“保叔”、“保俶”两种叫法并存,当代才通行为“保俶塔”。可以这么说:“保俶塔”是塔的今名,“保叔塔”是塔的古名(注4)。 

    总之,西湖保俶塔,写成“保俶塔”,“俶”就应该读成chù,不能读成shū,因为那“俶”是指钱俶。读成“保shū塔”,就应该写成保叔塔,因为那“叔”是指“永保师叔”。不能想当然,以为现在杭州本地人还大多叫着保叔塔,“俶”就也应该读成shū。一塔多名与一字多音,不可混为一谈。 

    此塔名称繁多,在正式场合,为避免混乱,我们还是应该使用通行的今名保俶塔。——呵呵,这小小宝塔的历史掌故,就是这样的复杂!

    (1)钱俶的“俶”不能读作tì的理由:  “俶傥”(即“倜傥”)一词,是双声关系的联绵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不能拆开解释。

“俶”只有在“俶傥”这词中才可以读作tì,离开“傥”字就不能读作tì,所以,“俶”读作tì时,明显与保俶塔、钱俶没有什么关系,这道理非常浅显,因此本文没有深入讨论。2011年1月,网上搜到外地某报有篇文章,没有摆出什么可信的理由,却硬说钱俶的“俶”应该读作tì,真是叫人莫名惊诧。

    俶傥、倜傥、玲珑、伶俐、蝙蝠、玻璃、葡萄等一类词,在70年代初中《语文》课本上,又被称为“单纯词”,“单纯词”的每个字没有独立的意义,合起来才有意义。——这是一个初中学生都懂的东西。因此,认为钱俶的“俶”应该读shū,不过是一种误解,而如果认为应该读成tì,那就近乎无知无畏了,因为这是没有语言文字学起码知识的表现,连初中生都不如。

    我们不能想当然,认为钱俶很倜傥,所以钱俶应该读作“钱tì”。如果硬要说钱俶很倜傥,那么就必须给他改名字叫“钱俶傥”,单独的“俶”绝不可能表示“倜傥”的意思。——古人的名字,是可以随便改的吗?历史上没有“钱俶傥”,只有吴越国王“钱俶”。单独的“俶”绝不表示“倜傥”,所以,钱俶是绝对不可以读成“钱tì”的!

    此外,考察地名之类的问题,还要注意入乡随俗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江南著名古镇塘栖的“栖”,也是多音字,官方就是根据当地的传统口语,定音如“西”。保俶塔是杭州西湖的名胜,在杭州本地,无论历史古籍还是现代口语,从来都没有“保tì塔”一说,所以,如果跑到西湖边说什么“保tì塔”,简直就是闹笑话了。

——杭州人对游客很友好,但是如果听到说“保tì塔”,也可能忍俊不禁,甚至笑掉大牙。

    (2)现代多数字典“俶”字都没有shū音,是有道理的。  东汉《说文解字》:“俶,善也。从人,叔声。”例如《诗·大雅·既醉》云“令终有俶”,这“俶”就是善的意思。

但是,后来人们又创造了新字“淑”,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诂》、《毛传》皆曰:淑,善也。盖假借之字,其正字则俶也。淑者,水之清湛也,自淑行而俶之本义废矣。”——也就是说,自从“淑”通行后,“俶”的本义“善”就废了,——“自淑行而俶之本义废矣。”。

    自从“淑”字通行,“俶”就失去了“善”这个字义。既然“俶”已经失去了“善”这个字义,又何来读音shū呢?所以,现代绝大多数字典“俶”字都没有shū音,是很有道理的。

    《宋本广韵》表明,“俶”的字义在五代、北宋的时候就已经只是四种:“始也、厚也、作也、动也”,没有了“善也”。没有了“善”义,也就没有了读音shū。

    文字是发展变化的,并不是越早越古就一定最正确。因此,“俶”字东汉字典虽然有过“善”这个字义,但是北宋字典已经没有了,所以,五代、北宋人钱俶的“俶”的读音,就只能是chù,没有第二种读法。

    现在如果有人以为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善”,那只能是小说式的假想,根本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那么钱俶的“俶”字的字义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始也、厚也、作也、动也”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义,实际上“始也、厚也、作也、动也”含义都很好,尤其是“厚”(厚德载物),与钱俶的字“文德”,相辅相成,配合很好。

    (3)关于钱俶是北宋时候的大名人:  钱俶在北宋初期,既是吴越国王,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的名字天下皆知。988年去世后,北宋朝廷给了许多的头衔:“大宋故安时镇国崇文耀武宣德守道中正功臣、武胜军节度、邓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使持节邓州诸军事、邓州刺史、上柱国、邓王,食邑九万七千户,食实封一万六千九百户,赐剑履上殿,书诏不名,追封秦国王。

”(见钱俶墓志铭)同时,他的子、侄都成为北宋大官,且多为文化名人,因此官编《宋本广韵》注解“俶”字,绝对不会掉以轻心,随随便便。所以,《宋本广韵》中“俶”字的字义和读音,显然是非常可靠的。

    (4)关于“保叔”是塔的古名,“保俶”是今名:  “保叔塔”之名始于北宋,“保俶塔”之说始于明朝晚期,清朝、民国两种叫法并存,当代才通行为保俶塔。所以说,“保叔”是古名,“保俶”是今名。

(下面左图是南宋都城志书的西湖图局部,图上写着“保叔塔”。右图是民国时期的地图,还是叫“保叔塔”,所以说那塔的古名是“保叔”。1949年后官方出版物才通行称为“保俶塔”。因此,从现在的“保俶塔”名字,去寻找千年古塔的来历,就会本末倒置。)

    此佛塔造于五代后期钱俶为国王时,造塔者是钱俶的臣下。这塔起初绝对不叫“保俶”,想一想吧,古代避讳是个重大政治问题,国王钱俶为了避北宋皇家的讳还要改名,钱俶的臣下又怎么敢用国王的名字去命名一座塔?所以“保叔”才是塔的古名,所以杭州现在还有不少人,继续用着古名。

他们说“保shū塔”,是“保叔塔”,并不是“保俶塔”,他们说“保俶塔”,还是读成“保chù塔”的,——不过是如此而已。

    有些外地游人没有完全弄清楚这塔的复杂历史,因为听到杭州民间仍然叫保叔塔,就以为“俶”五代北宋时读音“叔”,那完完全全是误会了,这塔起初绝不叫“保俶”!——他们因为错误地以为这塔起初就叫“保俶”,所以对本地人还叫“保叔”感到好奇怪,怀疑“俶”读音现在也应该是“叔”,又查到东汉《说文解字》,很早以前“俶”的确有过“善”义“叔”音,于是就认为现代《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等都错了。

为了证明现在“俶”也应该读成“叔”,他们就努力推想钱俶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是“善”的意思。——其实他们并没有很确凿的史实依据,因此那些小说似的推想也就无法使人信服。——《宋本广韵》表明,五代北宋人钱俶的“俶”,绝对不可能是“善”的意思。

    因此,说西湖保俶塔也叫保叔塔,是可以的,说钱俶的“俶”今天也可以读成“叔”,就完全是错误的了。该塔有古名“保叔”,与钱俶的“俶”字今天怎么读,完全是两件事情。

    在网上还见过另外一篇仅凭想象,就认为《辞海》不对,武断“钱俶”的“俶”要读shū的文章。那文章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仅仅因为钱俶初名“弘俶”,就断言“弘俶当有弘善之义”,“理由”是“弘”只有与“善”搭配才“融洽”,“‘弘’有‘弘大’之义,‘俶’有‘善’义,则‘弘俶’当有‘弘善’之义”。

——哈,这简直是把一厢情愿的牵强附会当作科学论证了。钱俶初名中所以有“弘”,并不是为了表达“弘善之义”,不是为了什么“搭配融洽”,而是因为他是钱家的“弘”字辈,他的众多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个“弘”字,例如吴越第三位国王“弘佐”、第四位国王“弘倧”,等等。

    本文前面已经提供过确凿的证据,自从有了新字“淑”,“俶”就没有了“善”这字义。钱俶初名“弘俶”,根本不存在表达“弘善之义”的可能,所以,钱俶的“俶”就绝无可能读作shū。

    (4)杭州钱王祠、临安钱王陵园里的工作人员并非“俶”字读音问题的必然权威。  我在一个汉字输入法论坛上,看到一群天南海北的年轻文化人热烈讨论“俶”字应该怎么读。

有位说:“钱王庙里,钱俶,杭州人也是念作钱俶(shu)的……我念钱俶(chu),杭州接待方,几次纠正我……”居然有这样的事情!连钱王祠里的人,都弄不清楚钱俶的读法,还去“纠正”客人的正确读音,钱俶有知,一定要生气了。

保俶塔的“俶”字应该读什么,不是由钱王祠里的人决定的,因为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自有公论。那么多的字典辞书都错误,就现在的钱王祠里人正确?这是不可能的。明清时期的钱王祠,1958-1975年作为动物园,1975年杭州动物园迁虎跑路后,建为园林,改称聚景园,2003年再重建为新钱王祠。

——杭州钱王祠消失了四十多年,如今恢复还没有几年,里面的年轻工作人员并非就一定是“俶”字读音问题的权威,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弄不清,把一塔多名与一字多音混为一谈,也完全是可能的。

    在网上还看到有人说,“为了核实保俶塔的读音,特意致电杭州市临安钱王陵园,请教(钱弘)俶的读音,回答是应该读shū。”——临安钱王陵园在“俶”的读音问题上,也没有什么必然的权威性。

须知吴越国归地于北宋,据《宋史》记载,钱王直系子孙全部都得离开故乡临安,现在临安那里并没有钱王直系子孙,钱王陵(钱俶祖父的陵墓)虽然一直在,但是现在的王陵公园是“文革”后新修的,那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新人,怎么就都能成为“俶”的读音问题的裁判了呢?——他们也不过是自以为是,随便说说罢了。

    总之,保俶塔的“俶”字应该读什么,不是由钱王祠、临安钱王陵园里的工作人员随便决定的,也不是某些才子想当然可以改变的,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必须有理有据,必须讲出切实的道理,才是可信的。

    (5)关于钱俶的名字   “弘俶”是钱俶的曾用名,今天我们应该叫他“钱俶”而不是“钱弘俶”,这我在《关于钱俶的名字》(点题可见)一文中已经作过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6)研究西湖保俶塔,研究“俶”字应该怎么读,似乎有点儿像孔乙己钻研“回”有几种写法。但是,孔乙己如果不是中科举的毒太深,不是迂腐到不知生计,而是只在暇闲的时候,玩弄玩弄古文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孔乙己的爱好,比较男盗女娼,总高贵些吧?虽然他把自己知道“回”有几种写法,拿到小P孩面前去卖弄,算不得“砖家”,可他的心地并不肮脏。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回”有几种写法这类东西,不可一棍子打死,因为它们并不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在特殊情况下,这些牛角尖里的学问,还是会很有用的。

    笔者无关名利,三十多年前就留心研究此塔(有80年代初发表在《浙江学刊》上的《杭州保俶塔初建于何时》为证),本博客首页有专门部分,十余篇文章考证此塔的各种问题,可供从搜索引擎找到这儿来的读者参考。

作于2010年7月,2012年3月、6月再修改

2013/12/5来改正一个字:

    今天突然发现以前打字时有一误,“在杭州,这‘俶’字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一句,居然“使用”打成了“使有”,——现已改正,并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