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武则天墓俯视图 武则天墓发掘再惹争议(组图)
乾陵,埋葬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两朝皇帝。传说中,武则天身着120套大殓之衣,口含贝玉,仰卧褥上,棺椁中放置着包括武则天自著的《垂拱集》及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本等大量书籍字画,还包括了当时国库中三分之一的财富。最近,关于“乾陵挖与不挖”的问题再次成为文物专家学者争论的话题。
历经1300年 几乎原封未动
据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梁桂林介绍,位于西安西北方向梁山主峰下的乾陵被人关注有多种原因。
耗费30年财力 男女皇帝合葬
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正处于唐代最繁盛时期,统治者一般会用每年税收的30%以上来修建陵墓。乾陵的修建从高宗驾崩开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三代皇帝,历时30余年才建成。专家推断,地宫的中部应该是停放唐高宗和武则天灵柩的地方。
地宫中部是一座“棺床”,上面放置着两人的棺材,唐高宗李治在右,武则天在左。棺材底部有防潮材料和珍宝,上面铺着一块“七星板”,板上镶嵌着圭、璋、璧、琥、璜、琮等“六玉”,唐高宗和武则天二人口含贝玉,仰卧于褥上,棺材里应该放置着大量书籍字画。
《兰亭序》原本 成为最大悬疑
说起乾陵,专家学者讨论最多的是顶尖级国宝、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本。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曾得到过《兰亭序》的原本。在李世民遗诏里,他命令把《兰亭序》枕在他脑袋下边陪葬。五代耀州刺史温韬盗了昭陵,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后人根据推断,认为《兰亭序》很可能就藏在乾陵里面。而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数百年来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各国奇珍异宝 令人眼花缭乱
乾陵除了埋藏着盛唐数不清的珍宝玉石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宝物也可能数量惊人。因为盛唐时期,世界各国使节、往来朝奉者多不胜数,进贡给唐代皇帝的都是国之珍宝。乾陵里面可能埋葬着琳琅满目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
虽然国内很多大型陵墓都存在盗墓现象,但从历史记载和专家实际勘测看,乾陵至今没有被人盗过。也就是说,乾陵如被打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座完整的“世界宝物博物馆”,灿烂的藏品将会使人眼花缭乱。
赞成者:担心文物毁坏
在众多赞成发掘乾陵者中,曾主持过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名誉所长、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兴邦先生在研究乾陵方面已经花费了数十年时间,他也是40多年前最早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挖掘乾陵报告的起草人。但他接受采访时表示,所谓“赞成发掘”也不是说要马上挖,“而是条件基本具备了才挖”。
乾陵比兵马俑更有价值
石兴邦说,从文化价值看,乾陵是现在已知的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可能比秦始皇兵马俑更有价值,更具世界轰动性。他认为,现在考古界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专业水平和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石兴邦说:“现在很多人说挖掘乾陵的技术并不过关,如果挖开了,里面的文物无法保护。我觉得这种说法缺乏根据。从我掌握的资料看,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
设备和人才条件都不错
据石兴邦介绍,意大利国际友人无偿捐助给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一批国际上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红外线光谱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中心在设备上具有优势,还拥有一支青年科技队伍。近年来,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加入了一批年轻人,他们中有11名研究生、多名从法国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其他人全都是历史、考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们多年来与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合作,互相交流了大量经验,从技术上讲,发掘乾陵没有问题。”
石兴邦很有把握地说:“到现在为止,唐代的帝王陵、公主陵、太子陵我们发掘过好几十座。可以说,在发掘古代帝王陵特别是唐帝王陵这方面,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发掘的帝王陵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如果现在发掘乾陵,将保护得更好。”
担心陵内文物逐渐毁坏
石兴邦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赞成发掘的理由,就是担心埋在地下的大批文物逐渐毁坏。石兴邦认为,埋在地下的字画、丝绸等古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从发掘法门寺地宫的结果看,乾陵文物在地下遭受自然界侵蚀和破坏的可能日益加大。而只发掘不出土,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抢救性、保护性发掘’乾陵无论对于全国还是对于陕西,其意义都非常重大。”
发掘后将吸引大批游客
西北政法学院杨芬霞教授认为:“发掘乾陵的意义无穷。乾陵埋藏着大量珍宝和各种文献资料,一旦发掘出来,对研究盛唐乃至整个古代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从经济角度看,发掘乾陵将给陕西乃至西北带来不可限量的影响。”
更有人预测,乾陵一开,陕西省每年将增加500万旅游者。“仅门票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至少1亿元的收入,至于对餐饮、住宿、运输等方面的有利影响,无法从数字上估计,但肯定大得惊人,这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陕西省旅游业收入因此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都非常有可能。”
不下10次争论
发掘数度搁置
发掘乾陵其实是旧话重提。从1958年发现乾陵墓道口至今,国内已经有过不少于10次关于乾陵是否应该马上发掘的大讨论,但最终的结果都一样:条件不成熟,暂不发掘。
农民放炮炸石 炸出乾陵墓口
40多年前的1958年,西安到兰州的西兰公路复修,需要大量石料。乾陵附近的农民就到梁山上放炮炸石头。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某放了一炮,却意外发现这一炮的威力“大”得惊人:炸飞上天的全是已经打造成型的石条。走近一看,石条上依稀刻着字。这绝非自然之物。炮眼附近出现了一个方形洞口,能容一个人钻入。
贺某马上上报了乾县政府办公室,随后此事层层上报。12月4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来专家,经过鉴定,这就是沉寂了上千年的乾陵墓道口。
总理当年批示 此事留给后人
当时很多人建议发掘乾陵。那时候还没有关于发掘帝王陵的法律条文,1959年陕西省有关部门向周总理送上了一份《乾陵发掘计划》。周总理思虑再三后,提笔在这份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从此,乾陵的发掘问题搁置了下来。
围绕挖与不挖 学界争论不休
在考古界,围绕着挖与不挖的问题,一场持久的纷争就此展开。从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专家曾多次对乾陵进行勘察,结论是墓室坚固异常,开掘难度较大。
从1986年开始,陕西省就不断向中央申请发掘乾陵。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陕西省30位以上人大代表曾先后两次共同提出过尽早发掘乾陵的建议。
提议抢救发掘 再遭专家驳回
2000年4月,陕西省政府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关于抢救性发掘乾陵的报告。这份报告认为“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其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体属喀斯特地形,地质构造独特,地表流水容易渗入,引起墓室内环境恶化,如遇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这份报告引起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一批考古专家被邀请参与对这份报告的论证。专家们经过对乾陵的一系列考察和论证,针对地震、黄土土质、气候对乾陵的影响,逐条反驳了对乾陵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报告,发掘乾陵的计划再次被搁浅。
反对者:百年内不该挖
很多专家学者对发掘乾陵持否定态度,认为现在发掘乾陵无法做到对文物的妥善保护。
技术受局限不发掘更好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宿白是个有代表性的反对者,他认为,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观点是,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发掘要比发掘好,因为相对而言,地下一千多年的微环境还是稳定的。“怎么能拿发展旅游作为挖与不挖的理由。旅游发展了,损失了文物怎么办。”对于已有技术保护出土文物的说法,宿白表示怀疑。
不挖帝王陵是国际惯例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徐天进认为:“国内目前挖掘技术是成熟的,但保护挖出文物的技术还不成熟。”他表示:“目前还不是发掘乾陵的时候,至少一百年内不应该挖。”
“帝王陵尽量不挖,这也是国际惯例。中国古代帝王陵又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存有大量丝绸、纸张、壁画等有机物。好奇心谁都有,但不能盲目上阵,并不是一代人就能把所有问题都研究完了的。”
后续维护资金较难解决
陕西师范大学曹伟教授认为,技术和资金是乾陵发掘的最大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乾陵是不适合发掘的。“乾陵至今未遭盗墓,可以说建成后再没有人进去过,连里面埋藏着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谈得上‘有了保护文物的技术条件’?能推测出大部分埋藏品,那么遇到没有推测出的埋藏品又该怎么处理?”曹教授说。
资金问题也是发掘乾陵的瓶颈。曹教授认为,发掘时的资金并不是问题,国家拨款可以解决;但发掘完成后,每年维护所需要的资金却是国家拨款无法解决的。
六成网民反对仓促发掘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赞成现阶段发掘乾陵武则天墓的网民约占32%,而62%的网民反对发掘。在赞成的理由中,将近36%的票数是为了“满足好奇心”,23%的票数则是担心“现在不挖,怕日后被毁坏”。
调查中多数网民不赞成现阶段发掘乾陵武则天墓,他们的理由中,认为“目前条件尚不成熟,待日后条件成熟了再挖”的最具有代表性,占据了1/3的票数。
乾陵遗产不容闪失
国家决定暂不开挖
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梁桂林认为,经过1300多年的时间,乾陵内部应该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对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不过关,他也不赞成现在发掘。“即便要挖也要排在所有应该挖的陵墓之后。因为乾陵是独一无二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损失了就不会再有。”
去年7月5日,针对是否发掘乾陵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和西安市市长孙清云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向外界表示,武则天墓(乾陵)目前尚在论证,不会开挖。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考古处获悉,关于乾陵发掘的政策,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变化。
本组稿件据《北京青年报》
背景资料
乾陵躲过17次盗挖浩劫
史料记载,在过去的1300多年间,仅规模较大的盗掘乾陵行为就有17次,而规模最大的有3次,但这些盗掘行为都以失败告终。
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算得上是所有盗掘者中最野蛮的一个。当他发现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后,动用了1万名农民起义军,在梁山西侧开始挖掘,铲平了大半座山梁,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最后空手而去。
黄巢不知道乾陵坐北朝南,修建者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他挖错了方向,终无所获。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也“光顾”乾陵。他亲自率领一个团的正规部队,在梁山上搞“军事演习”,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但始终没能找到墓道口,只能悻悻离去。
他的攻击对武则天丝毫没有作用,他感觉到自己仿佛在拍一块在冰川下的石头一样,坚硬而又冷彻刺骨。父亲的手臂就这样被她活生生地拽了下来,父亲痛苦的撕喊。李川拉着父亲就跑,没想到武则天的速度更快,她几乎是漂浮着追赶他们。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最后,由于武则天毕竟是唐中宗的母亲,中宗以“准遗诏以葬之”为由,在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吴长亮刘旻林环王丽好)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