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罗中立 罗中立:“父亲”26 年
当院长的这些年,罗中立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甚至他在学校做的那些令别校同行羡慕或吃惊的事情,也少为人知。他说并不是自己低调,而是因为“最怕说官话”,“一个画画的人,他的语系(和官话)不在一个系统里”。
无论站或坐着,罗中立始终会保持端正挺拔的姿势,加上名人及院长的光环,不熟悉他的人很难相信这样一个外表严肃的人,私底下,却是非常随意甚至“调皮”的。因为家中排行第二,至今相熟的大人小孩,都还喊他“罗二哥”。在说到学校规划和大学时代的经历时,罗中立很快暴露了善于“摆龙门阵”的本性,语速快且流畅,充满童趣和理想主义的叙述,使人很难与他58岁的年龄对应。
中国新闻周刊:儿子罗丹今年研究生毕业,听说你对他的教育,就一直是“放任”的态度?
罗中立:我教育我的孩子,在学校及格就行,及格是最好的学生,不要优秀。但是我最后有句话:你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喜欢的事情上,一定要做到全班、全校最好。哪怕(喜欢的)是玩,你都要玩的最棒。
我对朋友的小孩也是这个态度,所以他们特别喜欢我,都喊我“罗二哥”,我从小灌输给他们:不要听你们爹妈的,小考小耍,大考大耍。现在不要努力,你喜欢什么就把什么玩好就行。(笑)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想要重画《父亲》?
罗中立:中国美术馆前几年搞中国肖像百年展。他们选了《父亲》,希望我再画一幅新的作品。那时起,我就考虑重画《父亲》。之前,我也一直考虑画一个“父亲”的变体系列,但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案。
我觉得,《父亲》对于我个人,对于中国美术史都成为这样一幅作品的时候,确实值得我从个人艺术发展的角度,去重新思考这个作品。它的变化,能代表我现在艺术的目标和思考,会是我另一个艺术阶段和标志。这也是一直让我激动和动心的地方。
中国新闻周刊:但重画也有很大风险。
罗中立:是有风险,因为它已经是盖棺定论的东西。
那个《父亲》是无法超越的。它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造就的,无法替代。即使重画出来,两者不存在比较的问题,它们是两个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呈现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父亲》的高度会成为你艺术生涯的阻碍吗?
罗中立:这个高度应该怎么看呢?它是时代给你的一次机会,如果你没有画,李中立、王中立也会去画。在时代转折中,一定会出现一个东西来打破这个历史,成为历史的符号。
如果单从技术上讲,现在的学生都能画的出来,但他们没有这个(时代)背景了。
还有两年,罗中立就满60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其实一直都在准备,等着能重新单纯地画画。他说现在任何时候都带着一个本子,不管任何场合,比如“在不必要的会上”,都在下面画自己的。
院长7年间,他取消了所有的个人展览,少画了很多正式的作品,但画了很多草图,“无论这些草图之后能不能成为作品,关键你要保持这个状态。”他盼望着,等回到自己的频道时,图像还会依然清晰。
罗中立说,不久前陈丹青来四川美院时,不太敢相信,现代的教育体制下,还有这样一个“另类”的地方。他很满意这种“另类”,他就想川美是“出有很怪想法人才”的轻松宽容的地方。而作为罗中立的得力帮手之一、国画系主任冯斌担心:现在川美还能有一些个性可以挣扎一下,可如果这种强人的时代过去的话,以后可能就很难了。(本刊记者/丁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