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洛阳铲 洛阳铲:从盗墓到考古 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在盗墓小说中,洛阳铲是最常见的盗墓物件。可以说它是中国考古最有本土色彩和传奇特质的工具。
洛阳铲的发明,最初和盗墓紧密相关,由于古代盗墓是罪大恶极之事,历史记载很少提到盗墓工具,然而,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和洛阳一代有关。
河南洛阳邙山上冢垒嵯峨,几无卧牛之地,地下随葬品埋藏极为丰富。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中国古文物和精美的的工艺品,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购于黑市”。由于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阳的凹形探铲,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
说到历史渊源,很多人提到明代《广志绎》,该书中记述了洛阳的古墓和被盗掘的情况。
其中提到了一种盗墓工具叫“铁锥”。有如下记载: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然大冢禁于有司,不得发,发者其差小者耳。
最为重要的是民国年间有学者也曾经把洛阳铲叫“铁锥”,虽然同名,但是《广志绎》所说的“铁锥”和洛阳铲的工作原理却大相径庭。只有刺土的环节,没有提土、看土环节,二者显然不是一回事。
通过闻气味寻找古物所在,让人匪夷所思。
专家认为,如果金属的“铁锥”撞击到已经锈蚀的金银铜铁等材质的古器物,势必会在“铁锥”前端留下痕迹,根本不必通过闻气味就得出结论。这显然是坊间的误传。
依据《广志绎》的描述,他所说的“铁锥”非常类似民国的盗墓工具“铁火杵”,就是民间旧式煤火炉用的铁钎。
这种工具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洛阳盗墓仍在使用,当地俗称叫作“扎杆”。“扎杆”工作原理是,采用一头尖锐的长铁钎,利用杠杠原理向地下压,通过手感来感知地下的土层。一般生土比较坚硬,不易穿透,而活土较为松散,容易进入。用这种方式在找到墓口然后实施盗掘。寻找古墓葬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铁钎尖部的残留物,来分析墓葬的类型和随葬品的种类。
这些历史记载只能说明洛阳铲在明代已经有了雏形。真正意义上的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这个人平时以盗墓为生。
话说1923年前后,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有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悠一会儿,蹲在路边休息,看到附近有个包子铺,店伙计正在地上打个小洞,对方使用的打洞的工具,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
于是李鸭子蹲在旁边看,越看越兴奋,受此启发,回家比照那个工具做个纸样,然后找到一个叫陈印娃的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真正的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
洛阳铲因为是要作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总之,制作工序复杂,有二十多道程序,不然外表差不多,但戳进地下却带不上土来。
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神奇的“洛阳铲”,使得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阳铲”由此恶名远播。
在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当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将其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洛阳铲逐渐为后人改进,变成如今的考古学工具。中国形成了独有的考古钻探技术,也成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即使现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也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洛阳铲”这种盗墓贼发明的工具,也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一,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科研和工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