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论意思 巴黎圣母院失火 高呼因果报应者太狭隘
巴黎圣母院一场大火,令很多中国人扼腕。少数人曾登临拜谒,还有少部分人读过雨果笔下的小说,更多人只停留于“知道”,但不碍于其看到不可方物的历史文化遗存被顷刻烧毁,仍然会悲痛于衷,不可不谓之遗憾。(4月16日 新华社)
相比于爆炸、坍塌、掠夺,大火带来的绝望更为甚之。不管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圆明园、巴西博物馆,还是巴黎圣母院,大火将文明付诸一炬——一张纸引燃另一张纸,一块琉璃融化另一款琉璃,就像熊熊燃烧的双子塔扼住了世界的咽喉,闪着火光的塔尖也见证着从Relics(遗址)到Ruins(废墟)的归零。
当燃烧的巴黎圣母院变成塞纳河畔残缺的碎片,人们开始以想象得到的各种方式“挽留”这座世界遗迹:有人提起水枪,有人拿起笔,有人举起手机,有人则双膝跪地,唱起了赞美诗。
然而,伴随着“巴黎圣母院失火”登上微博热搜的还有“火烧圆明园”。很多人把两者相提并论,由此幸灾乐祸,言之“报应”,甚至拍手称赞。
由巴黎圣母院大火联想到圆明园,可以理解,缅怀圆明园、触景伤情也正常不过,毕竟雨果也谈论过火烧圆明园:“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但借此高呼因果报应不免愚蠢,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是狭隘民族主义的爆发。
抛开民族成见,不论圆明园,抑或巴黎圣母院,都是世界人文交流的重要连接点,由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福祉,背后是人类不容忘却的历史、世界共同的文化记忆,给古老文化复兴留下基因。
文物遭损,我们应该有足够磊落的气度和胸襟,与视圣母院为精神坐标的法国人感同身受,甚至为修复、保护这一全球共同珍视、守护的世界遗产出谋献策。在火光后的灰烬里,我们也应适当乐观,文明远不会就此结束。公元前三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带走了千余年的历史,而每个文明的记忆却仍然穿越时空保存至今。也许我们也应该记住,大火烧毁了承载记忆的媒介,但高卢文明的灵魂仍贮存于法兰西的记忆中。(孔德淇)